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不仅如此,太上老君常见炼制弹药供应于天庭诸神,才可得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若是不然,不知道要有多少道行和法力都不算太深厚的神仙们,都要投胎人间成为凡人。光是那十万天兵天将每年所需的仙丹,想一想,都是一件让玉皇大帝颇为头疼不已的事情。好在有把炼制弹药的技术掌握的娴熟到登峰造极地步的太上老君为他分忧解难。
要不然,整个天庭各司其职的神仙们,数量势必会大大削减,以至于无法支撑整个仙界的正常运转。光炼制弹药供奉仙界诸神这一点来说,玉皇大帝都是要对太上老君心存几分感念的。听闻是太上老君身上的这件宝物被不知是那个胆大包天的小仙给盗了去,定然是要认真对待的。
这次偷盗事件,是继在一千五年前的那次,斗战胜佛孙悟空大闹天空后的第二次发生在天庭里的偷盗事件。至于严重性,当然无法跟那个时候,挂着“齐天大圣”的口头支票名号的孙悟空所犯下的几乎是“滔天大罪”的事态那么严重。
那次孙悟空大闹天宫,偷吃和毁坏了几乎整个蟠桃园,就是现在,还有十几棵桃树遭受了那次浩劫后,不再开花结果。而且,他还闯进了太上老君的炼丹房,偷吃了几乎所有的灵丹妙药,还毁坏了炼丹炉。而就在当时,整个天庭的诸神却对这个不知道从那块石头里蹦出来的破猴儿,奈何不得。
在无可奈何之下,玉皇大帝只有搬来救兵,请出如来佛祖和观音大师才降住了这个无法无天的破猴儿。也是因为那次事件,让玉皇大帝可谓是颜面尽失,直到后来,每每想起,还让他感到心有余悸。
而这次却是大不相同,在其他得悉了消息后的诸神看来,只是太上老君丢失了一把有点儿破烂不堪的蒲扇而已。但是,在玉皇大帝看来,丢失的不仅仅是一把蒲扇,而是丢失了他作为天庭诸神领导者的颜面,摆出了一副不把凶手捉拿归案大有誓不罢休的姿态,这让太上老君看来很是欣慰不已。
话说这四大天王领了玉皇大帝的天旨后,通过两天的分头打探和了解线索,从把手在东南西北四个天门的天兵天将哪里查询出入记录,了解到常驻天庭的神仙,都没有出去过,而驻守在外的神仙,也都没有进来过。
那么,从这一点可以肯定的判断,太上老君丢失的这把宝扇十有八九是监守自盗。而偷取宝扇的人,也极有可能是陪侍在他身边的金银两个仙童。于是,四大天王请求玉皇大帝想个办法支开太上老君,他们四兄弟去审问金银两个仙童,并立下军令状,不出一个时辰就可以水落石出。
既然四大天王都求导这个份儿上,而起,还一起立下了军令状,玉皇大帝也就没有理由拒绝他们的这个并算过分的请求。可是,一时半会儿,他又想不出一个太好的办法支开太上老君,这可让他犯了愁。
站在旁侧的太白金星看到玉皇大帝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便使出一计,让玉皇大帝清他的师兄太上老君来大殿喝茶,天命不可违,太上老君肯定会前来赴约,到时候,再命四大天王潜入太上老君的炼丹房,使出他们的看家本事对他的那两个仙童审问一番,一个时辰的时间足矣。
这不,太上老君坐在大殿旁侧的座位上,屁股还没有做热,四大天王得到太白金星发出的暗号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率领不下百余名麾下的天兵天将,杀入了太上老君的观邸,直奔炼丹房而去。
带百余名天兵天将们把不足一百平米的炼丹房围的水泄不通后,四大天王闯进了炼丹房,派几个天兵拿下了金银两位仙童,并就地进行了一番审问。
刚开始的时候,两位仙童都对此一口否认,尤其是银童子的反应最大,当说到动情的地方,还忍不住流下了委屈的泪水。这下可把站在一旁的四大天王给在心中给乐翻天了,他们苦苦寻觅了两天的时间,隐隐然地感觉到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在这个时候,四大天王开始对银童子展开威逼利诱的攻势,并扬言要是再不说出实情的话,就要动用刑罚,吓的银童子由刚才默默流泪,到现在变得禁不住放声抽泣了,肩膀还一抖一抖的。
而站在旁边的金童子始终是一副不卑不亢的样子,大有打死也不会招供或者指认的架势,在阅仙无数的四大天王看来,他是一根硬骨头,即使是真的对他动用了刑罚,想必也不会逃出哪怕半句的实话,他们合计了一番后,决定还是你饿软柿子,他们放弃了金童子,把银童子列为了主攻的对象。
看到银童子在四大天王的苦苦逼问下,挤眼抹泪的样子甚是可怜,金童子感到实在是有些于心不忍,同时,在心里也感觉很是愧疚,在犹豫了一刻钟后,他作出一个决定,终于咬着牙关,招供说是他偷走了太上老君的那把宝贝蒲扇。
空口无凭,必须把宝扇叫出来,才能证明自己就是窃贼。在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和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的跟随下,金童子回自己住的那个房间里,从衣柜里的最深处,拿出了那把宝扇。这下,可把跟随在他后面的这两个天王给高兴坏了,在他们苦苦寻觅了两天的时间,仍然一无所获,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终于见到了被盗宝扇的庐山真面目。
为了证明宝扇是金童子偷走的,跟随而来的两个天王商议一番后,决定他们暂时不缴回宝扇,依然由他拿着,待与炼丹房里的其他两位天王汇合后,一起前往天庭大殿,以人赃俱获的方式,禀告玉皇大帝,正好可以让在大殿里陪着玉帝喝茶的太上老君看一看,他精挑细选的这个好徒儿金童子,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