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书院里,但凡考中举人,要么继续在书院里学习,要么离开书院,回家自学。
留在书院里的学子们,可以随意找山长或是其他夫子们讨教功课,相当于整个书院的夫子,他都可以询问。
宋清暄乡试通过之后,选择继续留在书院里学习,遇到不会的,他就找这些夫子们询问,一点也不胆怯,非常好学。
也才没多久,可以说,书院里的所有夫子,都被他问了个遍,大家都对这个勤奋好学的学子,印象深刻。
谢夫子是致仕的老臣,今年才五十多岁,按理来说还能干许久。
但谢夫子之前受过伤,身体不好,受不了劳累,就只能向皇帝请辞致仕回家。
致仕之后,他又闲不住,所以就来了淮安书院教书。
谢夫子是去年才来的书院,他致仕前就是三品大员,当年又是殿试的状元。
大家知道谢夫子在淮安书院教书之后,都纷纷来了书院,想拜入谢夫子门下。
但谢夫子眼光高,到现在都还没收弟子,没想到,现在却要收宋清暄做他的弟子。
这古代的师傅与徒弟,关系可亲近的很,正所谓天地君亲师,这师徒关系,与亲属关系都一样重要。
谢夫子是耕读之家出身,当年也是个农家小子,考中状元之后,他家里才逐渐发达。
可能也是如此,谢夫子才看中了勤奋好学的宋清暄,想要收他为徒吧。
虽然想拜入他门下的学子很多,也有不少人托关系,想让他收下家里的孩子。
但谢夫子都一一婉拒,而是自己在书院里物色人选,宋清暄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举人功名,又不骄不躁,性格沉稳。
他从小也算是吃着苦长大的,又被宋清姝这个姐姐教的很好,没有那些官宦子弟的娇贵气,身上还带着些平民百姓的质朴。
动了这个收徒的心思之后,谢夫子当机立断的,在宋清暄找他询问课业时,说了自己的想法。
宋清暄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修书一封,询问林如海的意思。
他现在还没入朝为官,但也知道,朝中如今夺嫡斗争很严重。
谢夫子虽然已经致仕,但他家里还有人在朝中做官,宋清暄并不知道谢夫子是那个派系,所以也不敢贸然答应。
林如海是绝对的保皇党,宋清暄的姐姐是林如海的姨娘,就跟林如海挂上了关系,也属于保皇党。
宋清暄写信告诉林如海这件事,也是向他询问,谢夫子的事情,他是否可以答应。
谢家并不是世家,以他们的出身,在朝中一直都是属于实干派,并不参与任何争斗。
所以谢家子弟虽然官位不高,但一路稳扎稳打,一直都很安全。
林如海写信回复,说了其中关系,告诉宋清暄,让他答应便是。
谢夫子是个难得的君子人物,能力,学识,品性都很好,有这样的夫子教导,宋清暄的未来可期。
有了姐夫的答复,宋清暄才安心,他赶紧让沈沣买了拜师礼,提着东西就去找了谢夫子。
心里并没有觉得被怠慢,谢夫子反而觉得高兴。
能在自己说了收徒的事情之后,还稳住心态,询问其中是否有不妥,这样的少年,只会让他觉得自己果然没看错人。
且对方小小年纪,就能抛开读书的事情,把眼光看向朝堂之上,足以证明,对方不仅聪慧过人,还有一定的政治直觉。
笑着收下了宋清暄的拜师礼,谢夫子找了个时间,正式举办拜师宴,昭告大家,自己收了宋清暄为徒。
这个举动,也是让大家知道,自己已经收了徒弟,让大家打消之前的念头,莫要来打扰他才是。
有了师傅教导,还是个状元老师,宋清暄的学识越发深厚。
且谢夫子也不是个古板的人物,他信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学从来都不古板生硬,而是劳逸结合。
每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谢夫子都会带宋清暄出门,让他去看看平民百姓的生活,去看看大自然的景观等。
每次出行都会遇见很多事情,宋清暄也在这一次次的出行中成长,越来越理解老师的用意何在。
康宁二十四年的新年,林家过的很愉快。
如今府上有了大少爷,后院两个姨娘又都怀了身孕,眼看着林家子嗣越来越多,林老夫人与林如海的心情不错。
因为两个姨娘都还没生产,所以在庄子上的贾姨娘也没被接回来,依旧在庄子上一个人生活。
如此区别对待,也让贾玫的心里,升起了愤恨不满。
与此同时,她也有些后悔了,若是自己不贪图荣华富贵,选择听从贾敏的话,嫁个读书的学子,会不会就不是这样的境遇了。
她如何想的别人不知道,但王嬷嬷安排在她身边伺候的小丫鬟却一直在拱火,让贾玫的心态逐渐扭曲,恨上了贾敏。
过了年,景玉就是两岁的小朋友了,林如海给他安排了一个启蒙的老师。
因为他现在年纪还小,只用学习半天,等他三岁之后,学习时间就要变成一整天。
而等他满了五岁,便要搬离桃芜院,去到前院居住,到那时,他的功课还要更多。
才两岁的小朋友,刚学会说话,就要开始学习了。
宋清姝阻止不了,就只能让小厨房多做些好吃的,让景玉至少要吃饱吃好,脑子才转的快些。
动脑也是个体力活,不吃饱吃好了,也影响他的生长发育,宋清姝可不想自己的娃,是个小土豆子。
不过她长的高,林如海的身高也很亮眼,他们两个的孩子,应该不会太矮。
宋清姝也看着自己两个弟弟,宋清暄十六岁,已经差不多一米七了,宋清晔十二岁,也一米五的样子。
她两个弟弟都不矮,正所谓外甥像舅,景玉随了两个舅舅,应该也不会长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