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长城的东端,是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其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故又称其为“碣石道”。
山海关关城位于长城以西(长城内),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关城并算不大,周长约八里,呈正方形。山海关城城门有四个,东称“镇东门”,西称“迎恩门”,南称“望洋门”,北称“威远门”,每座城门外都设有瓮城。
除了关城以外,为了增强山海关的守备,山海关关城外还建有东罗城(长城外)、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四座卫星城拱卫关城。
其中东罗城与西罗城分别建于镇东门、迎恩门外,与关城相连,实际可视为一个城池。
而南翼城、北翼城则分别位于望洋门、威远门之外,并不与关城相连,但却与长城相连,通过长城,守军能非常方便、安全地在关城与两座卫星城之间调动。
关内在离山海关不远的海边,还建有一座城,名曰“临海城”,依托长城建,主要防御海上的来敌,同时与山海关互为犄角。
山海关城以西约四里的地方有一条河,叫石河,山海关的护城河与石河相连,利用汇入石河的支流改道而建成的。这石河也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董宣武攻打山海关的一道险阻。
情报显示,莽古尔泰率领三万兵马就驻守在石河东岸,防止明军渡过石河,威胁到关城的安全。
“这山海关还真是个刺猬呀!”看着帐中悬挂的大幅山海关形势图,董宣武笑道,“真找不到下嘴的地方。只可惜,如此雄关,皇太极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夺去了。”
“是啊!要不然怎么当得起天下第一雄关的名头?”参谋长柳若非点头答道,“要攻下山海关,根据参谋部拟定的几套进攻预案推演,以敌我两军的实力,和山海关周边的险要地形,我军如若正面强攻,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我军至少也要付出八万人的代价,才有可能把敌军赶出山海关。
当然,这是指最好的情况下。我很怀疑,友军能否能承受得住这么大的伤亡比例。”
吴三桂摇摇头,说道:“肯定承受不了,根据我的了解,友军能承受住两成损失而不崩溃,就算很不错了。更不要说伤亡比例达到四成。
从后方调兵,也不现实。
情报显示,林丹的蒙古联军已经拔营,正朝密云进发,密云战事一触即发。
而京城方面也同样要防备蒙古人突袭京师,不可能派出援军。
现在的形势对我军非常不利!
也许我们可以考虑,出动特种侦查部队,潜入到山海关旁的角山,利用夜色的保护,袭取一段长城。”吴三桂指着地图,解释着自己的建议,“然后以这段长城为基地,投入精锐兵力,延长城向南推进,从侧翼进攻,夺下山海关。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挥五行卫的战斗力,而敌军地形和人多的优势难以发挥。
但是同样,由于长城狭窄,我军进攻投入的兵力不可能太多,敌军也有可能堵住我军前进的道路。
可以想象,这一战术即使成功,五行卫也将承受难以想象的损失。”
董宣武点点头,说道:“不错,这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可是,三桂,这次我军的战略目标,可不仅仅是拿下山海关,将皇太极赶出关去。而是要将清军吸引在山海关,重挫清军,沉重打击、甚至歼灭其有生力量,以避免出关后,陷入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中。
无论是从正面进攻,还是从侧翼进攻,你们认为,这一战略目标可以实现吗?
如果按这样的部署,即使我军真的能够拿下山海关,又能给清军造成多大的杀伤?皇太极随时都可以率领大军从山海关中从容撤出。”
吴三桂和柳若非都沉默了,董宣武给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试想一下,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董宣武笑了笑,提示道,“你们都知道白虎营去了哪里!”
“大帅是说,白虎营在完成辽东任务后,立刻南进,从背后攻击清军?”柳若非问道,旋即摇摇头,“不可能,白虎营趁着辽东兵力空虚,以一营之力收复辽阳、沈阳等辽东要地,抵挡住阿敏的反扑,维护住当地的治安,已经是其力量的极限。又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抽得出兵力,夹击叛军?
即使白虎营放弃辽东的战果,全师向南,以白虎营一千多人的兵力,根本不能给皇太极二十万大军造成威胁。
皇太极只需调出万余兵马,便足以牵制住白虎营让其发挥不了作用。”
吴三桂眼睛一亮,说道:“莫非,大人是想,再出一支奇军,走海路,从背后袭击皇太极?”
说到这里,吴三桂盯着地图看了许久,方才说道:“如果是这样,人数少了同样不行,人数多了,皇太极不可能不会发现我军的动向,不可能不知道尚可喜已经背叛了他。
这种情况下,他必定会挥师北归。我军就算运过去十万兵马,也没有把握能遏制住他北归之路。
而且,这样,我军的风险极大,毕竟友军与五行卫的战斗力差距太大,如果没有五行卫做支撑,根本不可能抵挡得住皇太极二十万大军的进攻,很可能一处即溃。
如果我们抽调五行卫,人少了同样起不到作用,至少要调五营兵马才能支持友军不被叛军击溃。
但是,如果我军调出五营五行卫,那山海关这边,我军的防线同样也太过薄弱,留守这一侧的我军,同样也有被被皇太极一举击溃的危险。
假如皇太极孤注一掷,索性不管后路,直接南下,击破我军防线后,联合蒙古人,击溃留守密云的十万友军,再次攻击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