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爷,该起了,今儿个要去视察西庄的春耕情况。\"
李天宝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叶明揉了揉眼睛,窗外天才蒙蒙亮。自从开始在父母封地推广新农耕法,他已经连续半个月天不亮就起床了。
\"福伯已经把马车备好了,还让人准备了热粥和包子,说少爷路上吃。\"李天宝手脚麻利地递上热毛巾。
叶明擦了把脸,总算清醒了些。自从清雪当上掌柜以后,李天宝就接替了清雪,成了他贴身伺候的小厮。
\"天宝,昨天让你统计的新农具使用情况怎么样了?\"叶明一边穿靴子一边问。
\"回少爷,已经统计好了。\"李天宝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册子,\"老爷封地八成农户已经开始使用曲辕犁,公主封地那边也有六成。就是堆肥的法子,老农们接受得慢些。\"
叶明点点头,这个进度比他预想的要快。看来减免租子的政策确实有效。他三口两口喝完粥,大步走向门外。
管家福伯已经在马车旁等候,见叶明出来,恭敬地行礼:\"少爷,老奴已经派人先去西庄通知了,庄头说有几个老农对新犁还有些疑问,等着少爷去解答。\"
\"辛苦福伯了。\"叶明拍拍老管家的肩膀。福伯在国公府当了三十年管家,是看着叶明长大的,办事极为稳妥。
马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叶明透过车窗看到田间已有不少农夫在忙碌。令他欣慰的是,大多数人用的都是他推广的曲辕犁,偶尔还能看到几架耧车在播种。
\"少爷您看,那边田里的麦苗长得比别处都高。\"李天宝突然指着远处一片田地说道。
叶明顺着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一片明显更加青翠茂盛的麦田。他让马车停下,亲自走到田边查看。
\"这位公子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警惕地走过来。
\"老伯,这是我们家三少爷,国公府的少爷。\"李天宝连忙介绍。
老农一听,立刻就要下跪行礼,被叶明一把扶住:\"老伯不必多礼。我看您这麦子长得特别好,是用了我推广的新法子吗?\"
\"回少爷的话,正是用了您教的堆肥法子和那什么...轮作制。\"老农脸上露出笑容,\"老汉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肥的苗。就是...\"
\"就是什么?\"叶明敏锐地察觉到老农的犹豫。
\"就是村里有人说这是邪门歪道,长得好是因为吸了地气,来年这地就废了。\"老农压低声音,\"老汉是不信的,可架不住有人嚼舌根啊。\"
叶明眉头一皱,这谣言怎么又起来了?上次太子亲自站台后,明明已经平息了。
\"老伯放心,这绝对是正经营生。您看这麦苗壮实,是因为肥料足,根系发达。\"叶明蹲下身,扒开麦苗根部的土壤给老农看,\"您摸摸这土,是不是比别处松软湿润?\"
老农半信半疑地摸了摸,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还真是!少爷说得在理。\"
\"这样,过几日我请几位老庄稼把式来各村转转,给大家讲讲这新法子的道理。\"
叶明站起身,\"谣言止于智者,只要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收成,自然就明白了。\"
告别老农,叶明回到马车上,脸色却沉了下来。他低声对福伯道:\"派人查查,这谣言是从哪传出来的。崔家已经不成气候了,我怀疑有别家在捣鬼。\"
福伯会意地点点头:\"老奴这就安排。\"
西庄的情况比叶明预想的要好。庄头叶田对新事物接受很快,不仅带头使用新农具,还组织年轻人学习,现在已经能熟练操作各种新式农具了。
\"少爷您看,这耧车播种又快又均匀,比撒播强多了。\"叶田得意地演示着,\"一亩地少说能省一半种子,出苗还整齐。\"
叶明满意地点头:\"不错,你们学得很快。等秋收后,我会按增产情况给大家发赏钱。\"
正说着,李天宝匆匆跑来:\"少爷,太子殿下派人来传话,说有要事相商,请您尽快回城。\"
叶明心头一跳。太子这个时候找他,肯定不是小事。
\"福伯,你留下继续视察其他庄子。天宝,备马,我们即刻回京。\"
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叶明连国公府都没回,直接去了太子的秘密别院。这是他们惯常密谈的地方,外人只当是太子的一处休闲之所。
\"表哥,什么事这么急?\"叶明一进门就问道。
李君泽正在看一封信,见叶明来了,示意侍从都退下:\"边关来信了。\"
叶明心头一紧,连忙接过信。信是他大哥叶秋写的,内容很简短:边关局势紧张,北狄频繁骚扰,军中缺铁,兵器不足。
\"大哥一向报喜不报忧,能专门写信求援,情况恐怕比信中说的更严重。\"叶明放下信,眉头紧锁。
李君泽点点头:\"我也这么想。问题是,现在朝中兵部被卢氏把持,常规渠道调拨兵器粮草都会被拖延甚至克扣。\"
卢氏!叶明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清河卢氏是比崔家更难缠的对手,家主卢远山是当朝兵部尚书,两个儿子一个在户部,一个在边军当监军,势力盘根错节。
\"表哥的意思是...\"
\"常规渠道走不通,我们就走非常渠道。\"李君泽压低声音,\"你那边农耕改革不是需要大量铁器吗?以制作农具为名,多采购精铁,暗中打造兵器,再通过商队运往边关。\"
叶明眼睛一亮:\"好主意!工厂也弄的差不多了,可以扩大规模了。商队也有现成的,就以运送新农具为掩护。\"
两人又详细商议了具体方案,决定由叶明负责筹集铁料和打造兵器,太子则安排可靠的军官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