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心怀理想的严嵩
范进明白,明朝的弊端其实是难以除去的。
因为这个时代的原因,因为家天下制度的原因。
老朱家辛辛苦苦的打上皇帝,不是为了为人民服务的,而是为了享受的。所以也就规定了自己的子孙也能享受,万万世世,都是这样。
这当然和公天下的观念的思想起了冲突。
但是更多的人都是敢怒不敢言,还有一些人则是想要更多的东西,他们想要的并不是天下的安宁,更多的是钱,是权利。
这些起了冲突,明朝还是想要稳固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
明朝亡于什么一直是众说纷纭。
明朝灭亡,是中国史上的超级事件。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灭亡代表着古代汉人的最后一缕余晖散去,日落西山而星隐榛莽。
后人对明朝灭亡原因有多种解读,较主流的看法有以下三个:一,明朝亡于小冰河期的天灾;二,明朝亡于极端的土地兼并;三,明朝亡于东林党和阉党之争。
这些看法当然都有据可依且符合情理,然而,作为一个复杂且繁盛的大一统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不仅仅是这样的单一条件。
例如所谓小冰河期,即是气温急剧下降,而使夏天频繁大旱或者洪涝,而冬天则暴雪降临,冰冷刺骨。这样极端的气候变化,当然给予明朝以重创,导致明朝末年蝗灾横行,粮食减产严重,百姓苦不堪言。
然而,小冰河期的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灾难,所针对的不仅仅是明朝,无论是日本、印度、波斯、美洲还是北欧各国,都是一同遭灾,但是灭亡的仅仅是明朝,而其他各国却在蓬勃发展。同时,小冰河期的极点是在清初,这时明朝已经灭亡十数年了。
再如明朝的土地兼并,是指土地大量流入地主手中,而使普通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没有土地,只能够去做大户人家的佃农。但土地兼并情形历朝历代均有,宋朝比明朝更甚,而古代欧洲和日本也比明朝更甚,也没有一下导致朝代的暴毙。
农民即使没有土地,去经商可以生存,去做佃农也可以生存。地主并不都是剥削的,而中国的农民,可谓是世界上最吃苦耐劳的人群了,只要尚有一口饭吃,他们往往老实巴交得令人可怜。
最后是东林党和阉党之争,其实不只是明朝有党争,唐朝就有牛李党争,宋朝也有北宋党争,朝廷上的官员理念和团体不同,发生党争是必然之事。
但国家大权操决于皇帝之手,官员们的互相攻讦,相互打击,虽然对国家不利,但毕竟他们都不是第一权力者,难以真正动摇国本。
若是以上看法都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那根本原因到底在哪?其实无他,古代皇帝称天子,将国家权力专制于一身,历朝历代灭亡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官家失德”四字而已!
中国古汉语中,德字通“得”,所谓失德,即是官家占有了不应得的东西,而使他人失去了不应失的东西。孟子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对于明朝官家的失德,主要体现在两个大方面:
一是对朝廷官员失德。自朱元璋开始,就大肆诛杀开国功臣,当初一起创业的元勋被诛杀近30人,其中仅胡惟庸一案,前后受牵连者就有四万多人。
同时废除丞相,皇帝独揽大权,让中国皇权专制进一步加深,百官更加成为皇帝的附庸,丧失掉独立精神。
其后更设置锦衣卫和东、西厂,利用阉宦来监查百官,而使人人自危。且皇帝借鉴蛮人做法,在朝廷上当场对大臣进行廷杖,褪下裤子打屁股,使读书人斯文扫地。
而到崇祯皇帝时,国家已风雨飘摇,本来和女真人议和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当大臣陈新甲受崇祯命令去议和时,一遭到言官的反对,崇祯就为了维护自己的明君形象,而甩锅陈新甲,并将他诛杀。
这种事情之后,再没有官员会对皇帝尽忠,人人都明哲保身,只说一些正确的废话。最终当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帝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在树上吊死,竟然连一个陪伴他的大臣都没有。这样的臣心尽失,不亦悲乎?
二是对天下百姓失德。明朝打击贪腐冠绝前朝,但明朝贪腐却更加冠绝前朝,中国古朝代,没有比明朝贪腐更严重的了。
朱元璋对待贪官的手段极其残酷,官员贪污一点,就要剥皮实草。按理说,这样的酷刑之下,明朝吏治应该极为清廉才是。然而,明朝官员却是从上到下,无官不贪,如海瑞一样的寥寥几个清官,都珍贵得被明史所永记。
之所以如此,并不仅是因为官吏薪资太低,必须得贪腐才能生活。更重要的是,从皇帝到朱家宗室,都生活得极为奢靡,这才使大小官吏上行下效。朱元璋将后裔子孙视为龙子龙孙,因此大肆封赏,待遇优厚,并且朱家宗室不必劳作,全部由朝廷发钱养着。
例如河南省的九位朱家王爷,田庄占河南总田地的十分之一还多;又如山西省的存粮只有一百二十万石,发给藩王的岁禄却高达三百五十万石,入不敷出;再如福王朱常洵仅仅结婚的花费,就高达28万两白银,而一个明朝七品官的年薪也才只有45两白银。
皇家奢侈无度,官员便有学有样,大官搜刮小官,小官搜刮百姓。当百姓已是苦苦求生,却又遭明末天灾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民怨终于大规模爆发。正因如此,李自成才能一呼百应,迅速成势。
而当年结婚花费28万两白银的福王,也被起义军抓住,李自成骂他:“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而后手起刀落,结果性命。
茨威格说:“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福王用生命,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官家失德,民怨沸腾,四海不保,当年朱家的龙子龙孙,被起义军诛杀了十之八九。而明朝,也成为继秦朝之后,第二个直接亡于农民起义的汉人王朝。
所以明朝朱家政权的灭亡,并不可悲。可悲的只是,那无数大明百姓的白骨,如今早已被野草蓬蒿所隐没。
所以范进现在看见科举临近,就想了想,自己如果当上首辅到底要做什么。
他这个年纪虽然看起来是挺老了,但是作为一个搞政治的其实也不算什么。毕竟他的后面还有个严嵩严首辅,人家可是当到了八十多岁。
严嵩从小就聪慧绝伦,9岁就以童生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县学,10岁过县试,19岁中举人。这还不包括中途他父亲去世,他守孝了三年。19岁中举,讲道理,这个成绩真的是可以秒杀海瑞,气死范进。
范进表示你礼貌吗?
我相信他一定在某个夜晚立下了他治世安民、为国尽忠的理想,因为他45岁之前的努力,我觉得他相信过光明。
明孝宗弘治18年,岩松25岁,这次他直接以全国第五名诗经科进士的成绩被选为了庶吉士。显然对于一个25岁的年轻人来说是前途无量的,但几个月以后大明孝宗朱佑樘驾崩,朱厚照继位,刘瑾权倾天下。
正德元年,刘瑾把一个人杖责40,贬谪到了贵州龙场当驿丞,这个人叫做王守仁。彼时的严嵩刚正不阿,十分看不惯刘瑾的专权擅政,也为政治人士的受打压而愤愤不平,正德二年,他被授予翰林编修的职位,正德三年,借着祖父去世,严嵩返乡丁忧。
第二年的夏天,严嵩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很悲伤得了一场大病,请假开始为祖母和母亲守孝,这一守就是整整九年。其实守制根本不需要九年,27个月就够了。
而严嵩当时身为庶吉士,人在翰林院已经是实打实的储相人选,何况再大的病他也病不了九年呢?那么他又为什么要在家中守孝九年呢?
因为那时候的他还不是后来权倾天下的严阁老。那时候刘瑾擅权八虎横行,飞扬跋扈,官场气象污浊,他不愿趋炎附势,也不屑同流合污。
这九年他在老家的东南面修筑房屋,取名前山塘,日夜攻读,没有市井喧嚣,没有官场争斗,也没有世事纷争,严嵩终日寄情山水田园之中,或者去寺院里谈经论道,除了这些他也经常关心时事,体恤民间疾苦。
这时候他留下了很多诗句,有深入民间的“辍耕谈坎老农”,有怜悯百姓被贪官污吏剥削的“稍看民乐图,还苦力催科”,也有为百姓际遇悲伤的“江关乱后余残垒,棠数春来泣故民”。
这时候的严嵩心怀理想,相信光明,不贪恋权位,不与刘瑾同流合污,体恤百姓,一心想为民造福,为国尽忠。
大名鼎鼎的贪官严嵩不愿意和刘瑾等同流合污,听起来虽然是笑话,但是年轻的时候嘛!谁还不是身怀凌云志呢?
想当年汪狗都是一个爱国青年,严嵩是爱国青年也就不奇怪了。
正德五年10月,刘瑾被诛,同党焦芳及以下60余人或论死,或谪戍、或闲住,或隐名,朝中清流当正。慢慢地朝堂清明了起来,好像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有了希望。
于是正德11年3月25日,严嵩整装起行北上报道后,严嵩官复翰林院编修。这一年他37岁,初次为官的他对同僚都是以诚相待,他心怀理想,志向高洁,王阳明先生、李梦阳等都曾与他交往甚笃。
李梦阳对严嵩早期的为人颇为赞誉,曾专程赴严嵩老家会访岩松。
王阳明先生在平定宁王叛乱时,还特地邀请休假在家的严嵩参议军事,严嵩尽心尽力,在南昌他们夜游赏月,同登明远楼,赋诗赏景,其情融融,只是不知道,如果李梦阳和王阳明先生活到嘉靖末年,看着那时候已然变成恶龙的严阁老老心中又该作何感想。
王阳明和严嵩有来往,这个比较离谱了吧。
那严嵩为什么会堕落呢?大概是嘉靖的原因吧!或者说这个时代的原因。
在官场,他见到了油头滑脑的家伙被称为孝子;见识了一点才能都没有的人不断升官;见识了贪官升迁的理由竟然是清廉;也见识了贪污受贿也可以转危为安;更见识了豪商高官们一掷千金的奢靡生活。
官场好像并不是那么看重才能,因为你再有才能他们也看不到,他们只需要你作为一个上官的工具,做着机械的活,你只需要做,不需要彰显你的能力,也没人在乎你有什么能力。
你想升迁你就不能做一个好人,你就要去贿赂上官,你就需要学会逢迎拍马、胁肩谄笑,只要能升官发财,你就要吮痈舐痔之事无所不知。
那我严嵩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他就这么看着,然后想着,想着自己的高祖一生清廉,却什么都没有得到,也没有给后辈儿孙留下什么,他就这么看着,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人都家财万贯,他就这么想着,想着自己为国为民蹉跎半生,什么都没有得到。
百姓跟自己好像并没有什么关系,理想他好像也不那么相信,毕竟那么久了,久到理想在时光的蹉跎里变得越来越模糊。
低估了官场对他的异化,官场本就是一个最能将人异化的场所,他也不是什么心性坚定之人,渐渐地她开始忘记了他的理想,他开始不相信他的理想,他觉得这个世界也许本来就该是黑暗的。
只能说官场的黑暗让这个曾经的爱国爱民的青年认识到了捷径。走捷径还是走正确的道路呢?想来严嵩当年也是有一些挣扎的。
每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总是知道怎么走,毫无疑问,我知道,但我从来不走。为什么,因为太难了。
范进想着自己肯定不会像严嵩一样,他甚至觉得自己可以用一用严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