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冬,是华国北方对躲在家里过冬这一行为的称呼。用来形容冬天的宋初阳特别贴切。
虞山县的冬天特别的冷。不同于华国北方的干冷,虞山县这边的冷,是湿冷。华国的网民甚至用魔法攻击来形容这种湿冷的天气。
这种天气,最适合做的就是宅在家里。
反正过冬的储备粮早就已经准备好了。这猫冬的准备可是做得很是完备的。
秋天收获的那些花生和大豆,留够了自己吃的,宋初阳都送去镇上给榨了油。而宋初阳种的这一季晚稻,也产量不错,脱壳之后也有快600斤,糯米也产量不错,有两百多斤。至于红薯,玉米这种本来就高产的作物就更是。
宋初阳挑了些质量好的,准备拿去镇上磨了粉回家自己做河粉,米粉,红薯粉干之类的。
说到做粉丝,宋初阳突然想起来之前去买果苗的时候在隔壁虔市吃过的当地的特色粉丝——鱼丝。她觉得那个味道不错,便也想自己尝试着做了来吃。
既然有想法,宋初阳就开始行动。刚好村里有个赵奶奶就是从虔市嫁过来的,自然成了宋初阳的咨询对象。也是巧,刚巧赵奶奶还真会做。
这做鱼丝,需要鱼和红薯粉。这两样对于宋初阳来说都好解决。承包地里那个湖里,她请人探查过了,里面挺多野生的鱼的。刚好趁此机会清一波里面的大鱼,免得第二年,她在湖里养鱼的时候,鱼苗被那些大鱼给吃了。而红薯粉,今年收的红薯一大半都给做成红薯粉了,那可也有个200来斤了。
宋初阳家湖里收鱼的消息一传开来,全村人都来帮忙凑热闹了。这个湖以前没有被承包的时候,每年冬天村里就会组织一次捕捞,然后把渔获分给村里人。现在承包了出去,自然要看宋初阳的意思了。不过大家伙也都还是希望能分到点鱼的,哪怕出点钱都好。毕竟这可是野生野长的鱼,那味道可比养殖的要好。
收鱼那天选的是十二月初的一个周末。小林村,在村子里的人,没人不是全副武装,长雨靴穿上身,提着个桶,往湖边赶去。宋初阳一早就去村委借了一张大渔网,带着打氧机,和一个大桶,开着小三轮,在湖边等着村里人了。
今年湖里的鱼,她也没怎么养过,就是平整山地的时候,抛了些除下来的草,意思了一下。所以宋初阳准备和往年一样,和村民们分鱼。不过先得留够自己用的就是。
这个湖是活水湖,而且进水流速也是蛮可观,因此没办法像那些进水流速小的湖那样堵住进出水口,抽干水捞鱼。只能上渔网,围捕。
但是这个湖,湖面面积足有两三亩大,一般渔网,不够大,效率不高,因此就得用村委的大渔网。村委的这个大渔网就是专门为这个湖定制的。
也不知是不是这宋初阳平整山地时,随手抛的草料的功劳,小林村里的叔伯爷爷们都说今年的鱼比往年的大。往年网鱼,十来个人拉网就够了,今年这都上了二十多人才拉得动这张网。
大人们在拉着网,周末不用上学,在家撒欢的小孩就在一旁给喊加油。有几个读高中的孩子,甚至也去帮忙了都。大家伙的参与感一下子就起来了。
鱼大了,自然的每家每户分到的鱼也就多了。大家脸上的笑容都是掩盖不住的。
……
“还是宋丫头实在。这湖都承包下来了。居然还愿意和我们分鱼。”
“那可不是,我本来钱都准备好了的。结果跟我说不用钱。今年还免费分鱼。”
……
“那可不,要是以后也今年一样分鱼就好了,可惜也就今年一年啊!”也有些不知足的,想着占便宜呢!结果被自家婆婆敲了脑门。
“你这想啥呢?宋丫头愿意今年给我们分鱼,那是她心好。那湖可是她花了钱承包的。你是她婶,小辈的便宜你还想占啊。”
“那我这不也只是想想而已嘛。”
……
宋初阳可没想那么多,分鱼原因很简单,一来这湖她是半路承包的,二来以后她在村里住着,和其他村民的关系总得弄好点吧!也就一年的渔获而已,算不上啥。
宋初阳这时候正在家里面请了赵奶奶和她家二儿媳过来指导做鱼丝呢!
大概是回了小林村经常常做农活的原因,宋初阳现在可是身体好了不少。一个人杀鱼,分块,动作利索的很。赵奶奶就负责把宋初阳分好的鱼肉用机器打成泥。不一会,这50斤鱼就被处理好了。
然后就是加水,搅打鱼泥,如果想要鱼味重一点,就少加点水,想要鱼味淡一些就可以多加点水,最后和红薯粉和匀。和好的鱼泥粉团,用擀面杖薄,用竹屉子上锅蒸熟,然后摊凉,卷起压实,然后切丝,晾晒。鱼丝就做好了。
这步骤看起来简单,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宋初阳做到和粉团的时候都还好好的,结果败在了擀薄那一步,总是不小心擀破。最后也只能是让赵奶奶来弄。
“阳阳,你这算好的了。”赵奶奶的二儿媳把宋初阳赶一边灶头烧火去,一边安慰道,“我每次做的时候,也还不是会擀破几张粉丝皮子。”
“是啊!囡囡,毕竟这鱼泥粉团和纯粉皮不一样,一时间掌握不好,擀破了很正常。”赵奶奶一边安慰的,手上的活计可是做得溜溜的。不一会就擀好了一叠粉皮。
这边水也烧开了,宋初阳也赶紧将粉皮送上锅蒸熟。后面的步骤,宋初阳还是很有信心自己能做好的。
三个人,流水线般耗了一天的时间,可算是把这50斤鱼都做成了鱼丝,就差最后一步晾晒,两家人的鱼丝就彻底完成了。
看着这20多斤的鱼丝,宋初阳揉了揉自己的小腿,想着明天再来晒了,渐渐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