元景看了王石一眼,就眸光深深的看向了那片树林。
大梁的啊,到底是有心人怕被发现,特意做的大梁的箭矢,还是……
罢了罢了,只要狐狸坐不住了,尾巴早晚会露出来的。
施粥只持续了没多久就结束了,楚轻轻见没什么事情了,就想着先去村里看看情况。
于是二人坐着马车,风影,夜影随行。后面还跟着王石和一众士兵,实在是王石怕那人再来偷袭他们。
他倒是不怕,关键三皇子和佑安郡主是此次赈灾最重要的人,若是他们出了事情,赈灾只怕进行不下去了。
而且,那人箭法实在卓绝,这么远的距离都能一击必中。想来不管是功夫还是箭术,都是一等一的好。
他实在是不敢冒险。
一队人马一路到了最近的一个村子里,诺大的村中,一个人都没有,家家户户的门窗都是紧闭的。
楚轻轻下了马车,拎着裙摆往田地里走去,越走近,就越揪心。
土地干涸的全部都是一道又一道的裂缝,上面歪着枯黄的,已经死了的庄稼。
走到地的另外一边,楚轻轻看到了一条已经干涸露出河床河。上面还有鱼和青蛙的尸体,有鸟在半空盘旋,想要下来吃它们。
整个空气里,弥漫着的,都是一股难闻的味道。
楚轻轻站在河边往远处看着,这条河绵延数里,看样子是围着蜀州城的。若是这条河里有水的话,那必然是可以浇灌土地,重新开垦的。
心里有了主意以后,就打算回去先问李复义要一张蜀州的舆图,看一下地形,再做之后的打算。
回去的路上,又去了临近的几个村子,都差不多是一样的情况。
到了太守府里,正好赶上吃晚饭。
几人在饭桌上,一边吃,一边聊今日的一些情况。
李复义说名单大概明天就能都统计完拿上来,元景的意思是,明天就开始,一方面,按照人员名单来分发粮食。一方面,将人员集合过来,统一说一下回村去种红薯的事情。
“殿下,这红薯种子在何处啊?”李复义有些疑惑,因为从京都带来的东西,他们已经当面清点过了,并没有发现有红薯种子呀。
“哦,这个你不用担心李太守。种子我一直随身带着,就在我的房间里呢。明日我就拿出来!”
李复义听楚轻轻这么一说,心里虽然狐疑,但是也没再多问。
吃过饭以后,李复义就去了书房,将蜀州的舆图拿出来给楚轻轻。随后几人就都回去休息了
楚轻轻带着舆图,偷摸去了元景的院子,两个人直接进了书房。
“元景,你看这里。”
楚轻轻指着一条贯穿整个蜀州的河,对着元景十分兴奋的说着。
“这条河叫绵河,自舟山始,绵延数里不绝。整个蜀州的水全部都依靠它,各个村庄也都是依靠它而建立的。
所以,若是我们将它蓄上水,那所有的土地都可以重新开垦,播种红薯肯定是没问题的。”
元景顺着楚轻轻的手指,看着图上的绵河,眉头却仍未舒展。
“轻轻,这条河,太长了,恐怕没办法让它都有水。”
“是啊,这条河确实很长。所以,我只能让它的水足够湿润土地,可以重新开垦。至于别的,真的就做不到了。”
楚轻轻自然也是知道的,本来她还想着若是可以的话,她可以多出去跑几趟,然后装水再回来。
但是很快这个想法就被否认了,因为太容易查出来了!只要他们一查,肯定就知道,是她来回了几趟,河里就有水了。
为了安全起见,她不能如此做。
所以,这种充满神迹的事情,只能做一次。
元景自然也是知道的,他看向楚轻轻的眼神,热烈而充满感谢。
翌日一早,元景就在北城门等待了,手里拿着的,是楚轻轻昨天给他准备的大喇叭。
士兵没有多久,就将附近城门的人,都带了过来。元景站在早上搭建的简易的台子上面,冲着乌泱泱的人群,大声的喊。
“我是元帝派来赈灾的三皇子元景,这两日我已经考查了整个蜀州城的灾情,已经有了赈灾的办法。
今日就是想要大家能够配合我!”
……
于是元景将整个计划都跟村民交了底,说完以后,他们都开始在下面小声的嘀咕。
有人大着胆子问,“可田里的地干的都裂开了,怎么种红薯?”
“整个蜀州主要依靠一条绵河,只要绵河有水,那就一定可以开垦田地,播种红薯。所以,只要大家回了村子,我们会每家每户,定期发粮食。
至于水源的事,我会和佑安郡主去舟山,给大家找水!”
元景此话一出,村民顿时都安静了下来。
“殿下,我回去,我愿意相信殿下,愿意相信郡主。”
“我也回去!反正一直在这里,也是个死,倒不如死在自己家里。”
“我也回!要是真能有水,种红薯,那咱们就都能活了。”
“我相信殿下和郡主不会骗我们的,我们回去!”
……
一时间,大家都纷纷表明立场,气氛一下子就被带动了。元景看着灾民群里,王石安排的那两个带节奏的士兵,赞许的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两天,就由李复义和郑县令一起,安排众人。首先是按照每个村的名单来来分配粮食,再遣人带着粮食和村民一同回去。
然后是离得远的村子的人群安置,因为太远的村子,考虑到绵河的水可能也流不到那么远,所以就干脆的分别安排在了附近的村子里。
最后就是有里正的,就让里正统一来安排人员。何时领粮食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全部都交给里正负责。
没有里正的,就由村里人推举一个里正,再派一个士兵跟着一起去管理。等到情况稳定了,士兵再归队。
这些事情全部安排妥当,就耗费了两天的时间。好在大家对于回家这事没有那么抵触,就像楚轻轻说的,即使是面对灾难,除了特殊情况,谁也不会想离开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