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洲远听周捕头说完,心里满是不屑。
他所知历史上的白莲教,开始也是劝人向善。
白莲教是由南宋时期的修士茅子元创建。
其创教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佛僧慧远创立的白莲社。
历史上的白莲教是个很神奇的团体。
自成立以后,他们不是在造反,就是在造反的路上。
元朝末年,他们揭竿而起,反抗蒙古人的统治。
到了明朝,他们又反明复元,试图将北元的皇帝迎接回来。
而到了清朝,这帮人又开始反清复明。
不管这些教派创建时的初衷到底是什么,等它们的影响力变大了之后,都会沦为有心人的工具。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
每逢统治阶级的压迫让百姓难以谋生之际,就总是会有人以白莲教为工具,揭竿而起,领着穷苦百姓为了生存而战。
顾洲远并不是保皇派,要是有人让他吃不饱穿不暖,他绝对第一个跳出来造反。
可经过他的一番努力,现在蝗灾的影响已然被遏制住了。
白莲教这个时候搞出小动作,便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了。
造反是要死人的,即便是白莲教造反成功,大乾改朝换代,百姓也不见得比现在过得好。
不过这世界的白莲教也不一定就跟他前世一样。
还是等等看,等他们露出马脚再整治也不迟。
10万斤粮食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搬完的,顾洲远把顾招娣请出来看着,他自己转身去了新宅子。
宅子里的家具这些日子也都慢慢的添置起来。
院子里还打了一口直径一米的井。
因为考虑水井有安全隐患,家里四蛋也才8岁,老宅的几个孩子也很喜欢来玩儿。
顾洲远便把井口给盖了起来,在上面做了个压水井。
院里地面全都铺上了青石,地面显得很是干净整洁。
顾洲远见后院的小花园里面还是光秃秃的,便在商城里买了桂树跟梅树。
让人去把熊二给找了过来,这家伙一身力气,挖起坑来无比快速。
等树栽好之后,顾洲远又搞了些月季、虎刺梅、长寿花啥的,开始布置起小花园来。
“哇!三哥,你在哪里搞的这些花呀?好漂亮啊!”
二丫蹦蹦跳跳进了院子,她们刚刚把艾蒿柚子叶那些东西送到了顾洲远家的老宅。
听说三哥在新院子这边,便全跑了过来。
“哈哈,这些都是我托朋友在外地运过来的花草。”顾洲远打了个哈哈。
除了桂树跟梅树,他买的那些花草根本无视季节,全都是盛放着的。
种植在花园里五颜六色的很是好看。
“我那天听阿爹跟阿奶他们在商量,说是以后也想盖一个像这样的二进院大宅子。”四柱环视着院子,眼里满是羡慕。
那天三婶是提议要在幸福家园买上一处青砖房的,毕竟那里的房子只要20两银子。
20两银子就可以住上青砖瓦房,这诱惑力还是挺大的。
拿出20两银子现在对家里来说已经没有压力了,他们家现在就能买得起。
可阿奶不同意,说是攒攒银子,以后也盖一个二进院的宅子。
顾洲远也听说了这些事儿,他大概能猜到老太太的想法,老人嘛,总是喜欢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其实他是赞同早点分家单过的,一直凑在一起吃大锅饭,有时候更不利于家庭和睦团结。
不过他也不会去掺和这些事情,只点点头笑道:“那挺好的,等新房子建好,到时候三哥给你说个漂亮媳妇儿。”
四柱撇了撇嘴,“三哥你自己都没找到媳妇儿呢,还惦记着给我找媳妇儿呢!”
顾洲远不经意间被这小子给噎了一下,他敲了四柱脑袋一下。
傲然道:“你三哥那是不想找,只要我愿意,明天就给你带回一个三嫂你信不?”
四柱揉着被敲疼的脑门,点头如捣蒜。
他自然是相信的,村里的也不知道有多少婶子想给三哥当丈母娘呢。
至于有没有大姑娘看上三哥,那他就不得而知了。
毕竟没出嫁的大姑娘脸皮子都薄,不可能跟那些婶子一样,满村子嚷嚷:顾三儿,我看上你了!
不过他听说春梅姐好似挺喜欢三哥的。
这话据说是春梅娘张婶亲口对赵婆子说的。
说是春梅姐推了好多上门来说亲的媒婆,那回被张婶给逼得急了,便说她心中有人了。
张婶再往下追问,她便闭口啥都不说了。
张婶两口子一合计,闺女心中的人绝对是顾三儿没跑了。
毕竟闺女根本就没跟村里其他男子有过什么接触。
也就是跟顾招娣走得近,连带着跟顾家的人也很熟悉。
至于为什么不怀疑顾得地?那是个人都会做出正确判断。
顾得地那就是一个闷葫芦,一门心思就是种地干活,哪有心思搞对象?
而顾洲远就不一样了,这家伙没发达之前就不是啥好东西。
张婶以前就见过他对着春梅口花花的没玩,还被她给骂过呢。
那时候春梅也挺烦顾三儿的。
可自打那回顾三儿在老林子里救了春梅,张婶就发现自家这丫头对顾洲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那次顾三儿给自己家送猪肉,说了些不着四六的浑话。
她能感觉到春梅听了只是羞恼,却没有真正生气。
以前丫头回家会给她们讲些顾三儿又做下的蠢事,然后顺带着骂上两句。
后来她便再也不提顾三儿的名字,听别人说起顾三儿,也只是安静的听着。
有时候听到别人编排顾三儿,她便会跟人争执起来。
张婶也是做过姑娘的,对闺女的心思也能猜出了个七七八八。
可春梅平日里挺泼辣的,遇上这个事情却变得怯懦了。
张婶这个当娘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
顾三儿现在可是今非昔比,再不主动出击,那鸭子可就落到别人家的案板上去了。
女儿支棱不起来,张婶便只能亲自出马了。
她专门找了村里最喜欢传八卦的赵婆子聊天。
装作不经意间把这事儿给透露出去。
末了还表现出一副懊悔的样子,嘱咐赵婆子千万别跟别人讲。
事关人家闺女的名节,赵婆子自然是满口答应。
结果早上聊的天,还没过中午,全村人就吃到了这口香甜解渴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