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青等人走后,贾环与朱康禀报给小胖子,一切如之前计划中的,进展很顺利。
这次收了一百万两银子。
前面几十个富商与十几位官员送了礼,有四十二万两的礼物,三大盐商又送了五万的礼物,收的礼物总共有四十七万,这次韩王府众人下扬州,真是满载而归。
朱康道:“殿下,这些银子,能不能全记入王府的账?”
韩王殿下望向贾环,贾环摇摇头,道:“殿下,几十位富商与官员送的礼物,可以算殿下的,后面这一百万两银子,怎么都要献给皇上的,王府不能私吞的。”
韩王倒是知足,笑着道:“行了,四十七万两的礼物也不少了,大雍朝国库空虚,父皇为了朝廷的事,都愁白了头发,我做儿子的,理应替父皇分忧的。”
朱康又觍着脸拍马屁道:“谁不知道,韩王殿下是咱们大雍朝的第一孝子。”
这马屁精,又来了。
贾环、马盛光、秦遇、柳湘莲还有老五眼光望向其他地方,朱康这老小子太谄媚了。
小胖子仰天大笑,笑骂道:“老康,你可别瞎说,本王只是大雍朝的第二孝子,算不上第一孝子。”
朱康愣了,问道:“殿下,那谁大雍朝是第一孝子?”
“老康,你糊涂啊,第一孝子是我父皇。”
朱康一拍脑袋,如梦方醒的道:“我怎么如此糊涂,对对,皇上是第一孝子,殿下是第二孝子。”
小五站在贾环旁边,看着朱康大拍韩王殿下的马屁,心中竟然有些羡慕,他跟随雁七,是为皇上办差,他可没这种机会,能拍到皇上的马屁。
贾环见小五眼神有些迷茫,微笑的道,盐商们送给韩王府这些礼物,也会分润一部分给小五他们几人的。
小五笑着道:感谢殿下,贾侍读,小五不是在想这些,我是想着,回去如何将扬州的事,禀报给皇上。
贾环脸上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轻声的道:小五兄,咱们身为臣子,对于皇上是忠心耿耿的!所谓事无不可对人言,此次前往扬州城所经历的所有事情,那都是清清白白、坦坦荡荡的,事无巨细都应该禀报给皇上,没有任何需要隐瞒的。
小五愣了,望着贾环,你确定?
来十几日,就去了十日青楼,也能仔细禀报上去。
贾环肯定的点点头。
小五还是有些犹豫,凑过来与贾环窃窃私语。
……………
夜色如墨,扬州城外运河上,泛着幽幽的波光。
停泊在钞关两岸的船,密密麻麻的,一直延伸到几里开外。
白日喧嚣吵闹的钞关,如今只留了一盏昏黄的马灯,摆在钞关下的桌子上。
两个守夜的衙役,在桌子上摆着两个小菜,一个蚕豆,一个猪头肉,正在对饮。
“郑老油,今晚应该没盐船了吧?”年轻的问道。
年纪大一些的中年人,道:“得禄,京城来的韩王,还在扬州城呢,哪个盐商敢顶风运盐?在老虎头上打苍蝇?要钱不要命了?”
那名叫孙得禄的年轻人,嘴角挂着一抹奸滑的笑容,舔了舔舌头,道:“嘿嘿,这不是好不容易才轮到我来守夜嘛!我就盼着今晚能有盐船驶进来卸货呢。那咱们就有机会挣点赏银,明天咱们就能去媚娘的船上,好好地快活快活。”
“行了,别发牢骚了,上面的人,比咱们更想运盐,人家赚的才是大头,老老实实等着吧,韩王殿下总不能一直留在扬州城吧?”
两人一边闲聊,一边举杯对饮。
外面一声低哑鸟叫声,从黑暗的运河上传过来?
孙得禄立刻精神了,道:“郑老油,你听,是不是有盐船要来进钞关了?”
郑老油也精神一振,提着马灯,往运河边走。
二十艘的盐船,排成一条长龙,悄无声息的停靠在距离钞关一里外的运河上。
为首的大船上,黄志恒站在船的甲板上,望着钞关,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压低声音吩咐道:“派一艘小船过去看看。”
黄志恒是黄家庶长子,深得黄家家主信任,不过二十七岁,已经在运河上跑了十年了,为黄家掌管大半私盐的买卖运输。
大船后面,一个家丁领命而去,跳上一艘小船,向钞关上划去。
黄志恒又望了四周寂静的岸边,钞关的轮廓已经隐约可见,不知为何,他心头忽然略过一丝不安,总觉得今晚的运河太过安静了,连平日常见的渔火都不见一盏,四周的鸟叫声也少了许多。
与此同时,钞关里面的几个盐库里,埋伏着三百多全副武装的盐兵,一里多外的芦苇荡里也有五百盐兵,和三十艘小船,手持的弓弩,腰间挂着腰刀,屏息凝神,盯着河面。
黄家在扬州城根深蒂固,在京城也有大臣撑腰,在扬州城盐补司鲁青的副手赵忠全,就是黄家的女婿。
黄家的小船划到了钞关,郑老油拿着杆子,勾住船,拉过来,接过对方递过来的缆绳,殷勤去绑着在柱子上。
黄家的家丁掏出一两银子,丢给孙得禄,问道:“怎么样?今晚没狗子巡夜吧?”
“狗子”,是他们给巡盐御史林如海手下的衙役,起的外号。
“没有,没有,安全得很,您放心,可以安心的卸货。”孙得禄接过银子,应该有二两重,他与郑老油分,也有一人也有一两银子。
一个月,才轮到他们俩守两次夜,今晚总算没白来。
黄家小船上的家丁上岸看了看,没有什么发现,拿起桌上的马灯,对着运河上的盐船发信号。
黄志恒似乎松了一口气,对身后的几人道:“走,让船靠过去,让大伙手脚麻利一些,卸盐快些,今晚上卸完盐,给你们发赏银。”
“遵命,少爷。”
天边飘过来一片黑云,正好遮住了月亮,二十艘盐船,向钞关驶过来。
运河上,浮着一层薄雾,二十艘吃水极深的盐船,像一群黑鱼悄无声息的滑过水面,逼近钞关,两艘盐船先靠岸。
黄志恒站在头船的甲板上,拇指摩挲着翡翠扳指。
“少爷,到钞关了。”
“落帆,下锚吧。”
“好嘞。”
岸上的孙得禄高兴的道:“郑老油,你在这里看着,我上去叫监督梁大人的账房先生下来,拿杆子丈量盐船。”
钞关上面有几个房子,监督安排有记账的与文书在上面休息。
只听到一个低沉的暴喝道:“你等胆子太大了,竟敢偷运私盐?”
鲁青鲁都司一身戎装走出来,身后涌出几百盐兵,盐兵手持火把与腰刀往下面冲。
黄志恒惊了,可是看见是鲁青又愣了,道:“鲁都司,您这是何意?”
走私盐,虽然避过了朝廷统一的税,也是要给盐运使陆观澜、鲁青这帮人上供的。
走私盐,不都是按照你们的规矩在干吗?
你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嫌交得少了?
鲁青一挥手,两岸上震耳欲聋的铜锣声。
埋伏在芦苇荡里面的的小船,也冲了出来,在二十艘盐船后面,截住了要逃跑的船。
“黄家私贩官盐,无法无天,鲁某人奉命缉拿,你等老老实实束手就擒,否则格杀勿论。”
盐兵向已经靠着岸上的两艘船涌上去,盐兵将黄志恒等人挟持住。
黄志恒等人不敢反抗,反抗官兵了,就等于要造反了。
盐兵还不停,继续潮水般涌向
黄志恒心里,是觉得还不到那个程度,自家姐夫是盐补司的副将赵忠全,从四品官员,等姐夫与父亲去找盐运使陆观澜谈谈,或许只是银子的问题。
双手被盐兵捆起来,押到岸上,黄志恒挣扎着喊道:“鲁大人,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我们是收到盐运使衙门给我们传的话,说今晚安全,才来的?”
这二十艘船,其实十几日前,已经到了几十里外了,只是听到韩王殿下在扬州查贪腐,与盐商,一直没敢运过来。
此时,鲁青身后走出一个身影,一位圆润白净的小胖子,约十七八岁,穿着杏黄色的绛纱袍,袍上绣着五爪龙纹,龙目微闭,嵌玉的腰带。
养尊处优的韩王,努力摆出天家的威仪,冷喝道:“好大的胆子,晚上走私盐,还敢说是盐运使让你们干的?这可要好好查一查?”
韩王身旁是贾环、曹竹斋、朱康、柳湘莲,还有八十名护卫。
马盛光带着一百名护卫,和五百盐兵,在黄家大宅附近候命。
秦遇也带着一百名护卫,在盐补司副将赵忠全的宅子旁候命。
这边只要抓住了这二十艘盐船,还有黄家的人,人赃并获,就会传令过去,马上抄家。
鲁青瞪着黄志恒,骂道:“混账东西,你们自己走私,还敢栽赃陷害盐运使?不要命了?”
黄志恒身后的盐兵,拿破布堵住他的嘴。
小胖子走到码头上,看着桌子上的两碟小菜,拿起酒壶闻了闻,有股酒酸味。
贾环伸手指了指哪个孙得禄,道:“你……过来。”
孙得禄胆怯的移步过来。
“这么晚,还有酒菜卖?”
孙得禄耷拉着脑袋,老实的回道:“就在前面,有几艘小渔船,有酒菜卖,热粥,瓜果,包子都有的,酸梅汁都有的。”
这附近都是旺铺与大仓库,对面是烟花柳巷,很多夜猫子晚上睡不着,找宵夜吃。
贾环从孙得禄手里没收了二两银子,往后丢给一名护卫,道:“去,买些酸梅汁,瓜果,热包子给殿下。”
贾环与曹竹斋劝韩王在家里等消息就行了,不用出来。
小胖子喜欢凑热闹,天黑就和贾环他们一起埋伏在仓库里面,一直等到半夜三更,都等饿了。
鲁青来到韩王身旁,躬身道:“殿下,人赃并获,人我是送去给巡盐御史衙门还是盐运使衙门?”
这是问韩王,人交给陆观澜,还是林如海审问?
朱康拿出小帕子,抹干净了一张椅子,请小胖子坐下。
小胖子摆摆手,道:“这些事,别问我,听我师弟的就行了。”
贾环对鲁青道:“一事不烦二主,人既然是你们抓的,就让你们审吧,我们殿下只有一个要求,涉案的人,必须审清楚。”
鲁青这才松了一口气,看来韩王府,也没打算查到他们身上,缴了黄家的势力,也够交差了。
反正是得罪人的事,让盐运使他们干,也无所谓,不用劳烦林如海了。
贾环问道:“这盐船,一艘能装多少斤盐?”
鲁青马上回道:“这盐船算是大的,能装三万斤至五万斤私盐。”
贾环点点头,心里在盘算着什么。
鲁青问道:“贾侍读,那这些私盐,如何处理?”
贾环瞪着鲁青,一副小气巴巴的样子,生怕他们要与韩王府分赃似的,道:“这些私盐,是我们殿下查获的,自然由我们殿下处置,我们殿下要运回京城。”
千里迢迢,运回京城?
鲁青笑着的讨好道:“贾侍读,拉这些盐回京城去?路途遥远,也挺费事的,我们将这些私盐补交足盐税,再将这些盐卖给盐商们,换成银票给韩王府,岂不轻松?”
贾环笑了,道:“没事,这些盐,我们打算禀报给朝廷之后,捐给大雍善堂,以后用得着。”
贾环低声问朱康道:“你这些日子收的礼物,要装多少船?”
这些日子,收的都是丝绸,玉器,茶叶各种名贵的礼物。
朱康看了看这些船,道:“这样的盐船,最少能装两艘。”
贾环向韩王禀报道:“殿下,咱们韩王府的买卖,越来越大了,正好缺一些船,咱们如果有自己的船,以后从京城运货下江南,就能省不少事了。”
小胖子眼睛一亮,一拍大腿,笑道:“师弟说得对,我们大雍善堂正需要这批盐,这二十艘盐船,咱们全都运回京城去。”
三个人商量事,也没避着鲁青,鲁青眼皮直跳,这韩王府的人真黑,原来是看上了这二十艘盐船。
鲁青低头走到旁边,不说话了。
贾环又道:“鲁大人,麻烦你手下的盐兵,将两艘盐船的盐,卸下来,运到巡盐御史衙门口,明日,我们殿下与林大人,要给扬州城的老百姓免费送盐。”
两船的私盐,大概能有八万斤,此时扬州城虽然繁荣,百姓只有二十万人口。
(明末清初,满清入侵,“扬州十日”,对扬州人口影响严重,康熙年间,才有十几万人,雍正期间到了二十多万人口,摊丁入亩政策后,乾隆后期,爆发性增长,到了两百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