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苏连解体后,苏霍伊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活跃让其几乎垄断了重型战斗机市场,而米格29则因性能差距难以与之竞争。
面对这样的市场格局,两家俄易斯航空巨头此刻都在思考,华夏航空的成功经验是否能为他们带来新的启示。
在战斗机市场上,只有少数客户因为预算有限或认为重型战机过剩而选择了米格29。
苏霍伊公司则凭借其成功的销售,迅速将利润投入到产品改进中;
推出了如苏30多功能战机和苏27sm升级版等一系列新机型,进一步拉开了与米格公司的距离。
那时,天空中引人注目的苏37便是苏霍伊创新的象征之一。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架编号711的飞机并非量产型号,而是用于测试极限机动性的技术验证机;
它配备了推力矢量发动机、三翼面设计和侧杆操控等最先进技术。
到了1997年,米格公司已经意识到,在战斗机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已无胜算,决定转型探索其他领域。
其中一项举措是尝试进入商用航空市场,尽管对于几乎没有相关经验的米格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米格选择与图波列夫合作,共同生产客机。
不同于苏霍伊,图波列夫在苏连解体后并未获得专属的制造工厂,不得不依赖独立的制造商。
随着华夏对新型运输机的兴趣增加,伊留申公司准备将生产线迁回国内,导致图波列夫失去了潜在的合作机会。
为了稳住局面,图波列夫提出了向友好国家出售图22m3轰炸机的想法,但这一提议未能引起华夏的兴趣。
面对困境,图波列夫和米格两家公司最终决定携手合作,将图波列夫的客机生产线转移到米格位于下诺夫哥罗德的工厂;
以维持一定的生产能力,并为未来的复苏保留一线希望。
计划听起来不错,实施也挺顺利,但最大的难题还是没有解决:订单寥寥无几。
国内偶尔传来几个小订单,但这对于挽救公司的命运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失去了经合会这个稳定市场后,图波列夫的新飞机型号尽管性能不差,但在全球市场上却难以与波音和空客的丰富产品线抗衡。
更不用说还有适航认证这道高墙了。
随着苏连解体,俄易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减弱,许多国家对购买未经欧美认证的俄易斯飞机犹豫不决。
因此,当听说华夏与欧洲达成适航互认时,克里莫夫仿佛看到了一线生机,就像溺水者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克拉夫琴科提醒他,适航互认只适用于支线飞机,并且这些飞机必须由华夏境内的公司设计制造。
克里莫夫并不放弃,他提到之前华夏考察团访问塔什干期间,曾暗示有兴趣在国内生产图204系列客机,并愿意接受技术转让及按照中方要求改进飞机。
听到这里,克拉夫琴科感到震惊。
他不知道为何公司高层隐瞒了这么重要的信息,而且他担心将生产线迁至华夏会影响到下诺夫哥罗德工厂的命运;
以及改变飞机的设计标准是否意味着放弃了图204的灵魂。
面对质疑,克里莫夫承认问题棘手,但他强调现在公司濒临破产,出售飞机型号可能是唯一出路。
他还保证,即便部分生产转移到华夏,米格公司在未来十年内仍可继续供应零部件,确保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最重要的是,只有先活下来,才有机会谈未来的发展。
克里莫夫的话语中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虽然他的提议可能让一些人觉得无奈,但对于一个面临绝境的企业而言,生存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克拉夫琴科张了张嘴,想反驳克里莫夫的话,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他快速思考了一下对方的论点,竟意外地觉得有几分道理。几秒钟后,他接受了这个新的视角。
“我明白了,你说得对。”
克拉夫琴科说道,然而,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另一个疑虑:“不过,图204的起飞重量达到100吨,远超协议规定的范围啊。”
克里莫夫显然早有准备,他面带无奈地说:“图204是他们想要的,但我们也有我们的筹码。
我们可以考虑缩小图334的设计,然后把两者打包谈判。
华夏方面也不可能直接从零开始就制造100吨级的大客机,他们需要一个过渡方案,比如一款较小级别的飞机来积累经验。我想他们会接受这样的提议。”
图334是一款中型支线客机,起飞重量为45吨,可容纳95至110名乘客。
相比传统的支线飞机如emb145和crj200,图334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与干线飞机相同标准的舒适客舱。
它还继承了图204和伊尔96系列的驾驶舱配置,提供了良好的操作便利性和现代化程度。
尽管机组人员较多,但价格却相当实惠,只有同级别机型的一半左右。
如果减少10个座位,并在华夏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进行联合研发,就能满足适航互认协议的要求。
听到这里,克拉夫琴科几乎无法保持严肃——这听起来就像是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
他心中暗叹:真是让人难以置信!为什么我们公司没有这样灵活的型号呢?
米格目前最先进的商用飞机是两年前设计的米格110,但它的定位与面前讨论的ma60相似,可能并不符合华夏的需求。
幸运的是,克里莫夫并没有打算放弃这个难得的商业机会。
“瓦洛佳,如果我们真能和华夏签订这份协议,你们工厂就要准备提供组装所需的零部件和技术指导了。
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你回国后可能得鼓动员工们加把劲。”
克拉夫琴科听后,转头看向一旁,眼中既有惊讶也有感动。
尽管他是米格公司的高层,但也清楚了解竞争对手苏霍伊的处境。
时代不同了,现在要是有机会到华夏工作,大家都会争先恐后的去。
对方这么说,显然是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
就在他们确定合作细节的同时,伴随着轰鸣声,苏37战斗机完成了航展表演,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