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盯着跳动的烛火,突然道:\"为何不让朝廷光明正大地支持我们?\"
\"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叶明眼中闪过精光,\"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让朝廷拨款。比如...盐法?\"
\"盐法?\"太子一愣。
叶明迅速展开思路:\"盐铁历来是朝廷重要财源。如今官盐质次价高,私盐泛滥。若我们能以'改良盐法'为名接管部分盐务,从中提取三成利润作为军费...\"
叶凌云猛地拍案:\"妙!一箭双雕!既解决军费,又掐住世家一条财路!\"
他解释道,\"崔家正是最大的私盐贩子,盐利占其收入四成以上。\"
李君泽也反应过来:\"父皇早就想整顿盐务,只是苦于没有合适人选和技术。若表弟真能改良盐质...\"
\"这个简单。\"叶明自信一笑,\"我有办法让粗盐变精盐,成本还更低。\"
前世化学课上的盐提纯实验浮现在脑海——溶解、过滤、重结晶,再加点活性炭吸附杂质...以这个时代的技术完全能够大规模实现。
三人越谈越兴奋。叶明详细讲解了盐业改革的构想:在沿海设置官督商办的盐场,采用新式提纯技术;在内陆建立分销网络,挤压私盐空间;利润三七开,七成归国库,三成用于\"特殊军需\"。
\"关键是找个合适的由头让表弟介入盐务。\"太子思索道,\"你虽出身国公府,但并无盐铁方面的官身...\"
\"舅舅不是刚赐了'利国利民'的匾额吗?\"叶明提醒道,\"就以研发利民新技术为名,请求试办盐务。等出了成果,再扩大规模。\"
叶凌云补充:\"还可以让几位寒门御史联名上书,抱怨官盐质量。造足声势,估计朝廷那些中立的大臣也不好直接反对。\"
计议已定,李君泽匆匆离去——他必须在宫门下钥前回去。
临行前,李君泽拉着叶明的手:\"表弟,三日后大朝会,我会按照今天商议的计划上奏,估计父皇会召你演示盐法改良。务必一鸣惊人!\"
接下来的三天,叶明几乎住在了盐矿上面。
他设计了一套简易盐提纯装置:大铁锅煮沸盐水,多层细棉布过滤杂质,最后加入碾碎的炭粉吸附异味。关键在于控制火候和结晶时间,才能得到雪白细腻的精盐。
\"东家,第一批成品出来了!\"周瑾捧着陶碗跑来,里面盛着晶莹如雪的精盐。
叶明拈起几粒尝了尝,毫无苦涩味,虽然比不上他们现在盐场的盐,但是比市面上现在最好的官盐那可要纯净多了。更关键的是,这个方法简单粗暴。
\"装十斤,用锦盒盛好。再准备一套便携式提纯装置,明日我要带进宫。\"
次日清晨,叶明身着御赐锦袍,带着\"贡盐\"来到太极殿外。今日是大朝会,文武百官齐聚,正是展示新技术的最佳舞台。
\"宣叶明进殿——\"
随着太监尖利的唱名声,叶明手捧锦盒稳步走入。余光扫去,王振,杨毅等世家大臣站在文官首位,正用阴鸷的目光盯着他;崔尚书则满脸不屑——显然这些世家大族已经得到风声。
\"臣叶明,叩见陛下。\"叶明行礼如仪,\"前蒙陛下赐'利国利民'匾,臣日夜思报。今研得新式制盐法,特来献上。\"
李云轩高坐龙椅,面色缓和,但眼中精光未减:\"爱卿平身。听闻你所制之盐,洁白胜雪?\"
\"请陛下御览。\"叶明打开锦盒,由太监呈上。
当那雪白的精盐展示在百官面前时,殿中顿时响起一片惊叹。王振脸色一变,崔尚书更是直接上前:
\"陛下,盐色过白恐有蹊跷!民间多用明矾漂白,久食伤身啊!\"
叶明不慌不忙:\"崔大人多虑了。臣之法不用任何添加物,纯靠物理提纯。\"他转向皇帝,\"请陛下准许臣当场演示。\"
得到许可后,叶明命人抬上准备好的装置。当着百官的面,他将粗黑的官盐溶入清水,经过煮沸、过滤、吸附等多道工序,最后得到雪白结晶。整个流程不过半个时辰,效率远超传统方法。
\"妙哉!\"户部尚书忍不住赞叹,\"若推广此法,官盐品质将远超私盐!\"
李云轩也露出满意之色:\"爱卿此术,可命名乎?\"
\"回陛下,臣称之为'重结晶提纯法'。\"叶明趁机进言,\"若在沿海盐场推广,预计可使盐利翻倍。\"
\"陛下!\"王振突然出列,\"盐铁乃国家重器,岂可轻托于人?叶明虽有巧技,但毕竟年轻,缺乏经验...\"
\"王爱卿多虑了。\"李云轩轻描淡写地打断,\"朕看叶明忠心可嘉。这样吧,先让他在莱州设一试办盐场,挂盐铁转运副使衔,秩从五品,如何?\"
这个安排极为巧妙——副使职位不高不低,既给了叶明插手盐务的合法身份,又不至于太过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盐铁转运使直接对李云轩负责,可以绕过六部官僚体系。
王振还想反对,李云轩却已起身:\"此事就这么定了。退朝。\"
离开太极殿时,叶明能感受到背后刺骨的目光。他知道,从今天起,他与世家的斗争将进入新阶段——不仅是军事对抗,更是经济命脉的争夺。
回到国公府,叶明立刻着手安排盐场事宜。他派周瑾带技术团队前往莱州,同时从工坊抽调二十名可靠工匠随行。盐场利润的三成将秘密转入太子提供的特殊渠道,最终成为军工基地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