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她的确对萧清清有过一丝丝真挚的姐妹情谊,直到后来,她发现,同样是庶女,萧清清的生活过的实在是太好了,简直比她的日子要强上很多倍。
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对萧清清的姐妹情谊,就渐渐的被嫉妒所替代。每当产生这些情绪的时候,她都必须要从萧清清那里得到一些好处才能平复,渐渐的她也掌握了一些控制萧清清的办法。
比如说,她会在和萧清清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的向她灌输“没人愿意和你当朋友,只有我不嫌弃你。”的想法。以至于到了后来,萧清清身边就只有自己一个朋友了。
直到最后来,萧清清越来越依靠自己,有什么好东西也会第一个想着自己。有了萧清清的接济,从那以后,她的日子明显好过了起来。
萧清清和自己一样,都是庶女,在家里也都不受重视,这让她感到非常平衡。
可现在突然告诉她,萧清清还有一个嫡亲大哥。
万一她和这个大哥搞好关系了呢?万一她因为大哥的归来,而被家里越来越重视呢?这些都不是她愿意看到的。她萧清清就应该和自己一样,永远当家里那个不是被重视的庶女!
忽然被戳中心思,乌世嫣乔就有些慌乱,说话甚至有一些前言不搭后语。
“我当然希望清清和她大哥搞好关系了。我也不是故意说你不好的,希望这些不会影响清清和她大哥的关系。哎呀,也不对,没关系的。就算没搞好关系也没什么,关系再不好也是你大哥对吧。”
她这话说的乱糟糟的,没有人知道她想表达什么。也或许她根本不是想表达什么,只是极力的想为自己辩解。
萧清清虽然是个社恐,但她也不笨。很快就明白了雷茵在说什么。她有些不可置信的看向乌世嫣乔,用着近乎沙哑的声音问道。
“嫣乔,你果真不希望我和我大哥搞好关系吗?我以为我们是朋友……以为你会为我找到失散多年的大哥感到高兴。”
人一旦转过来那个弯,脑子就会变得异常清醒。最近这段时间嫣乔的异样,似乎都能印证这个想法。
她分明没见过自己的大哥,却一直在说大哥的坏话,说他是农村长大的,一定又土又邋遢。甚至直接断定大哥会讨厌自己,暗示自己不要跟大哥多来往。
“不是这样的……真不是这样的……”
可萧清清根本不愿意听她接下来讲的话了,之前的她是当局者迷,现在拨开云雾,她似乎才第一次发现嫣乔的另一面。
但这么多年的闺蜜情谊肯定不是那么好割舍的,萧清清不知道怎么应对这种情况,社恐发作之下,她直接跑回了刚才的包间里,把自己紧紧的反锁在里面。
乌世嫣乔敲了好久的门,萧清清就是不理她,直到半个时辰之后,乌世嫣乔敲累了,这才跟着丫鬟离开了这里。
在这个期间,雷茵一直待在隔壁的包间观察萧清清的情况。和好闺蜜吵架,甚至有可能是绝交,这种情况总要哭一哭的。
好在姑姑自身调节的还挺快,当天下午抹着眼泪就回家了。
见到自己姑姑没事,雷茵也彻底放心了,继续跟着乌世嫣然逛街。
“老大,刚才你只挑了一个簪子,是不是觉得那里的款式都不喜欢啊?对面那条街上也有一个首饰铺子,款式也不算少,一会儿我们去看看吧。”
雷茵并没有应下来,而是在思考另一个问题。
今天爷爷得到的急报,说是隔壁并州突发的大地震,死伤不在少数。那是不是就代表着,过段时间还有可能会有流民流亡到这里?
几十几百个还好说,万一是成千上万呢?就算甘州城再大,那也顶不住大量流民涌入啊。
不过这些问题爷爷肯定想办法解决的,而她作为一个孩子,自然应该想一些孩子该想的事情。
“嫣然姐姐,首饰铺子我就不去了。我在想一件事情,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听听我的见解?”
“你说,我听着呢。”
“你爷爷今天是不是也急匆匆去军营了?你知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乌世嫣然脑袋转了转,仔细观察没有偷听的,这才敢把自己知道的说了出来。
“我当然知道了,好像是什么地方发生了地动,爷爷被紧急叫过去了商量事情了。”
“没错,就是地动。”雷茵接着道。“发生了这种大灾大难,那么一定会有许多流民跑出来。我在想,如果我把买首饰的这些银子都省下来,是不是就可以接济这些流民了。”
乌世嫣然想了想,觉得雷茵说的还挺有道理的,但她并没有立即表示认同。
“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但接济流民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你永远无法知道流民多了会发生什么。我觉得这种事情还是要交给大人们去办要好一些。”
可谁知雷茵却摇了摇头,把自己的想法更细致的讲了出来。
“我说的接济流民,并不是接济所有流民。我想接济那些和我们年纪差不多的女孩,或者一些无家可归的妇女。在这个朝代,我们女孩子总是弱势的一方,一旦发生这种天灾人祸,男人们为了保住那所谓的香火,肯定会先拿我们女的去挡刀。
可是凭什么呢?我们女性也和男的一样,都是爹生娘养的,凭什么一遇到危险,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抛弃我们女性?所以我觉得,我们女性应该团结起来,帮助那些更有需要的女性!”
这一番话说的乌世嫣然心潮澎湃,她一直知道女性地位低下,哪怕是她们这种世家贵族,女孩儿也总是比男孩儿要低一等。如今终于有人把这种不公说了出来,而对方却只是一个五岁大的女娃娃。
在这一刻,乌世嫣然已经打心底认同了雷茵老大的身份。
“老大!你说的对。我们女性就应该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彼此!若老大真的要接济女性流民,我第一个举手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