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祸害后宫的三个大宦官梁师成、杨戬、李彦,这三人反正从头到尾就没干什么人事。
宣和三年(1121年),老太监杨戬死后,李彦继为入内省都知,及清明朝的大内总管。
杨戬,开封人,从净身入宫,宋徽宗即位的时候已经五十有余,头发秃顶,一脸皱纹,话时豺声阴鸷,令人心寒。他善于观测皇上意向,迎合取容。过去曾协助梁从政、郝随修建宫院,精于计算工程和指挥工匠,渐受信用。大太监刘瑗死后,他内有刘太后、童贯的支持,外有蔡丞相、何工部的配合,当上了入内省都知,后来更是当上了皇城司干当官,皇城司就是大内密探,甚至还监管东京的工程建设。
宋朝自三代以来,历朝都建有明堂,凡是宣布政教、朝令、祭祀、选士、诸侯朝拜等邦国大典,都在其中举校大宋立国虽已近一百六十年,却没有正式的明堂,一直以大庆殿来顶替。仁宗、神宗时曾想兴建明堂,因耗资巨大、怕影响农事而作罢。皇上要恢复三代礼制,行尧舜之道,兴建明堂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政和五年八月,赵佶毅然下诏决心修建。杭州观察使陈彦奏言,明堂的地基应该正面对着南方,座落于福德之地,而这一地基正是秘书省所在。陈彦过去是相国寺的术士,因预言赵佶将即皇帝位,泄露机而受到皇上的敬重。但他除了算命之外别无所能,又想回原籍居住,皇上给了个观察使的散官头衔,以优厚的待遇让他养老。但他的奏言事关命机,皇上当然会采纳,就下令先拆迁秘书省。
鉴于几千年来建明堂违反三代之制,俗儒众纷纭。赵佶不辞劳苦,反复查阅三代有关的文献,据《周礼·考工记》,探求三代修建世室、明堂的历史演变,最后得出结论:三代的明堂虽名称不同,大不一,但建筑的制度格式则相同。于是皇上本着“古为今用、引用之权在朕”的原则,亲自绘制出明堂图式。此建筑上部圆形,法象上,下部方形,法象大地;四面开四门,合乎春秋四序;开有八窗,以应八节;内有五室,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有十二厅堂,代表十二个月。总而言之,制度格式完全顺应道,合乎三代之制。当赵佶将御制图式在崇政殿公布时,百官都惊异于皇上的博学多才,称颂赵佶为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埋头钻研,都庆幸自己生逢盛世,能亲眼看到古礼的复兴。
明堂既然事关王朝的命运,负责修建的明堂使自然非蔡太师莫属。宣和殿学士蔡攸负责工程指挥。显谟阁待制蔡翛、矝,殿中监宋昪任参详官。新军留后梁师成任都监。开封府尹盛章负责工匠、兵民夫役的监督。人们只要看任职名单,就可知道皇上如何重视这一工程了。而熟悉内情的人,从中看出了入内省的变化,那就是梁师成在内侍中迅速崛起,势与老资格的杨戬并驾齐驱。这次荣任工程都监,就有取而代之的趋向。
梁师成字守道,出身吏之家,父母中年得子,视为至宝。请来术士看相,术士他左、右眉的骨胳隐然高起,这叫日角骨或月角骨,属于大贵之相;眼睛黑白分明,很有光彩,将来做事必定顺利。但命运却同这个“贵人”开了个玩笑,他十余岁时父母双亡,失去了生活依靠,事事不顺,被迫流落于汴京街头,他初识文墨,因家教而知官场情态,生聪慧狡黠,善于应变,一心想实现富贵梦。
后来梁师成净身入宫,很幸载被大内侍贾祥收为徒儿。贾祥官至保康军节度观察留后、入内省都知,主管书艺局,能文善画,尤工草木鸟兽和人物。在师父的影响下,梁师成的文辞进步很快,并懂得书法。平时皇上批阅奏章,写字绘画,他能常侍左右,机智灵敏,随叫随应声。他能严守秘密,沉默寡言,似乎是不善于言辞。又表现廉洁,真像是视富贵如浮云。
不久他接替管理睿思殿文字外库,负责外出传达圣旨。赵佶见他“忠实可靠”,有时让他代拟御笔号令批答。他就在文字外库选择能文的笔吏,预先写好章稿,然后由他誊写呈上。赵佶称赞他所拟的批答称旨,文辞雅丽合于典则,也就放手让他多拟了。以后赵佶每进用一名宰执大臣或侍从官,他必称自己推荐之功,进用者该属于自己的门下。翰林学士王黼称他为恩府先生,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孝敬他。权倾朝野的蔡京父子,也不得不向他献媚。朝廷内外人们称他为“隐相”,与“公相”、“媪相”鼎足而立,支撑着皇上的大宋江山。
由公相与隐相亲自主持的明堂建设工程,开工后颇为顺利,从各地征调来的工匠和夫役共计万人,组织得井井有条。虽然历经几个寒暑,夫役死伤累累,但比起明堂能带来王朝的长治久安,那又算得了什么?三年之后工程终于圆满竣工。论功行赏,蔡太师进封陈、鲁两国国公,梁师成升为检校少保、新军节度使,蔡攸为宣和殿大学土、大中大夫,蔡翛、矝并为龙图阁直学士。京城中的百姓都:在恢复三代礼制的“一代伟业”中,得利最多的是蔡京父子,而受苦的则是普下的老百姓!
老百姓的愤懑是可以理解的。皇上所进行的恢复礼制的大业,只受到朝臣们的称颂,贺表铺盖地而来。而普通百姓不知道三皇五帝,不知道元圭、明堂,他们遇到的是新的巧立名目的捐税,无穷尽的徭役。特别是婚丧礼仪和服装之类的恢复古制,更使城乡纷纷扰扰,怨声载道。婚嫁本来是喜事,往往因礼仪不合新规定,衙役、闾胥就来兴师问罪,如同遇上丧门神。丧葬之家原已哀伤,也因礼仪不合使死者不得入土,特别是盛夏季节,因尸体腐烂而四邻不得安居,更是悲上加悲!因有缬帛、销金、太师青,紫色等衣料服色的禁令,布店失去了畅销的商品而门可罗雀,工匠纷纷失业。
汴京街头出现了查禁违制服装、奇装异服的巡逻,主要是皇城司的密探,开封府的左右军,左右厢属下的吏卒。汴京城居民一百余万,四方官吏、商贾、士农云集,谁也无法查清各饶真实身份和等级,也就无法确定其饶衣装和车乘是否违反御旨。但正由于“无法确定”,使稽查人员有种种借口,进行敲诈勒索,使京城充满紧张的、恐怖的气氛,外地人员只得纷纷离京,本地居民无事也不便上街。从宣德门到南薰门,从新宋门到新郑门,这些大道本来人山人海,现在变得凄清萧条。酒楼、茶店、妓院、歌馆也门前冷落,人们避祸还生怕来不及,哪里还有心情去寻欢作乐?只有市井流氓,赤条条一身无牵挂,知道街坊邻居的底细,告密撒野,乘机为虎作伥,可以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赵佶看到皇城司和各地走马承受的密报,才知道这次礼仪复古扰民太甚。此举本为安定民心,结果适得其反,城乡动荡,怨言四起,看来是得不偿失。但圣旨发布不久就要宣布作废,又会影响皇上尊严。妥善之计是悄悄纠正,借口复古时应该因势利导,不宜操之过急,时间久了,就可不了了之。
蔡京和老太监杨戬做得更绝的一件事便是想将赵佶的王皇后弄下野,而且将崇恩太后背后一破锣事捅出来了。
正史记载:昭怀皇后刘氏(1079年-1113年),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任皇后。开始只是御侍,美貌明艳在后宫居首,并且还有很多才艺。得到哲宗的宠爱,从美人、婕妤进升至贤妃。生有一子二女。不仅有哲宗的盛宠,而且刘氏能顺意奉向太后(宋神宗皇后)、朱太妃(宋哲宗生母)两宫。当时孟皇后位居中宫,刘氏不守臣妾之礼,利用内侍宦官郝随、刘友端,秘密造谣传播诽谤孟皇后。元符二年(1099年),孟皇后被废,刘氏代为皇后。谏官右正言邹浩上疏极谏,被流放。第二年(1100年),宋哲宗病逝,弟弟宋徽宗赵佶即位,册封嫂子刘皇后为元符皇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宋徽宗尊元符皇后为崇恩宫太后。宋徽宗因为哲宗的缘故,违例为元符皇后加恩礼(嫂子成为太后),刘太后以此多次干预外朝之事,并且以行为不谨着称。其实这也正常,当时的刘氏刚刚三十多岁,俗语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慈禧权势熏的时候还不是和荣禄搅在了一起,甚至有可能不心怀上了对方的孩子,最后吃了药才把孩子打掉,只不过那段时间可把御医愁怀了,明知道这里面的原因,却一个个在那里猜哑谜,最后还是北洋重臣李鸿章推荐的薛福辰聪明,她的问题出在肝热,胆也热上面,出了一副半夏、乾姜、川椒、龙眼、益智五味叶、以竹叶为引的怪药,白了,就是让慈禧开胃,多吃东西,病自然就好了。
荣禄,字仲华,出身八旗世家,隶属上三旗的正白旗,此人生得如玉树临风,俊美非凡,平时穿着讲究,益显得浊世翩翩佳公子般,令人生羡。他的祖父与父亲都在洪杨初起时,战殁於广西,荣禄以荫生补为工部主事,管理银库,这是个肥缺,却不知怎麽得罪了肃顺,差点以贪污的罪名下狱。等到文祥当工部尚书,荣禄的机敏颇受赏识。以后醇王接管神机营,大加整顿,荣禄由於文祥的推荐,当了“专操大臣”兼“翼长”。如鸟之两翼,这“翼长”的职位,便等於醇王的左右手,神机营的兵权,至少有一半在他手里。辛酉政变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欣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加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二十九年,卒,赠太傅,谥文忠,晋一等男爵。编佣武毅公事略》、《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其女瓜尔佳·幼兰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母,被慈禧太后收为养女。是不是总感觉哪里没对?
我又查了一下资料,发现更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据《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记载:慈禧出生后,曾经请过两个乳母,一位姓唐,一位姓关,而这位关嬷嬷还曾经做过荣禄的乳母。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少年的荣禄和慈禧两家都居住在西单附近,两人是名副其实的“发”,而且两人还正式订过“娃娃亲”,这后来算不算是破镜重圆?
闲话少叙,王皇后是赵佶的结发妻子,赵佶与王皇后感情深笃,关系融洽。他俩在端王府度过了你尊我爱的新婚岁月。皇后入主中宫后,宫闱严肃,温顺恭敬,待下宽厚,深得人心。不久又生下长子桓,国有嫡嗣,当时曾大赦下,万邦共庆。到了崇宁元年,王子已三岁了,长有龙凤之姿,日之表,孝友温文,聪明好学,深得皇上的喜爱。儿子的成长,日益巩固母后在宫中的地位。
自从蔡京拜相后,常在延和殿给皇上讲课,皇后发现皇上的思路变化很快。有一次皇上对她,十月十日是自己的生日,想用玉杯玉盏宴大臣,又怕太豪华,与祖宗历来用瓷杯宴大臣的制度不合,因此向蔡丞相请教。蔡相:“臣过去出使辽国,见他们所用的玉盘玉盏,全是石晋时奉献给契丹的贡品。辽方我朝没有这些玉器。今年如用库藏百余年的玉器庆寿,正可显示我朝物资鼎盛!”皇后却不以为然,本朝杜老太后以“无逸”二字教诫子孙,故列祖列宗都不敢奢华。皇上见她抬出杜太后,虽然不满意,但又不便发作,就悻悻地走了。
又一次,皇上决心严惩元佑党人,并御书奸党名单,看到自己的瘦金体有了新的进步,劲挺、舒展、俊逸、遒丽,越看越满意,就拿去与皇后共同鉴赏。皇后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入主中宫以来,常常读书写字,也为皇上的书法新造诣而高兴。但她看到名单后却很有感慨,司马光是个正直忠君的名臣,虽然反对新法,但神宗皇帝仍然尊重他。苏轼是文学名家,在当地方官时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写诗讽刺新法,言官想置他于死地,而神宗皇帝只把他贬到黄州,进膳时还爱看他的诗文。他们在百姓中很有影响,而且都已死了,何必又算老帐。现在大家都章惇等人是奸臣,而最先弹劾章惇的是言官刘安世。他铁面无私,具体地揭露章惇如何跋扈,如何谋私。章惇没有放过他,六年之中他先后被流放过七个地方,一家人几乎都死在岭南,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儿子。现在刚复官不久,怎么又要贬逐呢?皇上听后勃然大怒,训斥皇后干预朝政,违反祖宗家法,犯了大罪,让她听候发落,完就拂袖而去。这可把皇后吓呆了,她想过去夫妻谈话,能畅所欲言,刚才是他拿着名单来的,自己只谈了几点想法,为何生那么大的气?这在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由于志趣不投,王皇后虽然未被发落,但显然被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