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李白,贺知章还与众多文人墨客交往甚密。他和李白、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并称“饮中八仙”。
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开篇写道:“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生动描绘出贺知章醉酒后的憨态可掬:他骑马如乘船般摇摇晃晃,甚至不慎落入井中,竟能在井底酣然入睡。
如此率真随性,无愧“狂客”之名。贺知章晚年更加放荡不羁,自号“四明狂客”。他诗兴大发时,挥毫泼墨,所作诗文不加雕琢,自然天成,被世人视为珍宝。
公元744年,86岁高龄的贺知章向唐玄宗请辞归乡,请求成为道士。唐玄宗对这位老臣极为敬重,不仅欣然应允,还亲自送行,命太子率百官相送。
这份殊荣在唐朝历史上极为罕见。贺知章在朝为官50载,从未回过故乡,此番归乡感慨万千,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故乡的山水依旧,人是已非,村口的垂柳愈发粗壮,当年的孩童已长大成人,而眼前的他在孩子们眼中竟成了陌生的来客。
这首诗饱含着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却又不失幽默与豁达,没有丝毫悲戚之感,尽显其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回乡后不久,贺知章安然离世,结束了他潇洒而传奇的一生。
贺知章的诗文风格清新潇洒,自成一派。《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将柳树的婀娜多姿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感悟的抒发,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书法也有极高造诣,尤其擅长草书。其草书作品笔法秀美流畅,结体平稳大气,笔法变化丰富。虽然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件件皆是精品。
如日本皇室收藏的草书《孝经》,从中可领略其书法的独特魅力。
【他若不死,便无三国,计谋远超诸葛亮,刘备的第一谋士#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那位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人都把他当成了刘备身边的第一谋士。
其实,在影视剧中很多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事情都是虚构的。比如“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以及“空城计”等,而在正式的记载中,他更擅长的是国家治理方面的谋略,至于打仗方面,他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
我们所了解的诸葛亮身上,其实还有另一个人的影子,那就是法正。法正出生于名门家庭,是孝侄法真的孙子。
建安初年,天下饥荒,法正与孟达一起入蜀,投奔刘璋。但因为他的性格原因,始终没有融入刘璋的团队。再加上刘璋资质平庸,看不到法正的才华,所以法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重用。
刘璋手下还有一位谋臣名叫张松,此人很有才干,他认为刘璋成不了大事,自己的能力也完全得不到发挥。
一次偶然的机会,法正与张松结识,张松非常欣赏法正的才华,二人成为好友,经常一起喝酒,发泄对刘璋的不满情绪。
当时,荆州地广人多,物产丰富,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08年,曹操将其攻下。本就胆小的刘璋更加害怕,因为曹操可以直接从荆州对他发起进攻。
为了讨好曹操,刘璋便派张松作为使者去拜见曹操。张松身材矮小,相貌不端,曹操见到他后没多瞧一眼,便将他打发走了。张松回去后就建议刘璋去寻求刘备的合作,毕竟二人都是亲戚。同时,张松还向刘璋推荐了法正。
法正一见到刘备,就被其个人魅力所征服,觉得刘璋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回去与张松商量后,法正便准备寻找跳槽的机会。
公元211年,曹操向汉中的张鲁发动进攻,刘璋坐不住了,再一次让法正出使刘备,寻求帮助。
法正借此机会投靠了刘备,准备帮其占领益州,取代刘璋。刘备考虑之后,开始发兵,驻扎到了益州府城。刘璋见到刘备的兵马后,终于松了口气,又是提供兵马,又是提供物资。
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刘璋发现刘备并没有攻打汉中的意思,这才恍然大悟,刘备要攻打的其实就是自己。而刘备迟迟没有动手,是因为没有出师之名,想打仗总得需要个理由。张松见刘备迟迟没有对刘璋动手,内心十分着急,便向刘备写信进行催促。
此时的刘璋已经知道法正叛变,而张松又是其好友,于是便派人监视张松。结果张松的书信被刘璋截获,张松被杀。刘备也因此有了进攻的借口。
此时的刘璋焦急万分,不过他手下的谋士郑度却给出了“西迁百姓,并坚壁清野”的建议,也就是把百姓向西迁移,然后加固防御,绝不出城迎战。
刘备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因为粮草问题落荒而逃。这里不得不提刘备的情报网还是非常厉害的。郑度的这则建议很快被刘备知道,而他最担忧的也正是如此。
法正立即给刘备吃了一颗定心丸,说刘璋绝不会采纳郑度的建议,原因在于刘璋性格宽厚。刘璋不但不出兵攻之,还要侵扰百姓,这怎能是一城之主所为?
结果正如法正所料,刘璋并没有听从郑度的建议,直接与刘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刘璋被刘备击败,弃械投降。
刘备占领益州之后,直接面对的就是汉中的曹军。如果不主动出击,刘备随时会受到曹操的威胁。刘备之所以如此纠结,是因为他单独与曹操的交手中从未赢过,就连赤壁之战还是在东吴的帮助下才完成的。
这时,法正向刘备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曹操攻下汉中以后却没有继续攻打益州,而是把夏侯渊与张合留在了汉中,一定是曹军内部出了问题。现在猛攻必然为天赐良机。刘备赞同法正的分析,于是出兵汉中。
起初,战事并不顺利,在夏侯渊、张合以及郭淮等名将的抵抗之下,刘备在阳平关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损兵折将。
但在法正的计策下,刘备带队绕到了汉中定军山,从而分散了曹军兵力,同时四处放火,令曹军疲于应付。
夏侯渊因此被黄忠斩杀,汉中被刘备占领。曹操也曾对此感慨,说刘备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本事,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这个人便是法正。
汉中之战是刘备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次战役。相比之前,在法正辅佐的这段时间里,刘备的用兵方式明显增强。
可惜的是,刘备占领汉中后的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时年45岁。而刘备的用兵能力也开始急剧下降,惨败于夷陵之战。
法正追随刘备一共9年,参与了刘备的所有军事行动,而且每一次都提供了正确的作战策略。如果法正没有英年早逝,三国的战局很有可能因此而改变。
【明朝的特务组织,锦衣卫到底有多心狠手辣,朱元璋亲手建立,却无法控制#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锦衣卫是明朝三大特务组织之一,由明朝皇帝直接掌管。其主要目的是驾驭不法群臣,因此锦衣卫的权力迅速扩大,几乎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其刑讯手段之残酷更是令人闻风丧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明朝锦衣卫到底有多么心狠手辣,以及朱元璋为何又亲手将其废除。
朱元璋作为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从小就受够了贪官污吏的压迫,对他们恨之入骨。为了使大明王朝能够长治久安,他必须要掌握所有官员的情况。因此,锦衣卫这个机构便应运而生。
锦衣卫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将军必须是身强体壮、勇猛过人之人;校尉和力士则必须是身体健康、没有前科的民间男子。锦衣卫最初被称为“拱卫司”,之后又被改为“亲军都尉府”,主要负责皇帝仪仗侍卫以及巡查缉捕工作。洪武十五年,它被正式改成锦衣卫。
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在没有朝会活动时,只能由锦衣卫的100位将军昼夜值守。皇帝在奉天门听政时,还要由135位将军分别守护在各大门前。同时,500名锦衣卫校尉在午门负责鸣炮和仪仗。如果皇帝要出宫巡游,锦衣卫必须提前沿途巡视,并传递消息。
与京城其他近卫军相比,锦衣卫的特殊之处在于设有巡查缉捕的机构。皇帝钦定的案件由北镇抚司处理,一般的司法机构对其无权过问。也就是说,对于包括皇亲国戚在内的人员的逮捕、刑讯以及处决之事,锦衣卫可以自行决定。提到刑狱,最让人畏惧的便是锦衣卫的审讯手段,“弹琵琶”更是被列为酷刑之首。据说,他们为了让犯人招供,会将其按在地上,然后扒掉上衣,露出肋骨,用尖刀在人肋骨上来回拨弹,最后导致被审者呼天抢地,求死不能。
然而,任何权力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都可能成为胡作非为的工具,锦衣卫也不例外。他们为了邀功请赏,开始胡乱编造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因此,由锦衣卫出手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朝廷内外为之恐慌。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在与蒙古一战后,发现武将蓝玉变得越发骄横。蓝玉不仅在军中安插亲戚,还侵占农田、蓄养家奴。这些做法让朱元璋极为敏感,于是开始了继胡惟庸案后对不法武官的大清洗。其实早在洪武二十年,军官将领就已经出现了冒领军饷、虐待士兵等行为。朱元璋还为此颁布了《大诰武臣》进行整治,但效果并不明显。之后,蓝玉的做法正好给了朱元璋整治军队的借口。锦衣卫奉命清查蓝党一案,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从调查开始的1000名涉案人员,在短短的5个月内居然增长到了1.5万人。甚至整个朝廷的官员没有一人敢提出异议。锦衣卫的查案效率之高、波及范围之广,引起了朱元璋的恐慌。在胡惟庸案中寻找证据就消耗了大量时间,而蓝玉案所牵扯的人数也不在少数。锦衣卫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查清,其中必然有罗织罪证、随意定罪的嫌疑。朱元璋意识到必须马上终止,随后释放了大部分在押人员。之后,锦衣卫因为非法凌辱虐待囚犯,被朱元璋废除。
然而,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对政权的把控不太稳固,生怕群臣世子暗中勾结。所以他急需一股力量来帮助自己,锦衣卫的地位因此得以恢复,同时还设立了东厂组织,以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只不过永乐一朝,锦衣卫的乱权之风更为严重,许多无辜之人被大肆株连。
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被杀,长达290年的锦衣卫历史正式结束。清朝入关以后,虽然仍然仿效明朝制度设立了类似的机构,但已与锦衣卫有所不同。
——“说真的,锦衣卫刑罚确实过于残酷了,但是对于那些贪官污吏来说,就该残酷才行。”
——“后期就纯粹是鹰犬了,可惜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人家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