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夏原吉的目光犹如两道炽热的火焰,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脸上,不停地上下打量,何魁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仿佛被乌云笼罩,因为爱美乃人之天性,哪怕是长相粗犷如他,也会惧怕他人嘲笑自己的容貌。
“兀那小子,你如此肆无忌惮地盯着俺的脸看,究竟意欲何为啊?”听到何魁的语气中夹杂着些许不悦,夏原吉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刚才那直勾勾的目光,宛如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别人,似乎有些不太礼貌。
于是夏原吉赶忙弯下腰,拱手作揖,向着何魁深深一拜,满脸歉意地道歉:“小人刚才一时恍惚,不慎走神,不小心冒犯了恩公,还望恩公大人大量,莫要怪罪。”
“小人刚才确实礼数不周,还请恩公宽恕小人的罪过。”夏原吉的道歉言辞恳切,情真意切,这让何魁的脸色略微缓和了一些,他随意地摆了摆手,示意自己并不在意,回答道:“俺可不是那种心胸狭隘之人,更不会与你这等小娃娃斤斤计较。”
话锋一转,何魁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犹如鹰隼般盯着夏原吉,询问道:“这陈太监可是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之人,你今日将他得罪得死死的。”
“虽说看在俺的薄面上,他暂且饶你一命,可难保他日这陈太监不会对你伺机报复。”
“俺老何就直说了,东厂这地方,你是万万待不下去了。”“小娃娃,你可有想过自己日后该何去何从啊?”
由于早年父亲离世,夏原吉的家庭一直处于贫困的深渊,他年纪尚小,就不得不带着母亲离开故乡,踏上漂泊之路。
他一边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一边在市井中艰难求生。
这些年,夏原吉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何魁的这番话绝非危言耸听。
陈忠这样位高权重的司礼监大太监,想要铲除他这样毫无背景的小人物,简直比捏死一只蚂蚁还要轻而易举,然而现实的窘迫却让夏原吉别无他法。
于是,夏原吉只能满脸愁容,无可奈何地回答:“回恩公的话,小人听旁人讲朝廷准备在明年重开科举,眼瞅着就是年关了,等过了年,春闱便近在咫尺。”“小人本想碰碰运气,瞧瞧能否依仗这些年的所学,去争一个贡生的名额。”
何魁久居京城,自然知晓夏原吉口中的贡生,正是国子监的学生。闻听夏原吉此言,他满脸惊愕,高声问道:“真没料到你这小娃娃身上居然还有秀才的功名?”
夏原吉微微颔首,那稚嫩的面庞上没有丝毫得意之色,反而布满了忧愁。
别看何魁口口声声叫着穷酸秀才,实际上能在十五、六岁的年纪考中秀才的功名,称夏原吉为神童也毫不为过。
要知道,夏原吉可是在肩负养家糊口重担的同时,挑灯夜战,刻苦读书。
倘若没有贫困的家境成为他的累赘,夏原吉未来的成就,何魁简直难以想象。
何魁贵为东厂的大珰头,这些年,他可谓是阅人无数,尤其是那些读书人,更是见多了。
甚至,他还亲手将不少朝堂上高高在上的大人物,那些文臣,如送瘟神般送进了东厂的大牢里。
然而,像夏原吉这样的读书人,何魁却是前所未见。
因为夏原吉这样的人,虽历经生活的苦难,却心如白纸般纯净,用赤子之心来形容,实不为过。
于是,向来拙嘴笨舌的何魁,此刻也变得口若悬河起来,苦口婆心地向着夏原吉劝说道:“秀才公啊,你就听俺老何一句劝吧,京城这地方,可绝非久留之地啊。”
“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和俺老何这等粗人可不一样,以你的才华和本事,将来必定会在朝堂之上大放异彩的。”
在东厂的大牢里,何魁可谓是见识过形形色色的朝廷大员。尤其是今日,见识了夏原吉的谈吐之后,何魁更加坚信,夏原吉这样的人,迟早会在朝堂上崭露头角,占据一席之地。
何魁起了爱才之心,可是眼前的夏原吉却拒绝了他的好意。
夏原吉拱手作揖,对着何魁郑重其事地说:“小人今日冒犯了陈公公,早已成了戴罪之身。”
“幸得恩公出手相助,小人才得以免受牢狱之灾。”
“小人一家在京中本就是无根之萍,又岂敢因一己之私而拖累了恩公。”
面对何魁的好意,夏原吉再次选择了拒绝。
听到这话,何魁哈哈大笑,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哈哈哈……”
“秀才公,俺看你是看轻了何某,何某虽然没有读过一天书,可是俺也懂得一个做人的道理。”
“那就是惩恶扬善,何某的手上虽然沾过不少的血腥,唯独没有杀错过一个好官。”
说到这里,何魁的话锋一转,对着夏元吉说道:“俺看人的眼光不会错的,你这个娃娃身上虽然没有官身,但是俺觉得一旦入朝为官,会是一个难得的好官。”
两人认识的时间一共加起来,还不到半天的时间,夏原吉实在想不明白何魁为何会这样一口笃定,他将来就一定会是一个难得好官?
何魁的话,让夏原吉陷入了迷茫,于是他鼓起勇气,问出了心底的疑问。
夏原吉轻声问道:“在下身无一技之长,恩公为何会觉得在下将来能做一个好官?”
何魁笑着回答:“你尚未成年就肩负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受尽了人间疾苦还对家中的老母亲不离不弃。”
“说明你这个娃娃不仅孝顺,还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说到这里,何魁停顿了一下,他清了清嗓子又继续说道:“俺主动提出让你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可是你没有因为顾及到自身安危就这样一走了之。”
“说明你这个娃娃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俺老何看人的眼光不会错,你这样有担当又孝顺的人,迟早都会成为大明朝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