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殿试
周进摇了摇头,告诉范进他已经像朝廷乞骸骨了,估计要不了多久朝廷的命令就会下来。
周进这大半生可以说是看惯了世间冷暖,从没科举之前被人人嘲讽,一个几十岁的老童生真的是难混,到后面商人的热情帮助,让他成为监生,再到现在不仅中了进士还成为国子监的祭酒。
只能说世事无常,他发达之后自然是有过许多人来找他,就比如上次的严贡生这种人,还有之前对他有恩的人他自然都是一一回报。
他当年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之后竟然能到这个层次,对于一个信仰科举的人来说,他这一辈子是值了!
现在他觉得他已经能功成身退了,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童生,到他现在这个地步,只能说的上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现在的养老退休也是一件好事情。
范进也是这样觉得,在这个古代人均寿命如此之短的情况之下,周进的一生其实也是差不多了。
周进其实就是这个社会读书人的真实写照,如果单单是一个童生,就像周进和范进之前一样,四处遭人嘲讽,被家里人嫌弃。
但是一旦是中了举人,周围的面貌直接就会焕然一新,而中了进士,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光宗耀祖了。
范进告别了周进,决定待到周进离京的时候还是要去送一送他。
与现代不同的是,现代人可能到了周进这种层次,也就直接定居在京城了,毕竟人都想往大城市跑。
但是古代人不一样
中国古代因为受儒家的思想影响,所以在这一点表现得很突出。以前儒家的思想就是在年少的时候出仕,一方面为了兼济天下,而付出自己的努力,一方面为了让自己取得成就,能够在回到家乡光耀门楣。
甚至活者不能回去,死后也要让子孙将遗骸运回家乡,埋进祖坟,如神秘的湘西赶尸。如果死后被禁止葬入祖坟,那是将是他莫大的耻辱,子孙也会因此蒙羞。
所以包孝肃公有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落叶归根的心理,其实是儒家文化的一个表象和外显。在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能够延续至今,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在不断的式微过程中又能复兴?
这有深层的原因,首先是从西汉时期确定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延续的正统思想。而儒家文化就是提倡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
所以有无数的文人墨客吟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共同筑起者中国文明的脊梁,让中华文明经久不衰。
落叶归根的心理其实是孝道的产物。首先看,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及奠基者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儒家所提倡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其实在儒家的纲常伦理观里,规范着人人相处相交的方方面面,规范者中国人的言行。在儒家文化里提倡的是忠君爱国孝祖敬宗。
而孝道却是儒家文化结出来的果实。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且这一根本是由儒家奠定和确立的。“孝亲”是儒家重要内容。孔子说:“
入则孝,出则弟“。儒家倡导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造福天下苍生。如果不是没有追求,仅仅是活着就是为了繁衍者子孙而活着,那么就如树叶青青就开始衰败凋零,那就如没有生机一般。
即使在现代,落叶归根的思想其实也都是贯穿在老一辈人的心中。
离开了周进的府邸,范进微微的叹息了一声,他不知道以后还能跟周进见几次了,周进看起来身体并不是很好,甚至来说很差。
所以这也是他想要退休的另一个原因。
范进估计自己没有这种想法,因为他的故乡还在几百年以后,现在是不可能回去得了的。
。。。。。。
大概一个月之后,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来了!
总体来说殿试的流程和上次他参加的,朱厚照主持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估计最大的区别就是换了一个皇帝吧!
早上,先由礼部官引考生至奉天殿,并分列于丹墀的东、西两侧,面朝北方站立,文武百官则按常仪穿戴侍立。
而有些第一次来这里的人连腿都是在发抖,当然,范进不会,虽然奉天殿这里他没有来过,但是皇宫他经常来的。
百官及考生站定后,鸿胪寺官请升殿,陛下则身着常服御殿,鸣鞭,百官及考生行叩头礼后如常侍班。
皇帝颁赐策题,再由侍官传送,放置于策题案上,然后执事官将策案搬置于奉天殿的中间通道。
鸿胪寺官引考生向皇帝行五拜三叩之礼,礼毕东西侍立。礼部官分发试题,诸考生跪受,行叩首礼,然后答卷。
这个过程虽然是皇帝在上面坐着,你能看见他,但是反而你是不能看的,因为作为皇帝的威严性是无上的。
如果乱撇就会被周围那些注视着你的记录官作为失仪给记下来。
所以范进自然是没有看到小嘉靖,甚至都没有怎么抬头看一下,毕竟在场的人都比他的段位高。
现在范进还是官之力三段的级别,而今天能进殿的除了学子太监都是一群大佬。
不过小嘉靖倒是看见范进了,当然他也只是多看了几眼,并没有生张。
小嘉靖不知道的是,其实现在大殿之中还有一个人对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也就是给他提议可以尊奉自己的父母为父母的张璁。
当然,现在还不知道。
大殿之中,三月的天气其实已经不冷了,甚至微风吹拂,还会让人非常的舒服。
整个殿内是静悄悄无声的,只有学子们的笔在纸上轻微的摩擦声还有些许磨墨的声音。
整个答题过程中,除监试官、巡绰官等考场官员外,其余官员不得留在考场。遇到特殊情况,如下雨或大风天气,考生将移至大殿两侧的廊道答题。
范进此时也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奋笔疾书的在纸上写了起来,毕竟和会试一样,大佬都是自己人,这次拍板决定的人都是自己的徒弟,只要自己不太摆烂,或者文章之中写了不该写的东西,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中午吃了个饭之后,考生也就继续回来写了,两个馒头一碗汤,不知道的还以为朝廷给不起呢!
当然范进也只是随便吐槽一下,吃其他的如果吃坏了肚子也是不好,所以还是馒头这些最稳。
殿考一直到当日下午结束。《明会典》有载:
“诸举人对策毕,诣东角门纳卷而出。”
即殿考当日下午答策完毕,诸学子到东角门纳卷,而后由此门而出。
这也就代表着殿试的结束,范进自始自终都没有看到小嘉靖一眼,因为现在及时乱看了一下,都会被人记下来。
虽然这个无伤大雅,但是如果有人拿出来说事的话,范进这个状元也会变得不好立。
所以把变量控制到最小其实也是比较合理的事情。
待到在宦官的指引之下,范进等学子出了宫门这才松了一口气。
紫禁城修的时候都是比较的严谨的,主要突出皇权的庄严肃穆,而奉天殿,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压迫力,你如果想要抬头看着上面端坐着的皇帝,那么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设计出来就是让皇帝居高临下的看着这些臣子,而且给人一种非常强大的压迫感。
其实在哪里考试,也是很难发挥出实力的,一些小动作也是有人纪录,自己不敢乱动,还害怕上面端坐着的皇上看到你。
当然,他们不知道的是,皇帝一般在上面端坐一会也就溜了,没有真正坐在哪里一整天的,大都都是自己不敢抬头看的时候,皇帝早就溜了。’
毕竟没有皇帝闲着有心看他们这群人看一天,答题有什么意思?
森严等级性的殿试仪式目的在于皇帝向考生彰显天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考生强调了天子的至高地位。殿试酒饭的安排又向考生与考官们展现了人性化的一面。
而这次考了之后,范进这群人也可以说自己是天子门生了,不过这个天子门生可能有点多,而这些也是小嘉靖新势力的补充。
殿试结束后,受卷官收取、汇总所有考生的试卷,再送至弥封官处进行弥封。与乡试、会试不同,殿试试卷弥封毕,不需要誊录官朱笔誊录,而是由掌卷官直接转送至东阁读卷官处阅卷。
读卷官阅卷时,
将试卷分为一、二、三等,并将一等试卷向皇帝进读,供皇帝进行鼎甲排名。
这个其实还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果你没有被放在一等之中,那么很大可能你也就与前三无缘了。
因为这个试卷一般来说读卷官都只是会将一甲候选试卷到文华殿,按照仪制依次向皇帝进读。
而其他的没被选上的试卷基本上都不会到皇帝的桌子上去。
读卷的地点在文华殿,读卷官进殿后,依次跪至御前向皇帝朗读所持试卷。朗读完毕,将试卷交给司礼监官,再由司礼监官将试卷放到御案之上,以便皇帝御览亲批。
读满三卷后,皇帝或将此三卷直接选为一甲人选,确定名次,或由皇帝决定再进读几卷,当然这种情况很少。御笔钦定一甲三人后,将其余试卷发出,由内阁官领收。
读卷完毕,皇帝赐读卷官宴于文华殿,以慰劳读卷官的辛苦,同时彰显圣恩。读卷官宴也由光禄寺造办。
光禄寺的饭菜,懂得都懂。
怎么说呢,最开始皇帝吃的就是光禄寺做的,实在吃不下去了后来变成了太监做。
至于那些电视剧里面出现的御膳房,“御膳房”这个专司皇家膳食的机构直到清朝才设立。在明朝前期,一般由光禄寺为皇上做饭,到了后期,则是由太监们来做,称为“内庖”。
明朝人谢肇淛曾经说:“今大官进御饮食之属;皆无珍错殊味;不过鱼肉牲牢;以燔炙酿厚为胜耳。”也就代表着光禄寺的饭菜没什么稀奇的,也就比其他的料多了一点。
古代的调料这些还是非常珍贵的。
就连当时的京城百姓都知道光禄寺的饭难吃,《万历野获编》中记载了当时北京城流行的谚语“京城四大不靠谱”: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
翰林院文章:华而不实,没有什么具体策略,或者就是那种不可能实施的,只是写得看起来荡气回肠,但是空谈救不了国家。
武库司刀枪:多年不用,而且粗制烂糙,因为明朝贪污军费是非常严重的,装备质量参差不齐。
光禄寺茶汤:如上面说的。
太医院药方:管你得了什么病,大概率都是给你开补药,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开药出了问题,还要给什么皇帝,妃子之类的一群人赔命,而补药正好。
文华殿内,小嘉靖正等着官员们将考卷送上来呢,想想还有一点小激动呢,谁还不是第一次当皇帝呢~!
现在的小嘉靖看到这样感觉到其实也还不错,毕竟现在的皇帝也是不好当的。
待到读卷官进来的将试卷读完,小嘉靖迫不及待的就看起了送上来的试卷:主要是看看有没有范进的,没有的话他今天的工作量又要增加了。
当然,事情没有出乎意料,不得不说范进这些天在家里自己的学问还是有进步的,就算上次,虽然有些周进的小帮助,但是范进考了会元,这个周进是帮助不了吧。
所以范进对儒学还是有点东西的。
小嘉靖看到范进的之后,也就从范进那份先开着走,边看边不由得点了点头,只能说对于策论这些,范进的眼光还是非常先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