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孙暠书信完毕,孙权大致看了几眼后,直接让人送往孙静处。
至于刚才有人假冒信使的事情,众人都没有提及,两军对峙,有人滥冒信使也正常。
不管信中说了什么,既然孙权没有追究,周瑜等人自然不会没事找事。
再次安抚了一阵孙暠后,孙权直接让军卒拔营往吴县归去。原以为孙权这么顺利解决乌程问题,会前往会稽巡视一圈,却没想到他调头就回去了。
孙暠以定武中郎将屯守乌程,也算是手握重兵了。三千人的大军,自然不能走水路,于是绕着太湖半圈,沿着陆路返回吴县。
而随着乌程三千兵马调动,整个江东的局势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原本由孙暠镇守的地方出现了稍许动荡。
富阳方面,虞翻在得知孙权收服孙暠叛兵后,竟独自楞在富阳官署里,良久无言,也不知在想什么。
而在富阳养老的孙静,也同时收到了孙暠的书信,幽幽长叹一口气。他也知道自己这长子不甘心永远不如孙坚那一支。
原先,孙策勇猛无敌名声响亮,统领江东也就算了。可如今孙权也能在勇武和智略方面将其压制,恐怕会对他造成不小的打击。
心中无奈,孙静最终也没有什么过激反应,只是希望长子能够战胜这次挫折,重新成长起来。数日后,孙静也收到孙权表他为昭义中郎将的任命。
也就意味着他可以扩充手里的军队了。
而随着任命抵达富阳的同时,余姚朱然手中也愕然捏着一份任命。
因朱然治理余姚功勋卓着,特加其为折冲校尉,募三校兵马驻守余姚。
愣愣的捏着手中盖有讨虏将军印信的任命,朱然也是一脸惆怅,这孙权也太任性了,在才来余姚没多久,连人都没认全,就因为功勋加折冲校尉?
还功勋卓着!长叹一口气,他恐怕是怕自己偷懒,故意给自己定的这个艰巨任务。
汉制伍长领五人,什长管十人,队率五十,屯长百人,曲军候两百人,司马四百人,校尉八百人。孙权让他招募三校就是两千四百人,还要训练成军。
这一刻,朱然感受到这根本不是褒奖,这是压力啊。
而此时吴县城
孙权也很是郁闷,从乌程回到吴县后,原以为的吴中作乱并没有发生。
并不是四大世家惧怕他的兵威,而是潘璋这货一时大意,在监管吴县城的时候,让那三名刺客跑。或许是收到了张家的消息,再不走就要死在孙权手上。
那三名刺客趁着徐盛不在,监管不严,瞅准空隙直接逃了出去,也没有张家接应。潘璋让人追了许久,还是让他们跑到了庐江。
而庐江太守李术在得知消息后,居然直接收拢了叛逃者,并无视潘璋的追捕人手,将他们驱逐回吴郡。
潘璋自然也因为此事被孙权臭骂了一顿,这直接让他之前计划的事情都破灭了。
在感叹吴郡世家手眼通天的同时,孙权还是不得不感叹,他的影响力终究还不足以威慑江东。
其实相比于中原,虽然江东占地广袤,但人口着实是少的可怜。仅仅以庐江郡为例,江北的狭小山郡,境内一半土地都被大别山占据。
然而即使这样后汉书中记在的,却是十四城,户十万一千三百九十二,口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八十三。
同时期土地面积几乎是其二倍的会稽郡,也只是十四城,户十二万三千九十,口四十八万一千一百九十六。
可见越往中原,人口越是密集,即便土地小,但人口却远远超过南方。
而庐江作为江北一个平凡的大郡,对于江东此时竟也有些嗤之以鼻,甚至在孙权接管的当下,那庐江太守李术直接就不听孙权的。
并没有勃然大怒,也没有疯狂叫嚣,孙权只是让张昭以将军府的名义,向李术发正式责问书信。
这是张竑给的建议,不错,孙权从乌程返回吴郡不久,张竑就带着印绶任命文书回来了。还说他成了自己的附属官员。
因为朝廷任命孙权为会稽太守,而张竑是会稽东部都尉。索性孙权就直接以东部尊称张竑,省的称呼与张昭相混。
而等张竑回来后,孙权才发现,这个时代的士人,真的是能说的不行。或许是看张竑回来,张昭底气足了;又或者是看孙权领兵回来,军事力量有保证了。
张昭和张竑两人,几乎是每天都要对孙权劝谏。张竑细数多点孙权领兵突袭乌程的不好之处,一直将他说的头都要点掉了。
而张昭则和他说了一大通治理江东实行仁政的宏伟规划,只说的孙权一阵头昏脑涨,要知道被两个老儒谆谆教导可不是那么好受的。
尤其是中间还引经据典,一旦瞧见孙权目露迷茫神色,他们又要给他讲典故。
就这样絮絮叨叨了好多天,孙权都有些自闭了。终于摆脱他两人的纠缠后,孙权立即就让人寻找起诸葛瑾、步骘、严畯这些人。
他觉得是时候结交一些文士名流了。若是能结交到祢衡就好了,见识一下汉末第一喷子的威力。可惜,这位在江夏直接被黄祖砍了。
否则有他在,普通人恐怕是喷不过他的。
在孙权着力招贤纳士的时候,针对庐江方面的动作也并没有停止,同时随着孙策逝世的消息传出来,丹阳、潘阳等地区也不断有山越开始作乱。
毕竟孙权的威慑力远远不及孙策,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江东地区迎来了最动荡不安的时期。
包括会稽南部的大规模山越叛乱,那个地方孙权派遣贺齐前去平乱。至于丹阳等地的叛乱,孙权则还在默默酝酿之中。
而随着四处动荡的消息传来后,吴郡的世家也终于开始变的不安起来,其中以张家为首的四大家族,都开始由隐晦的争夺利益转变成疯狂竞争。
政治上,随着顾雍被孙权任命为会稽郡丞代理会稽事后,张允的名气变得越来越大,已经要到了孙权不将他收入幕府就很难稳定局面的程度。
这其中朱家也跟在后面跳脱的很欢快,那朱桓的勇名也渐渐有了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