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妍难免会有些抱怨,两人之间也因此产生了一些矛盾。“你整天忙村子里的事,这个家你还管不管了?”晓妍在一次争吵中伤心地说道。祁同伟心里明白晓妍的委屈,可他实在放不下村子的发展。“我这么努力,还不是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村子里的所有人能过上好日子。”他试图向晓妍解释,可两人的沟通却越来越困难。那段时间,祁同伟感到身心俱疲,他不知道该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内心充满了迷茫和痛苦。
就在祁同伟被各种问题困扰时,村子里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了山洪,冲毁了村子里的部分农田和基础设施。看着被洪水肆虐后的惨状,村民们的脸上满是绝望和无助。祁同伟强忍着内心的悲痛,迅速组织村民开展自救工作。他带领大家清理淤泥、修复道路和农田,四处筹集救灾物资。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村民们的团结和坚韧,也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一定要重建我们的家园。”祁同伟在村民大会上坚定地说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村子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农田重新种上了庄稼,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修复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祁同伟也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他意识到,在村子的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也会遇到一些不理解和质疑的声音,但他不能因此而排斥外界,更不能放弃。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想法,不能一概而论地将别人视为“废物”或“傻逼”。
祁同伟主动与周边村子的养殖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养殖经验和技术,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农业交流活动,与其他乡村的发展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团队管理方面,他更加注重倾听年轻人的想法和建议,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他也努力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弥补对晓妍和孩子的亏欠。
如今,祁同伟站在村子的田野上,望着眼前一片繁荣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微风拂过,麦浪轻轻翻滚,远处圈舍里传来牲畜的叫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的田园乐章。这片他挥洒了无数汗水的土地,如今已经成为周边乡村发展的典范,但祁同伟的目光并没有就此满足,他的心中早已勾勒出一幅更为宏伟的蓝图。
“养殖业必须得扩大规模了。现在市场对优质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咱们的产品口碑打出去了,正是乘胜追击的时候。”祁同伟在村里的议事厅中,对着一众村干部和骨干成员说道。眼神中透着坚定和自信。
“可是同伟,扩大规模谈何容易啊。资金、人手、场地,哪一样不是难题?”有人提出了担忧。
“资金方面,我已经联系了几家银行,凭借咱们现在的产业基础和信用,申请贷款问题不大。场地的话,村东边那片荒地可以开垦出来,用来建设新的养殖场。至于人手,咱们要开始招兵买马了。”祁同伟有条不紊地分析着。
很快,招聘启事便在周边乡镇、县城,甚至网络平台上发布了出去。祁同伟希望能够吸引到一批有知识、有干劲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的团队。面试那天,小小的村委会办公室里挤满了人,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在养殖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
“你为什么想来我们这里工作?”祁同伟问一位年轻的大学生。
“我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一直想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我听说了咱们村的发展,觉得这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年轻人眼神中闪烁着期待。
“好,年轻人有想法。我们这里就是需要你们这样有知识的新鲜血液。”祁同伟笑着点了点头。
经过层层筛选,一批优秀的人才加入了祁同伟的团队。他们中有负责养殖技术的专家,有擅长市场营销的精英,还有精通企业管理的人才。新团队组建后,祁同伟立刻带领大家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
在建设新养殖场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土地开垦需要大型机械,但是村里现有的设备远远不够。祁同伟四处联系租赁公司,终于以合理的价格租到了所需的机械。施工过程中,又遇到了技术难题,新养殖场的设计需要考虑到通风、保暖、防疫等多方面因素。祁同伟和技术团队日夜钻研,查阅大量资料,最终制定出了完善的方案。
与此同时,祁同伟并没有忽视种植业的发展。他深知,种植业和养殖业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养殖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用于农田;另一方面,种植的农作物可以为牲畜提供丰富的饲料。
“咱们的种植业不能只满足于现有的规模和品种。要引进一些高附加值的农作物,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祁同伟召集种植户们开会讨论。
于是,他们开始引进一些国外的优质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荷兰的彩椒、新西兰的奇异果等。为了掌握这些新品种的种植技术,祁同伟邀请了农业专家来村里进行培训和指导。种植户们热情高涨,积极学习新技术,尝试新的种植方法。
随着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不断发展,祁同伟的生意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厂商的关注。一天,一位来自大城市的食品加工企业老板找到了祁同伟。
“祁先生,我们对你们的养殖产品很感兴趣。如果质量符合我们的标准,我们愿意长期合作,签订大额订单。”老板开门见山地说。
“那太好了!我们一直致力于生产高品质的养殖产品,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祁同伟兴奋地回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