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曾经的明教以及韩林儿的巨大威力也让朱元璋深深感受到了威胁。随着屠龙者最终成为恶龙,朱元璋登基后立即镇压明教,对明教余党进行严厉打击。
明教只能以更隐蔽、更秘密的形式开展活动。
纵观韩山童的一生,虽然起初是为了结仙缘,但他的一生或许不如张无忌那么完美圆满,但作为反元的先驱,却也成为元末那段历史中难以撼动的重要一笔。
从韩山童到朱元璋,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往往有先行者的推动来成就其伟业。韩山童虽死,但他点燃的那把奇异火种,却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燃起的熊熊烈火。
【一口气看完拯救大唐的中唐第一名将#历史#小知识#奉天之难】
他是可与郭子仪比肩的大唐顶级功臣,也是勇过霍去病的万人敌。他力挽狂澜拯救大唐社稷,其子更是鞠躬尽瘁,忠心于大唐。
然而,尽管他被誉为“中堂第一名将”,晚年却遭皇帝兔死狗烹,令人可叹可惜。他就是大唐一代名将李晟。
说起唐代名将,大家估计首先想到的就是李靖、郭子仪等人。李晟虽然名气不及前两位,但论历史评价和对唐朝的贡献,丝毫不逊于前面的两位大佬。
盛唐名将王忠嗣盛赞他为“万人敌”,唐朝诗人皮日休也称赞李晟“人与曹孟德,勇过霍去病”。
所以说,有着“中堂第一名将”之称的李晟,绝对是被后世严重低估的人物。
历史上的李晟出身于武将世家,从小就擅长弓马骑射,渴望建功立业。
唐朝的盛世伟业原本就是由军事贵族集团开创,故向来崇尚军功。因此,18岁的李晟便以良家子的身份投身军营,效力于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麾下。
曾经有一次,他跟随王忠嗣攻打吐蕃,遇到一个吐蕃猛将顽强抵抗,使得唐军伤亡惨重。这时,作为统帅的王忠嗣号召军中擅长射箭的人,希望将敌方猛将直接射死。
李晟应召之后引弓而射,一发便将吐蕃猛将射死,使得唐朝三军为之振奋。王忠嗣对这位年轻人颇为赏识,还拍着他的后背称他为“万人敌”。此战也让李晟在唐军中声名鹊起。
公元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的李晟年仅 28岁。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一批名将也随之崛起。
然而,李晟虽然勇猛,但在安史之乱中却并未有太多的表现机会。一方面,之前赏识他的老领导王忠嗣早已去世;
另一方面,当时唐朝的猛将实在太多,这也导致李晟一直都没有机会出头,只能扮演一些“打酱油”的角色。看来,不管啥时候,职场打工人都难逃内卷和关系户的规则。
公元 763年,安史之乱结束。唐朝的老一代名将纷纷落幕,36岁的李晟开始逐渐崛起。当时,吐蕃趁着唐朝内乱,不断入侵大唐,一度将战线推到了关中。
李晟奉命镇守唐朝的西陲,这一守就是 10年左右。面对吐蕃的进攻,他屡败吐蕃,杀伤吐蕃军队多达几十万。
46岁的李晟经过 10年的磨练,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终于成为中唐新一代的名将。连吐蕃的执政大臣尚结赞都称:“唐之名将,李晟、马燧、浑瑊三人,不取三人,必为我忧。”
也是在这一年,他被封为合川郡王,更是被皇帝留在京城成为禁军将领。
然而,虽然此时的李晟已经闻名遐迩,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名将之一,但论功绩要跟李靖和郭子仪比,显然还不够。
直到公元 783年,56岁的李晟终于迎来了他的时代,让整个大唐王朝甚至后世千年真正记住他的,是那年他勇猛勤王的壮举。
公元 783年 10月,泾原兵变爆发。所谓泾原兵变,指的是当年唐德宗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因为没有得到赏赐,
加上供应的饭菜又都是糙米和蔬菜,士兵们觉得自己每日在外风餐露宿,为的是保卫大唐的领土,而皇帝却根本不管他们的死活,于是心里不平衡的士兵发生了哗变。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泾原兵变。
唐德宗在这些叛兵的包围下,只好仓皇逃往奉天。而乱军则趁机拥立朱泚为主帅,围攻奉天,形势异常紧急。当时,李晟正在河北前线。
听闻后方叛乱的消息后,他立即奔赴国难,昼夜兼程赶路。李晟在勤王路上一边加紧行军,一边尽力招募士兵。开始时他仅有士兵数千,但由于李晟善于抚慰士兵,又能与士卒共甘苦,不久队伍便发展到 1万多人。
此外,除了李晟的军队外,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率领 5万士兵从河北战场撤回,并在醴泉彻底击败了朱泚的叛军。于是,奉天的包围至此被瓦解,朱泚的叛军暂时退守长安。
原本事情已经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谁曾想唐德宗的“微操”又再次让局面恶化。不得不说,唐德宗比他的曾祖父唐玄宗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唐德宗听信奸臣卢杞的话,没有给千里勤王的李怀光恰当的礼遇和安抚,使得李怀光心怀猜忌,于是他勾结朱泚背叛朝廷。
刚刚稍微平息下来的唐德宗,再一次面临险境。此时的大唐,既有朱泚之乱,又有李怀光之乱,危机程度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安史之乱。
就在大唐生死存亡之际,李晟力挽狂澜,救大唐于危难之中。
一开始,李怀光并没有暴露他的反叛野心,只是在兵营中不断试探朝廷和军队之间的关系。但李晟却洞若观火,时时提防着这位拥兵自重的将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巧合,正是李晟的这一决定,最终及时挽救了大唐的命运。
不久,李怀光逼退二军,并正式亮出谋反旗号。唐德宗再一次仓皇逃奔。昔日只是一个朱泚,便已让岌岌可危的大唐惶恐不安,这次是两支强大势力联合,因此这一仗让孤军奋战的李晟打得很辛苦。
当时,李怀光、朱泚联合,气势极为嚣张,而李晟率领孤军处在两股反叛势力中间,内无资粮,外无救援。
李晟一方面假装对李怀光表示投诚之意,另一方面征调赋税招募军队。不久之后,李晟完成了整军备战。
当李怀光看到李晟军中整备的军队后,大为恐惧,于是仓皇出逃,最终被手下人杀害。之后,就只剩下盘踞长安的朱泚。
当时,李晟与许多神策军将领的家属都在长安城中,被朱泚当做人质。有人提起此事,李晟流泪道:“怎么能顾及自己的家庭呢?”
此外,李晟与部下一起同甘共苦,以忠义和情义激发军心,全军始终没有怨言。
李晟为了保护长安城的完整以及长安百姓的安全,决定直捣敌人老巢。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
不久,李晟便已进入城中。当李晟率领 100多骑兵进攻时,左右的人呼喊:“相公李晟来了!”叛军一听李晟的大名,全都一触即溃。
叛军首领朱泚率领败兵逃离长安,其余叛军相继投降。而朱泚逃出城后被部将杀死。
就这样,历时 9个月的朱泚和李怀光之乱,在李晟的力挽狂澜下完全平息。
民国军事理论家徐培根评价李晟在这场叛乱中的谋略:“此战略之急及最高之战略艺术也。”而据称,当时捷报送到凉州时,唐德宗流下了眼泪。
他的帝位已经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而复得,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但他仍然清楚地记得这几次自己所经历过的九死一生。他自己也清楚,自己能够再次登上帝位,靠的就是李晟。
于是,他感慨道:“天生李晟是为了大唐,不仅仅是为了我呀!”至此,李晟也成为了一位像郭子仪一样再造大唐的国之栋梁。
然而,唐德宗如同后来的崇祯帝一样,志大才疏,且极其喜欢猜忌。晚年的李晟为了抵御吐蕃,亲自坐镇边陲,继续为大唐发光发热。
可是即便如此,昏聩的唐德宗重用奸臣,对李晟的猜忌却与日俱增。
加上吐蕃的离间和奸臣的诬陷,李晟不但丢了官职,更差点丧命。就这样,拯救大唐的一代名将被皇帝抛弃,在落寞中走向生命的终点。公元 793年,李晟去世,终年 67岁。
李晟去世之后,后人对这位忠心卫国的名将评价很高。李晟的神道碑由裴度撰写,文章由柳公权书写,被称为“文学、书学、视觉”的三绝碑。
名人李梦阳也曾有诗云:“父子英雄古来少,天生李晟为社稷。”高度评价了李晟戎马一生的功劳成就,而诗中的“父子”则指的是李晟和他的儿子李愬。李愬便是后来在元和时期出兵淮西、生擒吴元济的勇将。
李愬完全继承了父亲的骁勇善战,当年正是李愬这一战奠定了淮西战役的胜利,为开创元和中兴局面奠定了基础。
回顾李晟轰轰烈烈的戎马一生,他屡破吐蕃,讨伐河朔,平定朱泚,收复京师,对于大唐王朝而言有再造之恩。
然而,他晚年却被奸臣重伤,郁郁而终,令人感叹和惋惜。虽然李晟如今逐渐被人遗忘,但他的忠贞仍然十分值得我们去铭记。
如今,隔着千年的历史,每每读到史书,透过这早已尘封已久的文字,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年李晟驰骋沙场的气势。
最后,我想用一首诗来评价他:
吾爱李太尉,崛起定中原,
枭雄十万兵,四面为国门。
一战取王畿,三分生余气,
反正胸中定,亡魂竖争锋。
巍巍住天宫,荡荡盖世勋。
人与曹孟德,勇过霍将军。
【一口气看完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力压诸多人物的元末第一猛将,仅凭一己之力连斩朱元璋麾下三员大将,更是在万军之中险些将朱元璋斩杀。他还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一代豪杰,一生忠于好友,为之赴汤蹈火,矢志不渝,最终留下了一段“桃园结义”般的传奇佳话。
他从一个渔夫成为一代猛将,最后又成为一代高僧,隐居空门,终老百岁。他就是元末传奇猛将张定边。
说到张定边,虽然同朱元璋麾下淮西军团的诸多将领相比,名气远远不及,然而作为陈友谅手下的第一猛将,他却是能够在万军丛中七进七出的超级武将。
正是凭借着勇猛无敌,他也应是力压朱元璋麾下的诸多将领,成为史书都称赞的元末第一猛将。
公元1313年,张定边出生于湖北沔阳(今湖北仙桃)的一个渔民家庭。年轻时,张定边结识了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好友陈友谅和张必先,三人情谊深厚,结为异姓兄弟。
自那时起,三人便生死与共,始终不离。历史上的陈友谅并非影视剧中的无耻小人,而是一代枭雄。他一生多疑,然而对自己的两位好兄弟却十分信任。
在陈友谅建立大汉政权后,张必先成为大汉丞相,张定边成为大汉将领。就这样,三人的友谊也成为了一段传奇佳话,颇有点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味道。
我甚至怀疑后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很可能模仿的就是他们的桥段。
历史上的张定边不仅武艺高超,而且颜值出众,有着与“美髯公”一样的胡须和发型,可谓英俊潇洒,这些特点足以让他在任何一个武侠小说里成为一名备受关注的男主角。
然而他的一生却比小说还传奇。随着元末天下大乱,胸怀大志的张定边兄弟三人加入义军,决心一起闯出一片新天地。
起初三人都只是起义军的普通士兵,不过很快凭借过硬的才能,颇有领导才能的陈友谅就在起义军中渐露头角,并逐步取得事权。
起义军内部风云突变,权力交替频繁,但无论环境多么动荡,张定边始终坚定地追随着陈友谅,他时时警惕着周围的变故,保护好友免受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