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工匠都有些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姜瑜儿又让张三顺驾了牛车,上镇上去买了一些纱布。粉刷墙壁,纱布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带着几个工匠去了后山的竹林里,砍了几颗很大的竹子,几人先是不懂,但见姜瑜儿让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后,也算摸清了,这竹筒的用意。
这跟小孩子用的水枪一样,直接注了水,往前门堆出去就行。只是,这样子大了些罢了。
等张三顺回来,姜瑜儿又让他去把家里原先准备好的木缸给搬了出来。支了个架子,把买回来的纱布四角固定,给挂了上去,下面放了一个大大的木缸。让人把石灰装进一个木缸里,然后加了水浸泡。又找来之前准备好的木瓢,把那些已经浸泡得差不多的石灰谁搅拌均匀,然后往那纱布里舀。不一会儿,纱布里面堆积了不少石灰残渣。纱布下面的木缸里也装了不少石灰水。
看了一下浓稠度,姜瑜儿觉得还是不够。不过,这些得等石灰沉淀下来后,舀掉些水就可以了。
几人看了看,哪里还有不懂的。接过木瓢,开始动起手来。
附近的村民们也围了过来,她们也好奇这是在做什么,那么大的阵仗。
只见一个工匠拿了之前做好的水枪,往哪已经过滤好的石灰水里吸了一管石灰水,往姜瑜儿家外墙上一喷,顿时黄色的墙面,镀上了一层白色。
姜瑜儿眉头一拧,这样的石灰水,浓度还是不够。但要是再干一些,恐怕又喷不出来。看来,只能等它差不多干了,再上一层了。
见他们都忙活起来后,姜瑜儿这才带着小子铭去了村口牛阿爷家。她要请牛阿爷帮忙做一些抹墙用的板子,外墙这样喷一喷也就差不多了,可内墙却不行,得上一层砂浆,在上一层石灰水。这样才不至于像外墙一样,有些怪异。
姐弟俩进门的时候,胜子正在帮爷爷不知道捡些什么东西。好久没跟好朋友一起玩的小子铭叫了一声后,自己跑了进去。
牛阿爷见来人是姜瑜儿,笑着招呼了一声:“妞妞来啦?”然后对胜子说:“快去屋里拿凳子来给你妞妞姐坐!”
姜瑜儿忙打断道:“牛阿爷,别忙活了。我来是找您帮我做些东西。”
牛阿爷忙放下手中的活计,问道:“妞妞想做些什么?”
姜瑜儿把那抹墙用的石灰板子跟他说了一下,牛阿爷嘿嘿一笑,道:“我老头子还以为什么东西呢!这不是跟小娃用来拍鸡毛毽子一样吗?”
姜瑜儿一想,还真长得一样。笑着点了点头道:“就是这个。”
牛阿爷是个慈祥的老头子,平日里这些小东西也做了不少。有些孩子拍鸡毛毽子的木板坏了,就会来牛阿爷家要。而且这些边角料做的东西也不值钱,老人家二话就给了。
现在姜瑜儿来找,老人家正好放了不少,二话不说,带姜瑜儿去拿。
看着墙角处堆了十来个的石灰板子,姜瑜儿对老人道:“牛阿爷,这板子我可是要十来个呢!你看看……”后面的话,她没说出口。
而老人会心一笑,道:“这板子都是些小孩子的玩意儿,妞妞你要是用得着,只管拿去好了。谈其他的,那就不亲相了。”
听老人这么一说,姜瑜儿也不再多说,二话不说,选了十来个。本来要叫上弟弟一起回去的,可看他玩那么开心,也就没说什么,自己一个人抱着十来个小木板走了。
回到家里,看着自己家左侧的墙面已经喷得差不多了,那些高一点的地方还没喷到,几个工匠真准备着要去找楼梯呢!
这样姜瑜儿想起了前世那些匠人们用的手脚架来,只可惜,这里没有那么好的钢管跟铁扣。不然自己也弄几个出来。
看着姜瑜儿抱回来的一堆拍毽子用的小木板,姜子苏终于还是憋不住了,问道:“妞妞,你拿这些木板来做什么?”
姜瑜儿嘻嘻一笑,拿了两块木板比划起来,道:“咱们家外墙就用这些石灰水喷一下就好了,只要能看出来,不是黄色的就好。至于这个木板,用在上灰浆的时候用的。”
说完,还比划了一下。这不比划还好,一比划,她就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单有木板还不够啊!马上就想到了前世那些匠人们用的,那个叫方长的东西。看来,自己又得跑一趟镇上,请铁匠打几个了。
她眉头一拧,姜子苏忍不住又问了出来:“怎么啦?有什么不对的?”
姜瑜儿假装拿着那些木板比划了几下,做出一副不好使用的样子。道:“哥,你是不是也觉得,如果用两个木板,是不是不好施工?”说完,她又道:“所以,我想,要是木板能从其他地方刮出灰浆来,那有一个什么东西,能从这木板上面,把灰浆抹到墙上去,这且不是方便很多。”
姜子苏拿了两块木板,也跟着妹妹比划了一下,顿时也觉得,妹妹说得很对。只是,他一时想不出来,要用什么东西比较好。
姜瑜儿这时却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道:“哥,你说,要是有一个这样的东西,是不是就方便很多了?”她一边说,一边在地上捡了跟小木棍,在地上画出方长的形状出来,还一边跟姜子苏讲解道。
姜子苏现在哪里还有昨天那种怀疑她的心态,他现在满心都是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还在想,要是真有这么一件东西,那岂不是要省力很多?
姜瑜儿才不管他那么多,叫了张三顺,赶上牛车,又去了镇上。
别人耽搁得起,她可耽搁不起。他们家的石灰,还等着她推广出去呢!
去了镇上,张三顺直接把牛车赶到了铁匠出。那个李铁匠看到姜瑜儿来了,一张老脸笑得跟朵菊花似的。要知道,这女娃可是他的财神爷呢!每次来,订的东西都奇奇怪怪的,但给的工钱也不低啊。活了大半辈子,也打了半辈子的农具,他就没见过这么大方的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