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率领着黑山军早已抵达了邺城北郊,大军却在原地待命,迟滞不前。
张燕远远地眺望着邺城那高耸入云、气势恢宏的城墙,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
他身后的黑山军将士们也都沉默不语,显然对这座坚城充满了忌惮。
正如逄纪他们预料的那般,黑山军不擅野战和攻坚。
张燕想起了曹操使者的话,不久之后曹军便会北渡黄河,而袁谭军和泰山军也会向邺城进发。
他深知黑山军若强行攻城,恐怕会遭受惨重的损失。
因此,他决定按兵不动,等待曹军和袁谭军一同前来合围邺城。
然而,张燕万万没有料到,逄纪早已派出斥候,将黑山军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得知黑山军在邺城北郊按兵不动后,逄纪果断下令,率领袁军向黑山军大营发起猛攻。
蒋义渠率领一万精兵,如狂风暴雨般冲向黑山军左翼;
牵招则率领一万兵马,如雷霆万钧之势直捣黑山军右翼。
而逄纪亲自统领一军,从正面猛扑黑山军,马延则统领着袁军骑兵也随军冲杀。
黑山军原本就对邺城心存畏惧,如今面对袁军三面夹击,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
士兵们的呼喊声、惨叫声此起彼伏,整个营地乱成了一锅粥。
张燕心急如焚,他拼命地挥舞着手中的军旗,试图稳住阵脚。
但士兵们的恐慌情绪却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开来,根本无法遏制。
左翼的蒋义渠所率军队锐不可当,黑山军的防线被迅速撕开,士兵们纷纷溃逃。
右翼的牵招也不遑多让,他的兵马如猛虎下山,将黑山军的右翼冲得七零八落。
逄纪从正面发起的攻击更是让黑山军难以招架。
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战场沦为了修罗场。
张燕眼见形势对黑山军极为不利,如果继续强行抵抗,恐怕整个黑山军都将面临覆灭的结局。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燕果断下令,让全军迅速向北撤退,目标是前往邯郸,暂时避开袁军的猛烈攻击。
袁军眼见黑山军开始败退,自然不肯轻易放过这个机会,他们士气如虹,乘胜追击。
一路上,黑山军的士兵们被袁军斩杀无数,损失惨重。
然而,袁军的谋士逄纪却心生顾虑。
他担心过度追击会导致袁军陷入敌人的埋伏圈,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于是,在追出一段距离后,逄纪果断下令鸣金收兵,带领着胜利的消息返回了邺城......
袁尚得知袁军大获全胜的消息后,兴奋异常。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向北进军,收复邯郸。
审配和荀谌也都对袁尚的决定表示赞同,认为此时正是乘胜追击的大好时机。
然而,逄纪却提出了一个更为谨慎的建议。
他认为在出兵邯郸之前,应该先派遣一军夺回滏口,这样可以截断黑山军撤回太行的归路,使其陷入绝境。
众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决定采纳逄纪的计策。
他们决定派遣蒋义渠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向西进发,夺取滏口;
而其他主力部队则继续向邯郸进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就在袁军准备行动之际,突然间,一名斥候如疾风般疾驰回城。
面色凝重地向袁尚禀报:
“启禀主公,青州的袁谭军已过清河,正朝邺城方向急速挺进!”
袁尚闻言,心头猛地一紧。
他万万没有料到,那支不久前才被击溃并围困在平原城内的袁谭军,竟然如此迅速地卷土重来。
他不禁暗自思忖,这其中定然有什么缘由。
袁尚的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个念头:黑山军的行动或许与袁谭有关。
这两股势力若果真合兵一处,那可就着实有些棘手了。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袁尚的心中虽有些焦虑,但他并未慌乱。
他深知,此刻必须冷静应对,方能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激战中占据主动。
然而,就在袁尚思考应对之策时,他的两位谋士逄纪和荀谌,却在如何应对这一局势上产生了分歧。
荀谌认为,黑山军实力远逊于袁军,根本不足为惧。
他们只会龟缩在邯郸城中,坚守不出。
此时若对其用兵,攻打坚固的邯郸城,必然不会有太大的进展。
倒不如先集中兵力对付袁谭军,毕竟袁谭也拥有一定的名分。
若是让袁谭军占据上风,那些原本摇摆不定、保持中立的河北世家和士族,恐怕就会纷纷倒向袁谭一方。
因此,当务之急是迅速出兵,迎击袁谭军,绝不能让其得逞。
然而,逄纪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深知邯郸这座城池在河北地区的重要性。
若不能迅速将其夺回,那么冀州与幽州、并州之间的联系将会被切断,这无疑会对河北的大业产生严重影响。
相比之下,袁谭的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难以掀起太大的波澜。
因此,逄纪建议只需派遣一名将领前去阻击,拖延袁谭军的行军速度即可。
袁尚与审配等其他谋士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商议后,也认同了逄纪的观点。
他们认为,以目前邺城所拥有的兵力,完全有能力应对黑山军和袁谭军的进攻。
于是,经过权衡利弊,袁尚最终做出了决定:两路同时出击。
其中一路兵马,由逄纪担任军师,袁熙和蒋义渠担任大将,率领大军北上,迎击黑山军。
而另一路军队,则由荀谌出任军师,牵招和马延为大将,率军进驻馆陶,以抵御从平原方向杀来的袁谭军。
至于审配,则留守邺城,负责镇守后方,并随时根据战局变化策应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