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东说:“我想包地,给你们打个招呼。”
包地?哪来的地?土地都包给农民了,三十年不变。
迟延军和小老王都不吱声,准备听听赵振东的下文。
赵振东说:“今年秋收以后,我准备扩大一下公司的招工规模,单独招大地大队的农民。
他们都到公司来当工人了,他们家里的地就没有人种了。我就把他们家里的土地转包过来。”
小老王是主管行政的,他对下面乡镇的情况很了解,“那地可不老少啊,大地大队的农民,一个人的名下有五亩多地,你如果招三千名工人,就空闲下来一万七八千亩土地。
你要这么多地干什么?
再说这个大地大队的田地,都是旱田,粮食品种单一,粮食产量也不高。
而且山坡地占了很大的比例,种地应该挣不着什么钱吧?”
赵振东轻轻的点点头:“我没打算靠着种地挣钱。我是想建立一个农场。
小块的山坡地就退耕还林,能连成片的田地尽量连成一片,使用机械化种植。
我还打算弄一些水田出来,种植水稻。
打下的粮食,精选一些留种。其余的粮食用来酿酒。”
酿酒?
迟延军和小老王听赵振东说要酿酒,就疏忽了赵振东说的种子的留种问题。
迟延军问道:“振东,你要建立一个酒厂?”
我振东点点头:“酒厂的利润有多大,你们别说你们不知道。
一个酿酒厂,可以再解决一些农民的就业问题,也能解决许多家庭目前的生活困难状况。”
迟延军和小老王互相看了一眼,迟延军说:“那咱们和安县的酒厂怎么办?你的酒厂不得把和安县酒厂给顶黄了啊?
咱们和安老窖也是很有名气的,黄了怪可惜的。再说酒厂那些工人怎么办?你都给招到你的酒厂来?”
嘁!不知道迟延军和小老王同志,是孤陋寡闻还是关心则乱。也不知道他们这些年工费旅游都曾经到过哪里。
“你们到那些名酒品牌厂家所在地去过吗?泸州、贵州那些地方去过吗?”
迟延军和小老王摇摇头,“没去过。”
他们上那里去干什么?他们也不考察人家酒厂。他们去参观的是风景名胜古迹,有的时候还到老外他们的街头去走一走。
赵振东说:“我出钱,你们带着有关人员,到国内的各大酒厂所在地,去考察一圈。
看看那些地区的小酒厂活得滋不滋润。靠着大酒厂的名气,那些小酒厂一样赚的钵满盆满的。
产业形成规模化、集团化,才能谈到效益化。
咱们和安县酒厂,年产量是多少?年销售量是多少?市场的占有率是多少?
还说是什么有名的品牌,最多就是地方名酒,连咱们省都没有冲出去。
你们等我的酒厂建成的,我买下电视台的黄金时段,使劲做广告,铺天盖地的。
我会把我们的新品牌做成大品牌。
县酒厂的和安老窖卖十块钱一瓶。我酿造的酒要卖一百块钱一瓶、两百块钱一瓶。
我要是搞一个精品酒,包装一下,我一瓶酒就卖一万块钱!
你们说这能影响到和安酒厂吗?
和安酒厂只会跟着我借光!
你们要是心里没底,那就把和安老窖酒厂,卖给我。股份制嘛!我占大头,你们等着分钱就行。”
赵振东的一番话,让迟延军和小老王直眨巴眼睛。
当初股份制刚开始的时候,赵振东要是愿意接手和安县的那些企业就好了,和安县的财政收入肯定能增加很多。
可惜,现在已经没有那个机会了。
不过,赵振东要是真的能建立一个、像那些特大酒厂那样大的酒厂,对和安县来说也是好处多多。
就业状况会有所缓解,利税会大幅增加。
至于赵振东能不能建成一个那样的酒厂,他们认为能!
资金充足就上呗!那些新起来的大酒厂,无非就是靠着撒钱做营销推广嘛!
赵振东有的是钱,营销没问题。而且他酿造的酒肯定是好酒。眼前的酒就是样子。
“嗞”,迟延军和小老王不喝葡萄酒,改喝白酒了,白酒也是赵振东自己酿造的。
味道甘冽香醇,还醒神提脑。酿酒的材料除了粮食和酒曲之外,没有任何添加剂。
当然,一滴空间水搅和出来一大桶,只有赵振东自己知道。
迟延军和小老王放下了心思,喝喝酒吃吃菜,心情很放松。
“振东,你做的这些菜啊,是真的好吃!味道无法形容。你说你怎么不开一个饭店呢?大酒楼、大宾馆。我天天上你那去吃去。”
赵振东说:“拉倒吧,伺候人的买卖还是让别人做吧。我搞点实业挺好。
老迟大哥,小老王,以后,你们就会知道,我搞农场,搞实业是一个多么英明的决定。”
这个问题有些深远,迟延军和小老王现在还看不明白。
迟延军和小老王在赵振东这里美美的,吃了一顿,在别的任何地方都吃不到的大餐。
然后,带着赵振东送给他们的很丰厚的小礼物,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