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之上,靖远皇帝李澈端坐在九五至尊的宝座。眼神凌厉,时不时环顾文武大臣。
文武百官如期而至,分立两旁。
上奏者出来禀奏,其他人默契闭嘴。
礼部尚书搁下面扒拉扒拉说着一大堆俗礼,听得李澈差点要睡着了。瞅着礼部尚书大喘气,以为终于要结束了,结果又是一通输出。
“行了行了,礼部没啥重要事情的话就别说了,下一个!”李澈确实烦了。
文绉绉说了大堆,鬼知道你在说啥。
吏部尚书萧勤站出来,说道:“启禀皇上,眼看寒冬将至,戍守边关之地的将士难免又会死伤无数,臣恳请皇上拨款,为将士们添衣。”
其实吏部尚书萧勤的顾虑是对的,因为目前大晋将士穿的铠甲冬冷夏热,简直要命。
到冬天,这铠甲又冰又冷。
故而很多将士不得不在里面穿上厚厚的内衬,尽管如此,每年冬季都还有很多将士被活活冻死。
到夏天,就更惨淡。
入夏以后,铁甲被太阳直晒。很快就会热得跟铁板烧一样,简直是个行走的火炉,那叫一个生不如死。
兵部尚书卢坤感同身受,义无反顾站出来说道:“皇上,这滋味臣感同身受,确实不好受。”
岂止是他们,李澈也觉得不舒服。
当时征战东突厥的时候,李澈就觉得热的慌,这要命的铠甲制度确实应该合理改一改。
李澈故作高深,说道:“南方盛产一种植株,叫做棉花,此物可夹杂衣服里起到保暖作用,而且价格低廉,能在短时间内普遍全军。”
“皇上,此话当真?”
兵部尚书卢坤和吏部尚书萧勤,大喜过望。
两位岳父一个管天下兵马,一个管大晋人员调动,自然是不希望大晋在和平的状态下,还死伤那么多人。
“朕一言九鼎,绝不骗人!”
“太好了,有了棉花,咱大晋的士兵可以保命了!”
暂时解决了过冬一事,李澈又想起一件事情。
“卢尚书。”
“臣在。”
李澈将数张图纸交给徐富,示意徐富拿下去给卢坤。
卢坤一一看后,激动不已。
“皇上…这些弩箭和弩器真的是你想出来的吗?”
弩器?
工部尚书杨继眼前一亮。
幼子杨浩,随赤骑征战西突厥的时候就看见过弩箭的功效,势如破竹,事半功倍。尤其,是被杨浩描绘的神鬼莫测的火铳,更令杨继心痒不已。
有了这些武器,何愁大事不成。
“这几件是朕日思夜想琢磨出来的国之利器,你务必要将它们发到全军,提高大晋战力。”李澈郑重其事地说。
眼看李澈一意孤行,要将这份香饽饽交给兵部尚书卢坤掌管,作为工部最高领袖的杨继如何会甘心。
杨继站不住了,立马出来说道:“启禀皇上,打造兵器乃是我们工部的职责,如果要普遍全军的话,更加需要大量人手,臣以为……”
李澈怎么会不明白杨继的如意算盘,毅然出言打断:“几种样式的弩器而已,还不值得动用工部。”
“如果,杨尚书真想为朝廷出力的话,朕这里还有一份器具,需要工部打造。”
李澈淡然自若,示意徐富拿过去。
杨继毕恭毕敬拿过图纸,却见上面根本就不是什么兵器图纸,而是各式各样的农具器皿。
曲辕犁、筒车等等……
“杨尚书别小看了这些器皿,一旦发展起来就是惠及民生之事,朕相信民间对你会多有好评的。”李澈一副嬉皮笑脸的模样,说道:“你说呢?”
此时此刻。
用笑里藏刀来形容,最合适不过。
“臣遵旨。”杨继只能用笑容掩饰心中的愤怒。
工部不用来打造兵器,却用来打造农具?
李澈摆明了就是在防范自己。
目光直视兵部尚书卢坤,李澈说道:“卢尚书,此事交给你没问题吧?”
卢坤毅然答道:“臣力保无虞!”
“此外,何人还有奏?”
群臣左顾右盼,异口同声道:“臣等无奏。”
“你们没有,朕有。”李澈别有深意一笑,喊了句:“王相。”
王志只觉一头雾水,莫名其妙站出来说道:“臣在。”
李澈不假思索说道:“朕思前想后,琢磨一夜,决然允许王相助朕批阅全国大小奏折。”
语出惊人,群臣哗然一片。
“皇上忽然要丞相担此重任,究竟意欲何为啊?”
“王相可是皇上的岳丈,皇上能倚重王相,肯定与后宫那位脱不了干系。”
王志虽然受宠若惊,但也知道此事事关重大,于是毅然回绝道:“启禀皇上,臣以为不妥。且不论,批阅奏折乃是为君本分,而且事关全国大事,臣身为臣子更不该僭越,这…”
“王相此言差矣,朕能做此决定,绝不是没有深思熟虑过,而是认为此事非卿不可!”李澈态度坚决,不像是开玩笑。
工部尚书杨继站出来,沉声道:“启禀皇上,臣斗胆恳请皇上说个理由,让诸位同僚信服。”
“臣等需要合理解释!”
李澈镇定自若,举例道:“朕认为全国各地奏折数量颇多,皆有轻重缓急之分,倘若朕因为地方小事而耽搁军机大事,诸卿认为后果如何?”
“试想,如果有人助朕一臂之力,将这些小事大事区分开,会不会更方便朕批阅军机大事?”
“这效率是不是一下子就翻了数倍?”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满朝臣子陷入沉寂。
其实,李澈说的一点没错。
因为大晋国土面积广,各地上奏的奏折自然是堆积如山,哪怕三日一次早朝,这些奏折也足够压的李澈喘不过气。
倘若,在这关键时刻有人能将大小奏折,轻重缓急区分开来。
一来,能增加批阅奏折的效率。
二来,皇帝能第在一时间解决军机大事,老话常说,多一分时间就是多一分机会。
究根结底,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臣以为此事可行。”卫国公司马徽第一个松口了。
“臣附议。”刑部尚书常染选择跟风。
“臣反对!”
反对的人乃是大理寺少卿,房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