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如血,将楚军大营浸染得一片肃杀。毕云舟伫立在帅帐前,望着远处夏军营地闪烁的灯火,眉头紧锁,心中满是焦虑与不甘。连日来,楚军如同被困在牢笼中的猛兽,一次次向夏军发起攻击,却总是铩羽而归。每一次冲锋,都像海浪拍打在坚硬的礁石上,除了溅起一些水花,最终都归于沉寂。楚军将士们甚至连夏军的衣角都未能触及,这让毕云舟感到无比的沮丧和无奈。
毕云舟不甘心就此认输,他决定孤注一掷,发动夜袭。当夜幕彻底笼罩大地,四野寂静得只能听见夜风呜咽。楚军将士们裹紧战甲,刀刃上缠裹着布条,防止反光,如同潜行的黑豹,悄无声息地朝着夏军阵地摸去。
然而,当他们距离敌营还有百丈之遥时,夏军营地突然亮起刺目的白光,如同白昼。配备夜视仪的哨兵早已像幽灵般潜伏在暗处,一声令下,密集的机枪火舌瞬间撕裂夜空。子弹如暴雨倾盆,楚军士兵们纷纷中弹倒地,惨叫声在夜空中回荡。鲜血浸透了脚下的土地,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幽光,宛如一幅人间地狱的惨烈画卷。
毕云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士兵们纷纷倒下,心中充满了痛苦和绝望。他无奈地命令军队撤回山上的军营,这次夜袭以惨败收场。
回到帅帐后,毕云舟的眉头紧紧皱起,眼中布满血丝,脸色更是阴沉得可怕,心中的焦虑和不安让他无法平静。他在帐中来回踱步,脚步显得有些凌乱。
就在这时,副将张纯芳走进了帅帐。他躬身行礼,毕恭毕敬地对毕云舟说道:“大帅,这几次出兵都以失败告终,我们已经损失了三万多人啊!现在军心不稳,士兵们士气低落,如果再继续出兵,恐怕后果不堪设想啊!”
毕云舟停下脚步,长叹一声,他的声音中透露出无尽的疲惫和无奈:“我又何尝不想停止进攻呢?可是,你看看我们现在的处境,粮草只够支撑半月之用。如果不突围,我们很有可能会被夏军困死在这里啊!”
张纯芳听了毕云舟的话后,稍稍停顿了一下,思考了片刻,然后说道:“大帅,我认为与其坐以待毙,困死在这里,倒不如尝试求援。”
毕云舟面露难色地回应道:“可是,我们才刚刚出兵半个月,就已经被困在这里了。即使现在立刻求援,后续的援军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集结完毕。然而,我们这次出兵足足有二十万之众,再加上之前损失的十五万兵马,楚国恐怕已经没有多少可用之兵了。除非临时招募,但那也需要时间啊。到那个时候,我们恐怕就算不被饿死,也离死不远了。”
张纯芳听后,不禁一愣,他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沉默了一会儿,继续思索着,过了片刻,他缓缓说道:“大帅,依我之见,我们目前可以先减少粮食的配给,将每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同时,发动士兵们在山上寻找野菜,这样或许还能勉强支撑两个多月。如果实在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就只能杀马充饥了,这样应该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只是,我担心的是,我们不知道夏军会在何时发动进攻,而且到了后期,我们是否还能够抵挡住他们的攻击呢?”
毕云舟缓缓地点了点头,思绪渐渐飘回到了往昔。那时的他,率领着千军万马,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坚信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勇气,必定能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凯旋而归。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给了他一记沉重的耳光。刚刚出兵,他的军队就被敌军重重围困,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面对强大的敌人,他的军队虽奋力抵抗,却始终难以突破重围;想要突围逃跑,却又发现无路可走。
毕云舟深知,一旦战争结束,等待他的恐怕只有死路一条。他迟迟不肯向其他军队求援,并非是因为他骄傲自大,而是因为他仍心存侥幸,希望能够找到其他方法来化解这场危机。
可是,经过长时间的苦苦思索,他终于意识到,已经别无他法了。无奈之下,他只得长叹一声,说道:“好吧,就按你说的办吧。”话音未落,他仿佛全身的力气都被抽走了一般,颓然地坐在了椅子上,双眼空洞无神,满脸都是绝望和无奈。
尽管楚军被围困得水泄不通,传令兵根本无法突围出去传递消息,但他们还有一种特殊的通讯方式——训练有素的鸽子。这些鸽子数量有限,仅有十只而已。为了以防万一,这次他们放飞了四只鸽子,希望其中至少有一只能够成功将求救信息送达。
张纯芳站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那四只鸽子振翅高飞,直冲向云霄。她的心也仿佛随着鸽子一同飞走了,久久不能平静。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回过神来,转身缓缓走向军需处,心中默默祈祷着那几只鸽子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为楚军带来一线生机。
两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当消息最终传到萧冼面前时,他的心情瞬间沉重起来。他紧紧握着手中的信件,仿佛那是整个世界的重量。信中的内容让他震惊不已——二十万兵马竟然被敌人包围了!
这可是整整二十万的兵力啊!萧冼心中一阵剧痛,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这些士兵们都是楚国的精锐,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如今都悬于一线。他不禁生出疑问,当初是否真的应该听取,莫翊之言呢。
然而,现实已经如此,萧冼必须面对。他深知这二十万人马恐怕是难以保全了,但他又不能坐视不管。如果不去救援,不仅会让楚国的百姓失望,更会让那些忠诚的士卒们心寒。他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这对士气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在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后,萧冼终于做出了决定。第二天,他在朝堂上郑重地颁布了一道圣旨:全国范围内开始征兵三十万!这是一个紧急的任务,必须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完成。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萧冼别无选择。
他知道这样的征兵令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为了拯救那二十万被困的士兵,为了维护楚国的尊严和百姓的信任,他必须这么做。萧冼相信,只要楚国上下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克服这个难关。
这可让下面的官员们犯了愁,按照正常的情况,要想招募到足够的士兵,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行。然而现在时间紧迫,只剩下一半的时间了,这可如何是好呢?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官员们最终决定按照户籍来抽调男丁入伍。于是,各个府库纷纷打开,将之前留存的武器全部拿出来,以装备这些新招募的军队。
与此同时,那些原本负责锻造兵器和铠甲的工匠们,也不得不再次加班加点地继续工作。他们日夜不停地忙碌着,只为了能够尽快为新军提供足够的装备。
西京城外的军营里,原本已经有些冷清,但随着各地赶来的新兵不断涌入,这里又重新变得热闹起来。只是,这些新兵们大多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农民,他们对于军队的生活和纪律还很陌生,导致军营里一片混乱,就像菜市场一样嘈杂不堪。
面对这种情况,萧冼无奈之下,只得从禁军中抽调出五万精锐士兵,前往军营对这些新军进行训练。希望通过严格的训练,能够让这些新兵们尽快适应军队的生活,成为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
然而,在朝堂之上,关于这次出征由谁来担任主帅的问题,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令人惊讶的是,这场争论并非源于有人积极争抢这个职位,而是根本没有人愿意主动承担这个责任。
毕竟,要率领一群未经训练的农民去战场上与装备先进武器的夏军对抗,这无疑就是去送死,几乎没有人认为能取得胜利。为此许多官员都选择了逃避,他们纷纷以各种理由请假,甚至有些人不惜自残身体,只为了能够避免被派往前线。
无奈之下,萧冼别无他法,只能任命禁军将领王之功担任领兵元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征召,最终也仅仅只召集到了二十二万多新军。面对如此困境,萧冼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又增派两万多禁军加上之前的五万禁军,加入这支新军,这才勉强凑齐了三十万人马。
王之功立于阵前,望着身后三十万参差不齐的援军。新兵们衣甲不整,大多都是刚刚褪去泥渍的农民,这支临时拼凑的队伍缓缓挪动,如同一条伤痕累累的巨蟒。马蹄踏碎晨霜,车辙碾过残月。每一步前行,都似在丈量生死。
经过整整半个月的艰苦跋涉,这支援军抵达到,距离毕云舟所在山峰三十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