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你先别急,老朱既然这么做,定然有他的道理。”
“你先扪心自问的想想。”
“这些还留在关外的满清鞑子,在清军还未入关之际,他们是共患难的。”
“而在清军入关之后,却没有将他们一并带上。”
“能同患难而不能共富贵,若换做你,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你最恨谁?”
刘彻笑着道。
虽然他并不擅长兵法,也不懂领兵作战,更是没有亲自招兵买马过。
但他懂人心!
从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对待关外这等态度来看。
以及从关外那些满人喊着的勿使清帝东归的话来看。
双方之间的关系绝对不好,甚至可以说是相互敌视。
敌人的敌人未必是朋友,但一定能联手。
老朱当下就是这样的状态。
不能在中原现身,否则在他一呼百应之前,清军的围剿定然会更快一步。
而在关外,他没得选。
只有选择被满清丢在关外的,这些远房亲戚们。
或许他们体内流着同样的血,但被抛弃的怨恨,以及能同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嫉妒,能令人发疯。
怀揣着这样的嫉恨,加上老朱的名望以及许下的承诺。
每一样都让他们无比心动。
于是才有了当下天幕中的画面。
老朱麾下满打满算不过四千五百中原将士,却是有了超过两万的清军将士。
“咱记得之前乾隆那混账东西曾经在天幕上嚷嚷,说他满清将士不可敌是吧?”
“咱倒是很想看看,到底是他麾下的废物不可敌,还是咱手下的将士更强!”
“徐达,你接下来的任务很简单,练兵!”
天幕之内,老朱的交代很简单。
这些出身关外的满人,不管是力气还是骑术都要在中原将士之上。
他们这些人,唯一的问题就是配合。
彼此之间倒是没什么问题,可跟他所带来的这些明军精锐,却几乎没有配合可言。
老朱此番带入挑战的将士,个个都能以一当十,忠心更是无话可说。
只需他一声令下,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这数千人也不会有丝毫犹豫。
可不久前招揽的这些清军不行。
虽称不上贪生怕死,但他们会退缩,会根据现场形势而决定自己是上前还是退后。
这就是双方最大的不同,也是配合不当的地方所在。
满人更擅长迂回包抄,而他带来的将士则遵从军令如山,绝不退后一步。
很难说双方谁对谁错,或许都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老朱也并非不能理解与包容。
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若是放在战场上发生,是会出大问题的。
接下来,他需要徐达做的,也就是解决这其中的矛盾。
让自己带来的明军变的滑溜指定不可能。
拼死血战,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遵从军令的特性已然融在了他们的骨子里。
想要让双方完美配合,就得将军令如山这四个字钉在每个人的心中。
“招兵买马的速度很快,怕是要不了多久,老朱口中的十万兵马都能凑够。”
关外这些部族,说一句人人上马皆可为兵还真是一点不为过。
从前作为敌人,他们只觉得棘手。
人高马大,力量强悍,马术精湛。
打的过就打,打不过,一旦他们转身就跑,想给他们造成太大的杀伤也是痴人说梦。
屡屡大动干戈,最后却被他们逃脱,往草原深处一钻,便没了踪影。
尤其是朱棣对此体会更深。
别看他五征漠北,封狼居胥,那叫一个风光。
实则真正在正面战场上能够留下来的战果,相比于动用的兵马来说,简直少的可怜。
哪怕他追到狼居胥山脉,这些人将头缩起来,他依旧是找不到人。
有力都不知该往何处使。
此番在天幕上,老朱就很直白的给他们展现了。
关外这些部族,只要有个合格的统帅,能够将其精湛的马术在战场上的作用发挥出来,能有多可怕。
徐达练兵的手段很是干净利落。
他没让傅恒等太久,甚至那五千探子都还未尽数铺开,便直接带兵出现在了清军的眼皮子底下。
看着这两万身着眼熟衣裳,马术精湛到连自己都叹为观止的明军,傅恒呆呆的看了很久。
怎么回事?
这么点时间没见,你们就投敌了?
“怎么回事,这可是在关外,任凭他明太祖有天大的本事,又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拥有数万大军?”
看着关外兵马挑衅似的一字排开,海兰察也懵了。
这可是在关外!
你明太祖哪来这一呼百应的名望?
“看着,像是那些迂腐之辈。”
虽然清军入关之前海兰察还未出生,但他也听闻过不少。
满清还生活在关外之际本就没那么团结。
有人放牧牛羊,与中原百姓换些粮食。
有人则崇尚强者为尊,在边关劫掠为生。
入关称霸中原的,自然是后者。
若仅仅如此,那便干脆点直接分家也就得了。
可清军入关之后,留在草原的满人突然发现,没人跟自己做生意了。
他们养的牛羊,价格被陡然压低,甚至连让一家老小温饱都很难。
双方的仇怨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点燃,逐渐也就彻底断了来往。
恩怨大家都明白,只是海兰察怎么也想不明白的是。
大家好歹同出一脉,你跟着朱元璋来打我们?
还真是半点旧情都不念的?
“倒是也能预料,毕竟他们早已经对我大清有满腹的意见了。”
“从前没人能给予他们希望,只要我们不出关,那自然能够相安无事下去。”
“可现在,明太祖站在他们那边,再许出点蝇头小利。”
“你知道的,留在关外的这些人,本身就容易满足。”
容易满足,也就容易被招揽。
加上双方相互的敌视。
傅恒无奈回头看向京师的方向。
这分明是上面几代人造的孽,却是报应到他头上了。
原本还以为找到人之后,只需要解决朱元璋及其麾下的五千兵马,才觉得十余万人足够。
现在看来,别说十万兵马,再过那么一段时间,这个数量再翻一倍也未必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