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在派范文程来五行卫游说董宣武的同时,张宝营中同样是暗『潮』汹涌。
张宝立下营寨,与董宣武对峙,监视五行卫的动向,收拢布置在各处的部属,除了驻扎在密云一带的一万人没法收回,一夜之间收拢了七万兵马。
白天一战,虎字营、山字营、杰字营三营兵马被一举歼灭,神火营损失了全部火炮,等若是丧失了全部战斗力。这一战给在当场观战的所有将士留下深刻印象。
这种事根本无法隐瞒,不久从各处抽调来的广宁军都知道白天战斗实情。
整个广宁军被震撼了,很多将士本就不想与五行卫作战,此刻心底更烙下了五行卫不可战胜的念头,心中更是抵触与五行卫作战。
五行卫军统潜伏在广宁军中的人员和亲近五行卫的将士更是借此机会,积极活动,秘密接触联络那些倾向五行卫、倾向大明的将士。这样的将士在广宁军中其实少,占大多数。
广宁军的来源本来就是由三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张宝的同乡,当初在红缨会中时的手下,以及后来张宝发达后,原红缨会被剿灭后,冲着张宝的名头投奔过去的人,以及一些张宝以前交往的江湖人士,如白莲教的漏网之鱼。这些人一直跟着张宝,大多是张宝的死忠,也是张宝的根基所在。目前,广宁军的低中高级将领大部分都被这些人所占据。
这部分人中又分成两派,一派是曾经接受过五行卫训练,或者曾经与五行卫并肩作过战的老部属,他们心里大半都倾向于五行卫。但是毕竟与张宝的关系与情分在那里,平素他们并不敢表『露』出来。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派人在张宝心中渐渐失宠,逐渐被边缘化,但是他们的毕竟资历比较老,张宝也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踢开他们。在广宁中仍旧掌握着相当的力量。关宁军最为精锐的十四金刚中,就有四个营仍掌握在他们手中,分别是风字营、火字营、水字营、泽字营(当初张宝立军曾仿照五行卫,最初以八卦为名,最先编练了为天、地、风、雷、水、火、泽、山这八营,又称老八营,被歼灭的山字营就是其一)。再加上其他的兵马,他们掌握的兵力约有两万左右。
这派人是军统策反的主要目标。
另一派则是张宝成广宁总兵后投奔张宝的,他们可谓是张宝目前最为信任的人。特别是原红缨会的老会众,自从董宣武成名后,剿灭红缨会的旧事也流传出来,加上张宝在其中挑拨,把剿灭红缨会的事情全推到董宣武身上,把自己说得很无辜,他们可谓是恨透了董宣。还有白莲教的残匪,对董宣武更是恨之入骨。
这些人在张宝的支持下,逐渐取代了广宁军那些老部属的位置,深受张宝的器重,这些人手中掌握着广宁军六万多兵力,十四金刚中,他们也掌握着足有八个营。
白天一战中的虎字营指挥使周虎原本是白莲教的残匪。二山字营、杰字营的指挥使,一人是原红缨会的老人,一人是张宝当年在江湖中结交的江湖朋友。
一部分是原后金国投降的汉军,他们见识过五行卫的厉害,也受过五行卫的好处,对五行卫心存好感,同时也惧怕五行卫。
这些人在广宁军中占大部分,只可惜,手握实权的并不多。由于是从女真人那边投降过来,很多人的家人还在辽东,与女真人那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宝既用着他们,也防范着他们。因此,没有人单独领军,基本都是底层士兵,即使当官也只是百户、千总这样的小官,或者偏将这种无法主导一支部队的将领。
这些人早对张宝不满,也是军统的重要目标。
另一部分则是辽东本地招募的士兵,这些人与广宁本地的百姓、大户或多或少有些联系,所以,为了获得广宁本地百姓的支持,张宝并不敢慢怠他们,他们手中也握有一部分的实权。
这批人,或者被张宝所『迷』『惑』,或者因为家族在辽东的关系,不得不忠于张宝,但是心中却是倾向于五行卫与大明的。
他们掌握着广宁军剩余的两万兵力,十四金刚中,他们也手握两个营。不过这两个营,都被张宝留在广宁城,驻守老窝。两万兵力,只有一万多人来到北京城下。
转眼两天过去,通州董宣武的五行卫并没有什么动静,皇太极与袁崇焕也依旧没有攻下北京城,反倒是折了数千兵马。
这两天里,军统潜伏人员的策反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硕果累累。
十四金刚中,风字营、火字营积极响应,表示愿意随时起义,投奔五行卫;而水字营与泽字营也被说动,表示会伺机而动,心中还有些犹豫。其他兵马中,也有四个营明确表示愿意归顺五行卫,其他五个营营指挥使也在犹豫之中。
至于广宁军底层的士兵,已经有大批响应,发誓说,一旦开战,会伺机逃走或者
投降五行卫,绝不对五行卫开枪,即便开枪,也会先拔掉子弹头开空枪,或者朝天开枪。为示区别,军统潜伏人员统一约定,反是肯响应五行卫的士兵,可事先在脖子上系一条白巾,看到白巾,五行卫战士便不会朝他们开枪。
这一切当然进行得非常隐秘,张宝极其亲信心腹对此一无所知。
这两天,山东的勤王军在山东巡抚亲自率领下终于赶到了青州,在通州州西城扎下营寨。山东的勤王军据说又八万之众,可是董宣武看了一下,最多不超过四万人。
不过董宣武并没有点破,吩咐驻守通州的白虎营还是按八万人发放粮饷。反正真要打起仗来,山东的这些兵马兵器落后,火枪火炮没几件,平时也没怎么训练,纯粹是一帮拿着冷兵器的农民,真要打起仗来,根本不能指望他们。他们能来,完全是帮帮场面,靠人数吓唬吓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