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尚书所说的自然就是最标准的答案。在这方面能质疑他的整个大楚也几个人!
也不知萧卓此次是否会输的服气,但就所有人看来,他的答案与叶修宇所下的判词是完全相反的,而纳兰静怡的判词是最接近的。李景和简单来说就半对半错的情况。
因此根据三人的判词,此次比试的结果说是由纳兰静怡再次拔得头筹也不为过。
自此,比试算得上是结束了,而这也是苏奕想要得到的结果,总算是将这出题的活儿给糊弄过去了。
刚刚苏奕出的题都算不上多难,文无第一的说法用在之前的出题答题时,却是形容的恰到好处。
又不是宇文考试一般,每题都有个评分标准,最终算总分来分名次。
若是说要直接分出胜负来的话,最好的出题方式就是出理科类的算术题目,答案就一个,答不出来就淘汰。此刻苏奕脑海中能想到的许多现成的数学难题,但这是能在此刻拿出来用的吗?
所以这出题人当的苏奕也很痛苦。
为了不给自己惹一身骚,灵光一闪,苏奕就想到了这前世比较经典的案件来出题。
而三人恰好是三个不同的判案依据,进而做出了三个不同的判决,而这,就是苏奕所希望看到的。
至于最后刑部是谁来当裁判,会选择谁为对,这就不在苏奕考虑的范围了,谁赢不是赢啊。
随着叶修宇话语落下,也意味着比试结束了,苏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就在苏奕准备退场时,令他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刑部尚书,也就是叶轻语的父亲喊住了苏奕:“这位秦同学请留步。”
对于叶修宇的喊话,苏奕不能不理,虽不愿,但还是第一时间转过身来:“不知尚书大人唤在下何事?”
对于这位刑部尚书将出题人留下,所有人便也将注意力转向到了苏奕身上,都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特别是户部的三个人,心想难道是他叶修宇也发现了世子的身份?
“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想问秦同学,你所看到那书中记载的县令,最后又是如何判的案?”
听到叶修宇原来是问的这个,苏奕也就安下心来。这突然被喊住,苏奕也怕是自己的真实身份被发现。
心里再次想了想前世那常听闻的‘扶老人被讹事件’以及后来的‘碰瓷案件’,苏奕组织好语言说道:“书中记载,当时那县令也有询问过认识那老太的百姓,但所询问到的百姓都说那老太应当不是那会说谎讹诈他人之人,而那被告由于是他县来此经商之人,没有能够证明其品性之人,又想到商人自古多是奸诈之辈,所以判了那商人赔偿老太所有损失,还打了那商人一十大板。”
所有人听到这,也都没想到书中记载的居然是和萧卓所下的判词相当。
“可有后续记载?”
“自是有的,书中记载那商人即使被县令判赔银钱,还挨了板子,但坚持自己没有撞人才是事实真相。事后自然是四处向人说此县人是如何如何的奸诈排外。
不久,此事就被本地人以及周围州县人所知晓。闻听此消息,这一县的人,也不敢随意行锄强扶弱之善事,人心变得冷漠。
甚至有无赖借此机会行起了那“碰瓷敲诈”一事,专门坑骗外来之人的钱财,而过往的行商之人后来也都尽量的避免与此县人做生意。
此县最后也沦落成周围最穷困道德最败坏的县,却周围却是人人称快,直到多年后换过了一位县令,大力整治此风,数年之后此地才得以慢慢恢复往日的繁华。”
所有人听了苏奕说那县令判决造成的后续影响,也都震惊万分。一切就如刚刚叶修宇所说的,也都受教育良多,但也有一人尴尬不已,那就是场中的萧卓。
听苏奕说完之后,叶修宇也点了点头,这和他刚刚的判断有相同之处。
又问道:“那不知秦同学看完书中记载之后,可有何感想?”
没料到叶修宇还会问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不能不回答,也糊弄不过去,苏奕认真想了想说道:“小子曾在一本杂书中见到前人有过这么一句:一次不公正的判罚,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
作为县令,一地之父母官,应当在每次判罚时都慎之又慎,要有确凿的证据与合理的判词,使双方都心服口服才行。就如此县令,只是听信旁人说那老太不会说谎,就判定外县的行商犯了罪,何其武断?一次犯罪固然可怕,但也仅是在清澈的河流中抛下一块巨石,混水只是一时,而不公正的判罚却是在污染河流之源头。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书翊的见解。”
“看来秦同学对刑罚一道有不少研究,不错不错,我刚刚听轻语说,你也是前些日子入书院的学子,今后可多来听我刑部各司在书院的讲堂。”
这句话背后是什么意思,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出来。
特别是户部的三人,在叶修宇此话说出口之后,第一时间就是想到这叶修宇应当如他们一般,私下知道了这位秦王世子的身份。
多年的相处行事,视线简单对碰,就有了决断。
只见户部尚书何云綪在叶修宇说完后,也上前开口道:“叶大人或许不知,这位秦同学乃是一地有名商人出身,想必对我户部会更为感兴趣才对。”随后又对苏奕说道:“秦同学,今后在书院,我看六部中你还是选我户部更佳。”
书院的教学中,虽然要求六部之事人人皆要修习,但不是说都要精修,而是选择其中之一专修,其余五者辅修之,考核标准各不相同。日后授官之时也是根据在书院专修的考核来决定的。
本来对于叶尚书看好苏奕,大家也只是认为是一时起了爱才之心,但是这户部尚书突然横加一脚,近乎抢人的话语,让所有人不得不猜想这‘秦同学’到底是何方神圣?
这边,看着就差在脸上写着:‘脸你叶修宇别和我抢人’样子的何云綪,其余各位尚书和国公们都很迷惑,不知为何会如此。难道这秦书翊是什么遗失的大才,还是有什么特殊的身份不成?
叶修宇也一脸的疑惑,其实他也仅仅是感觉苏奕在刑事一道颇有见解研究。这些日子也常听女儿说,在书院交了个不错的朋友,就是眼前这位秦书翊,所以也有了些提携之意。
可你户部来凑什么热闹?与秦书翊熟悉的曾思源他也知道,但也犯不着你何尚书来这近乎抢人的姿态吧?
当然,如果所有人都知道苏奕真实的身份,或许才能理解户部吧。
但此时没有如果。
苏奕也很无语的看着这位认识自己的何尚书,心想这几日说什么也得找个机会去趟皇宫,好好打打这位的小报告,您在这搞什么乱呢?
而何云綪也是有自己的打算:无论他户部今后支持哪位皇子,与秦王府交好绝对是一张王牌。何况秦王府就这一位可继承王位世子!
可以看得出来目前就他户部三人知道这位‘秦书翊’的真实身份。所谓一步快步步快,但也得自己主动向前迈步才行不是?
因此何云綪才会有这在外人看起来不同寻常的行为。此刻也是满脸笑意的看向苏奕。似乎就在说,选我户部吧,我保你在书院顺利毕业。
苏奕虽然无语,但是不得不说若是选择户部,那日后的考核确实会轻松太多。
“书翊惶恐,今刚入书院,也不知到底适合专修哪一部之事,目前也与诸位同学一样,都还在了解之中。但还是要多谢两位大人的厚爱与提携之恩,书翊一定会认真选择的。”
对于苏奕的回答,两位尚书都各自点头表示认可。都是朝廷中的老狐狸了,没有人会在此时盘根问底,之后便没有再关注苏奕。苏奕也乐得如此。
想着这场比试也差不多要到此为止,苏奕再次转身准备下场,看了下叶轻语他们都在各自家长身边,又看到玥儿在人群之外中孤零零的样子,便向其走了过去。
看着苏奕下场的身姿背影,谁也没想到此次三大才子佳人的文采比试,最后得利的居然是这位名不经传的‘秦书翊’。
先是被刑部侍郎看好,随后又有户部尚书当场抢人,这待遇,即使是他们这些官宦子弟,也是轻易享受不到的。
场中的三人,李景和倒是无有所谓,自己最后的答案不偏不倚,占个比试第二总没问题。而这样的结果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
同样的,有嫉妒甚至怨恨之心的也大有人在,特别是萧卓本人。
这场比试是他发起的,众目睽睽之下,这样的结局是他怎么都想不到的。在前面的比试中他的表现堪称完美,余光中他看见了父亲赞许的目光。他一度是洋洋自得的,想要在最后力压二人,成为全场最夺目的焦点。
但就是苏奕这突然出的什么断案题,让他今日所营造的一切都毁了。
特别是苏奕最后所说书中记载的那县令的判决与判决造成的后果,一切就像是将巴掌抽到在他的脸上,赤裸裸的羞辱他。
他哪里会没有恨!
但他却不敢去恨刑部尚书叶修宇;也不会去恨又夺了头筹的纳兰静怡;更不会去恨平平无奇被自己拉来凑数的李景和。一切所有负面的情绪都集中在一个身影之上,那就是现在正走向人群的苏奕。
当看到他看到苏奕走向的南宫玥儿时,心里也有了计较。
反观纳兰静怡,也有些好奇的这位只是依靠家族余荫而进入书院的外乡少年,为何会受户部尚书如此多的青睐?但也仅仅是好奇罢了,再多的猜想,或许只需回去问问外公就好了。
其余人各有心思,暂且不提。
这最终的结果如何已经不需要任何人来说明。在霍老尚书宣布今日宴席正式开始,也宣告着此次比试的正式结束。
根据刚刚三人之前答题的情况,事实上看,三人水平应当是相当的,只不过这最后这一题,算是有些超纲。
都是十几岁的少年少女,断案之事都是第一次接触,凭借的也是自己的主观臆断。
所以并没有人会轻看他萧卓,只不过会更多的感叹纳兰静怡那不俗的才华。
可这,却是最刺激萧卓的地方。
从花园走向宴厅的路上,他听到的都是赞叹纳兰静怡的话语。虽没有明说,但谁是红花,谁是绿叶,已经不需要说明了。
转过头看着走在最后方的苏奕,那股想找人发泄的怨恨也更加的浓烈。看着苏奕身边那容姿极为不俗的侍女,淫邪之心也在不断膨胀着。转过头便悄悄的和身边自己的几个好友小声密谋着。
霍府的一个花厅内,苏奕这些还未出仕的人全都被安排在了这。由霍府的年纪相仿的男丁招呼这大家。
根据各自的身份以及亲疏关系,分坐在花厅的左右前后。每人一个方形的矮桌,所有人皆盘坐在软垫上,花厅的中间过道上有歌姬伶人在演奏乐曲。
侍女们将早已准备好的美酒佳肴,点心果盘依次呈上。在霍家子侄的引导下,所有人都推杯换盏,一场盛宴就此开始。
由于是霍府定好的座次,女眷们都击中在右侧最前方的区域,曾思源自然是在左侧靠前。而苏奕只是商人身份,能排到的就只有最右侧最里边的位置了。
当然这也恰恰是苏奕所喜欢的位置,自己盘膝而坐,细细品味着霍府的美食,而玥儿也自然的在苏奕一旁伺候着自家的殿下。时而与玥儿说些悄悄话,逗得这位日渐开了的少女也常忍不住盈盈一笑,嗔怪苏奕不已;时而将自己觉得蛮好吃的点心给玥儿也尝尝。
本以为这一场宴席也就会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到最后。却在玥儿前来敬酒感谢之时,有了些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