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外军曾经出现在火州的消息,在察合台王庭军到火州的时候,就通过地方百姓的口中得知。
刚进城,王庭军就对残余奴隶军展开抓捕,并将那些人的尸首挂在土城外面,以彰显自己的权威性。
塞伊德从手下口中得知了有外军来过火州的消息,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现在察合台的情况有点乱,而通过详细审问那些知道消息的百姓,塞伊德自己也有点摸不准对方是否是来自东方的哪个军队。
虽说东方站着一个巨无霸,但连脱脱不花都逃过来了,说不定可能是其他草原的部落被驱赶。
现在大明和察合台的关系并不好,这从朝贡回来的使者那边就能知道。
可从塞伊德的视角出发,大明现在并没有西进的动机。
广袤的草原,消化起来不可能仅仅用一两年的时间就足够,作为一个成熟且拥有秩序的帝国,大明对外持续了许久的保守态势已然让这位军事贵族习惯。
现在的察合台已经伊斯兰化了一段时间,穆斯林军事贵族乃是察合台重要的作战力量。
和大明封爵赏地一样,察合台王庭通过授予土地以换取军事服务,如此强化了地方军事贵族的势力。
而军事贵族所带领的部队,主要就是奴隶士兵和雇佣军,就现在看来,效果在应付奴隶起义方面,还算是不错。
可是,若是遇上了大明,那就算是塞伊德,他优先考虑的便是要如何保存自身实力。
与大明封爵赏地的不同之处,便是伊斯兰的地方贵族权力太高,从而导致察合台内部时常分裂,王庭需要与部族分权博弈。
就塞伊德而言,他是不愿意自己当面对明军的出头鸟。
所以,在得知了火州有外军的消息后,他并没有立马就派出探子去仔细探查。
若真查出了点什么,那知道和不知道的差别可是十分明显的。
现在察合台内部都还没安稳下来,用中原的话来说,那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塞伊德选择先忽视那股外军的原因之一便是如此。
再者,中原帝国一直保持着一副讲道理的嘴脸,若那外军是明军,也就能谈,若不是明军,那塞伊德这些军事贵族,也不放在眼里。
草原上的可汗都逃到了察合台,他们可是掌握着蒙古大汗,一个领导者出逃,被掌控在别人手中,其所领导的军事力量,自然而然被人所轻视。
对方没有选择坚守火州这座土城,也是塞伊德感觉对方不一定是明军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中原帝国最为出色的便是守城而战,和游牧军队相比,只要有城可以守,那东方帝国的那些将领,绝对会优先选择。
信息差的存在,从而导致将领的错判,这也是极为正常的情况。
而塞伊德并不知道,罗士信他们是抱着没有后援的心态,直接将整支先遣队化整为零,散布到了一个个小聚落之中,以此来求得发展与对抗的手段。
同时,勇武营团的信仰属性,让他们总会自觉得去宣传大明至尊的伟业,活着的圣人,可比死去的神只还要让部落的牧民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