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问句,而是一句肯定句。
孟太师一惊,这茶他没过它出自于何处,这洛将军是从何得知的?
连大人见老太师一脸的惊疑,马上出面解释道:“太师,这茶是出自于姜家,我们现在正在讨论这事呢!”
孟太师一听,顿时明了。看来,姜家要的低调,平静的生活,恐怕不久了。
皇帝却开口了:“老师既然能得到此茶,相信与这姜家关系匪浅。不知道老师是否能为朕解答一二。”
孟太师站起来,朝皇帝行了一礼道:“皇上请问,老臣定当知无不言。”
“那老师就跟朕,老师您所了解的姜家是家什么样的人家吧!”
孟太师想了想,姜家给他影响最深的是姜家的那个女娃子,而这个女娃子给他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她的对子了,于是开口道:“其实,老臣跟着姜家也没多大的来往,只是姜家有两个儿在学堂读书。要这姜家,让老臣影响最为深刻的,要属姜家女娃,出了一对子,让老臣想了一个月也未能想出来下联。”
几人均是一惊,能让孟老一个月对不出来的对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对子。
就在几人疑惑不解,想要开口询问的时候,孟老自己开口了出来:“穹达尽为身外事!”
在座众人,除了洛将军是个粗人外,几乎都是文人。连大人想了想,看如何回答下一联,皇帝也在心里琢磨着,下一联要如何出才比较恰当。
而洛将军却想都不想,直接开口道:“孟老,您就别掉我们胃口了,直接下一联吧!”
得,大老粗就是大老粗,不仅不去动脑,反而是一开口,就怪起人了来。
孟老哈哈哈一笑,很明显也是了解洛将军为人的,开口出了下联:“升沉不改故人情!”
皇帝沉吟了一会儿,哈哈一笑,道:“好!好!”
连大人也笑着连连点头。
这时皇帝又开口话了:“老师是,这对子是姜家的一个女子出来的?”
孟老点了点头,回想起第一次见到姜瑜儿时的样子,着道:“当时她应该只有十来岁的样子。”道这里,他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后来没多久,织云镇就流传了一个消息,姜家出了个女神童,老臣本以为的就是这个姜瑜儿了,谁知道后来一打听,才知道百姓们口中所传出来的女神童却是另有其人。是一个三岁的女娃,也正是这个姜瑜儿二叔家的。可惜妒英才,在前年的那次灾难中,女娃掉河里找不到了。”到这里的时候,他还挺惋惜的。
“哦?听老师这么一,我倒是对这姜家有了一定兴趣。”皇帝一手垫在龙案上,好整以暇地等待着孟老把这件事情讲清楚。
孟老稍稍回忆了一下道:“具体是怎么样的,臣未能亲眼所见。但听,一个三岁不到的女娃,不但能识百字,就算数也是一流的快。好像还有一个什么不知名的算术方法,能快速地计算出相应的数据。”孟老这就有些道听途了,但他还是把自己听来的告诉了皇帝等人。
皇帝几人均是一惊,真有如此孩童?那真的堪称是神童也不为过。
孟老又继续道:“这姜家的孩子确实聪明伶俐,就拿姜家的长子姜子苏来吧!为人虽然不是那种绝顶聪明之人,但只送了一年的镇学,去年童试时,居然就能轻松考了个童生。虽然这与他的努力脱不开干系,但进镇学时,孙还是个目不识丁的孩子。”
“不过,要这姜家两个儿子在镇学,老臣更看好的一个。那孩子聪明伶俐,学什么都快。最重要的是,他身边有一个很好的夫子,就是他的姐姐。那女娃是个比老臣见过所有女子都有才华的一个女娃。大的一个,依老臣看,志不在官场,可能也就考个秀才或者举人的就要休学了。”孟老不愧是个老人了,也算是个人精。见多识广的他,从言语间,竟然看出来了姜子苏的志向。
“至于其他的,老臣知道的,恐怕还没连大人以及洛将军知道的多。”孟老把他的话完,转身端起自己身旁的茶泯了一口。
确实,他所知道的,也就几乎围绕在姜子苏兄弟两身上。至于其他的,他一个一心向学之人,也无心过问。至于丫丫的事情,也是无意间在几个学子哪儿听来的。
皇帝听完,有些犯难了。把目光看向洛将军。在坐的,恐怕对姜家比较熟悉的,也就是这个洛将军了。
听他那儿子还送了人家姑娘一千亩地,这等交情且是一般?
“大将军,你来吧!”皇帝直接把目光看向了正悠哉喝着茶的洛炎。
洛将军见躲不过,只得站起身,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一了出来。
最后,皇帝决定,要给姜家一个能保证姜家安全的位置。既然大月国有这样的人才,不用岂不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苗子。
“德子,理旨!”皇帝吩咐了一声,德公公立马上前研磨等着皇帝书写。
京城这边怎么样,姜瑜儿不知道。她只是在忙着新房子的事情。过了春节,再过一个月左右,冬麦能收上来了。新屋这边除了门窗,什么都没弄。这几,她让工匠们去河里捞了些细沙回来,准备铺地砖用。
这个时代没有碎石机,也就只能去河里掏泥。
这样的成本,姜瑜儿算过了,很大。但越稀有的东西,就越值钱不是。
元宵节后,姜瑜儿家的新屋这边也整理得差不多了。姜瑜儿让哥哥去请人算个好日子,准备着要搬新家。
哥哥回来告诉姜瑜儿,二月初十是个好日子,宜嫁娶,宜迁移。
二叔二婶姜瑜儿去年多灾多难的,今年就把搬新家办得热闹些,这样也算冲冲喜,沾点好运。
姜子苏也觉得,去年妹妹一年到头的霉运缠身,去去霉运也好。
阮婶则是去了镇上,买了一块大红布,回来直接给姜瑜儿缝了一件大红色的衣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