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亡了……”单独监禁的鲁仲连望着铁窗外的天空,心中苦涩,“齐王为何降楚?”
“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若干涸,舟便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一个声音在鲁仲连身后响起。
鲁仲连惊而转身,拜首:“仲连拜见楚王。”
狱吏打开牢房门,熊完步入:“鲁子住得可习惯?”
鲁仲连哈哈大笑:“铁窗生活,远比做齐官自在。”
熊完恨铁不成钢:“你咋地那么愚蠢,去做齐官呢?”
“不是你劝我做官为民吗?”鲁仲连懵了。
“那你为齐民做了什么?”熊完讥笑,“让他们饿殍遍地易子而食?”
鲁仲连张了张嘴,最后化为沉默。
熊完:“齐国自从百年前炼丹盛行想要长生不老开始,贪图享乐已经深入骨髓。这样的齐国,注定了鱼肉百姓如草芥。你一个凡人,纵然是奇才,又岂能扭转得乾坤?可笑鲁子蜉蝣撼大树——不自量力。”
鲁仲连泪落:“世间艰难险阻,总得有人去攀登。仲连一生为齐,不悔余生。”
熊完:“哦?一生为齐?是为了齐国那些达官贵人?还是为了饥肠辘辘的齐民?”
“自然为齐民!”鲁仲连大声回应。
熊完点了点头,赞赏道:“那好,现在只是齐亡,齐民还在。你去安抚齐民吧,让他们好好在楚国安居乐业。”
鲁仲连:“仲连已经心灰意冷,只求浪迹天涯。”
“哦?丢下齐民不管了?”熊完反问。
鲁仲连:“齐民归楚,自然由楚王管治他们。”
熊完:“可是齐地还有许多达官贵人不服本王管治,带领着齐民现在还在跟乐毅对着干呢。既然你不管了,那本王让白起过去,换下乐毅吧。”
鲁仲连大急:“武安君战必求歼,未尝败绩,曾经更是欲屠杀赵军四十五万降兵,白起过去,齐民岂能再有活路?”
熊完摊开双手,耸耸肩:“齐亡了,可是他们依然负隅顽抗,以本王仁慈为挟迫,本王头疼,也是无可奈何啊!再不放白起过去,恐怕他们就要再次复国了。”
鲁仲连嘴角抽搐:你仁慈?你仁慈还关门放狗咬人?
“仲连可前往劝降。”鲁仲连也是无可奈何,只得认命。
“这就对了嘛!本王任你为楚国外交大使,即刻前往旧齐地招降叛军。”
-----------------
董之繁菁站在即墨城墙上,远眺西方。
齐王建降楚后,他便带领着齐国不甘的达官贵人们聚集兵力,割即墨以东之地,占据为王。
当然不能表面称王,所以需要个田氏后人作为站台。
可是田氏二十年前被乐毅五国联军杀尽,齐王建一脉又尽数降楚,一时之间竟然找不到个田氏来新立为齐王。
董之繁菁直接跳过田氏王族,找来了吕氏后人,立为新齐王。
吕氏后人,即吕尚(姜子牙)后人,才是建立齐国正统后人。
既然田氏降楚,田氏亡了,吕氏当兴。
然则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至今已经二百二十多年。
齐民早归心于田氏,哪还记得吕氏?
多有叛逃出新齐地者,董之繁菁杀了几千齐民,这才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就是吕氏后人都哭着喊着求放过,他不想当新齐王。
最让董之繁菁苦恼的是:吕氏后人直接自尽身亡,也不愿意为新齐王。
好了。
孬种死了,董之繁菁又变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伪齐王了。
他苦恼啊,他也后怕了,乐毅攻来,基本要玩完。
可是已经叛楚,后路已绝,只能蒙眼当天黑,一路走到底了。
乐毅怎么突然停止攻击了?
不会换上“杀神”白起了吧?
董之繁菁忧心忡忡之际,鲁仲连来到了。
董之繁菁大喜,迎接鲁仲连入即墨。
鲁仲连尽忠齐国,人人都知。
可是却不想,鲁仲连进了即墨,直接一刀嘎了董之繁菁,然后挥手一呼:“贼首已死,降楚者既往不咎!”
出于对鲁仲连的信任,即墨的齐民便开门给了乐毅。
吕氏后人因为自尽都不愿意为新齐王,吕氏后人的家族免于刑罚,保存山东二郡姓吕后代能繁衍生息,而且更得到了楚王的佳赏。
乐毅自此得鲁仲连相助,兵不血刃接连平定了整个旧齐之地。
-----------------
山东二郡稳定后,尚书令蔡泽带着李斯就开始忙碌起来。
因为有南越二国的治国经验,早就已经储备了许多官吏,六部倒是不慌不忙,有条不紊:
吏部调动楚国全员官吏开始入仕山东二郡,任免、升降、调动等,保证管治流畅。
户部调集人手,整理山东二郡户籍、民政、财经、土地等,安抚民生。玉天清侍郎收了玉家人去,户部得了楚王应允,也放了。
礼部入稷下学宫,礼仪、祭享、贡举等重新制定,稷下学宫重新命名稷下学宫临淄大学。
兵部最是强势,田单布防边线,乐毅派兵驻守。看到楚兵,齐民心安得很。
刑部废除齐国旧律法,颁布新楚国律法。
工部接手山东二郡土木水利工程和国家农、林、牧、渔业之政,楚盐、水泥等作坊遍地开花。李冰这几年浙江郡治理得有大功绩,派来担任山东北郡郡守,主治黄河。
楚收齐地,天下七国变为六国,海岸线完全掌握在了楚国手中,其他各国再无海盐可制。
楚盐完全就是可以制霸天下了。
其他五国之盐道,无论如何炼制,成本绝对无法达到楚盐一斤一铜分的地步,再无兴起的可能。
自从楚王倾销天下几年的盐量后,其他五国甚至都了无生趣。
虽然楚王公开了海盐精制炼化之术,却个个直接绝了官盐的生产,反而向楚国、齐国进口精盐。
现在齐国亡,楚王又公布天下,绝对不会以楚盐制裁他国,天下其他五国不得不向楚国进口楚盐。
否则你不进口,私盐可就要泛滥了。
只有秦国一边进口楚盐用于民生,一边自己不惜代价精炼矿盐。
可以依赖楚盐,但是不能没有自己国家的储备精盐。
秦昭襄王以己度人,他不相信熊完。
把楚盐进口秦国后,楚盐秦盐平税,以秦盐只能盈利一成为基点,共同以“一斤三铜分”价格出售,也能保证楚盐秦盐都小有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