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人看了这么久的我们自治区的工业了有何感想?”
“老夫感想很多”
“但是真的做出什么决定却不知道从何做起了”
“大清真的落后太多了”
“需要彻底的改变”
“那李中堂觉得自己能够改变那些?”
“能够改变那些……”李鸿章听了这话一下子陷入了思考了,
他实在是想不出来他能够改变的有哪些了,
因为他的权利来自于皇权但是皇权掌握在满人的手中掌握在太后老佛爷的手中所以他的任何改变都是要以太后老佛爷为主以满人的利益为主的,
这就要求任何的改变在先满足满人的利益的情况下才能够说是进行改变的,
但是满足了那无底洞一般的皇权利益和几百万满人的利益的话那还有什么能够改变的,
汉人还有什么利益可言了剩下的就只有付出没有回报了,
“李中堂在你参观的这段时间我也是思考的这个问题的呢”
“但是思考来思考去我想了无数的方向还是奉劝李中堂一句回去吧”
“加大我们目前的贸易量就是最好的改变”
“你无法改变任何的事情的”
“何况李中堂你也是有着私心的对吧?”
“淮军就是你的底气”
“所以李中堂回去吧你改变不了的”
“我……”
李鸿章这么大的年龄了但是今天这样手足无措的情况却是他少有的时候,
也就年轻的时候有过但是今天他已经被说的无话可说了,
因为他知道刘耀明说的对自己看的再多也没有用,
无法改变就是无法改变的,
除非他推翻满清朝廷不然不可能改变什么的,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什么都改变不了,
只能够说是这场世界之旅让他见识到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了,
见识到了汉人也是能够像洋人一样发展自己的工业还做的比洋人更加的好,
这就证明了中华名族这个民族并不是那么的无能的,
但是回去以后该干嘛还是干嘛,
想要改变这一切需要时间需要精力而他却没有了这些了,
他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他们已经年龄太大了,
已经没有任何的希望了,
但是下一代汉人却在整个朝堂上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权利全被老佛爷集中在了他们几个老臣和那些王爷手中了,
要是自己等人退了那么整个朝堂的权利就会集中在这些满清旗人王爷的手中了,
汉人没有希望的,
三天后,
李鸿章走了,
带着没落的情绪走了,刘耀明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
人终归要面对现实的,
他李鸿章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重臣这些道理他比刘耀明懂得的,
所以他就这样没落的走了,
中华百灵医药集团,
“区长这是我们研究成功的起青霉素”说着这位研究人员将手中一个小的透明药瓶递给了刘耀明,
看了看除了一些透明的少量液体外什么都没有刘耀明也就没在看了自己反正也不太懂得这些的,
青霉素的研发就是刘耀明给的技术主导的这件事情的,
在药品和医疗上自治区一直处于劣势状态,
虽然目前来说整个世界的医疗水平也都不咋的但是病毒不会因为这个时代药物的简单而不会攻击人类自身的,
自治区这些年的医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了,
从当年的一家简陋医院到了如今这全自区多个市政单位都是建立了医院体系的可以说是培养了很多的医疗工作者但是这些人用的还是中华传统的中医,
很多的时候中医非常的有效这点刘耀明必须承认,
但是他的治疗效果慢,
很多的病人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的,
利用金手指不断的投入技术然后自治区主持指导大量的投入资金发展医疗这是刘耀明思考良久后决定的,
他需要一个领域自治区在这个十九世纪的世界上占据这个领域这样才能够帮助自治区拿到一些国际话语权,
生病谁都会生病的,谁都怕死这是自治区最好的能够在这个时代拿到一定话语权的办法,
至于为什么在医疗领域大力发展就能够拿到话语权还是因为十九世纪的世界医疗水平实在是太差了很多的后世出现的药物在这个时代都是没有的,
所以刘耀明大量投入资金和技术发展医疗水平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刘耀明摩挲着手中透明药瓶,玻璃壁折射出窗外斑驳的日光,
这个被称为穿越者的金手指,
刘耀明凝视着研究人员递来的青霉素样品,
在十九世纪全球医学尚被放血疗法和草药浸膏主导的时代,这瓶浑浊液体将掀起颠覆性的医疗革命,
中医虽能治本,可战场上等不得三个月调理,
战场上下来的受伤人员触目惊心的伤口感染死亡率,是比直接被子弹打中的死亡率还要高的,
当年和英国人的战役中因败血症折损的太多了,
虽然有着当时的医院大夫的全力救助但是伤口感染几乎是必然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从这一刻开始当西方列强还在用石炭酸溶液消毒器械时,
他凭借自己的金手指让自治区提前几十年的实现了战场受伤死亡率的下降了,
在这个自治区秘密实验室里,青霉菌培养皿正以超越时空的速度生长,
为突破提纯瓶颈,他借鉴了1943年美国工业发酵技术,将木薯淀粉与玉米浆配成培养基,使青霉素产率提升二十倍,
制药厂蒸腾的雾气中,
刘耀明看着眼前的苗药师傅黄三娘正将金银花与青蒿投入铜釜,
这座以百年苗医世家的医术为主组建的这座现代化药厂,
墙上挂着科技苗药,生态苗药的鎏金匾额,
刘耀明的医疗改革并非全盘西化,他深知苗药中抗菌成分与现代药理学的契合,
后世苗疆传承的见血飞被证实含有天然水杨酸,而七叶莲萃取物正与青霉素协同试验,
“这是用瑶族酸汤发酵工艺改良的连续培养罐”
实验室里,研究员指着三层楼高的铸铁装置介绍,
他们将苗疆酸坛发酵技术应用于青霉菌培养,配合刘耀明给出技术的空气压缩过滤系统,
成功实现每天50升发酵液产能,
当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还在用浅盘培养时,眼前的这套土洋结合的装置已具备二十世纪中期的技术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