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高鹤年居士,带来庄居士所写的《法华经》。见她的笔法坚劲精秀,非常钦佩。然而她的用笔,仍然有文人习气。对于流通法道似乎不太合适。如俗体、帖体、变体等则有从俗的弊病。
又有执泥古体,如魔作磨,悬作县,玛瑙砗磲作马脑车渠,阵作陈等,则有违时之失。如必曰悉依古文,即时行正体,皆不堪用。则字字皆须更换,无一字可用矣。
又有执泥于古体的地方,如“魔”字写作“磨”,“悬”字作“县”,“玛瑙砗磲”四字写作“马脑车渠”,“阵”写作“陈”等,则有违反当今汉字书写习惯的过失。如果说必须依从古字来写,那么即使是现在所通行的正楷字,也都不能用了。那就要字字都必须更换,因此没有一个字可以用了。
杨仁山破泥古者曰,字须遵时,何必泥古。如必欲从古,且请先从人入二字改起。古人字作入,入字作人。如人入不能改,则余字何须特改。
杨仁山居士破斥守旧派说:文字的使用必须遵循时代背景,何必要拘泥古体字,如果必须按古体字去写。那就先从“人”和“入”两个字改起吧。古体字“人”字写作“入”,“入”字写作“人”。如“人”、“入”两个字不能改,那么其余的字又何必特别去改呢?
且古体亦非当日苍颉所制之字,不知几何变更,方成此体。君既好古,宜从虫文鸟书为正体,则吾无由置喙矣。否则毕竟为无事生事,劳而无功。
并且古体字也不是苍颉当时所制的字,不知道改过多少回了,才成那种字体 ( 即庄居士所用的古体字) 。您既然喜好古体,就应该把“虫文鸟书”当做正体字,我就不多嘴了。否则,就是无事生事,劳而无功。
生今反古,圣有明训。如庄居士志在流通,当一扫文人习气,字字遵时。凡诸破体俗体等,一概不用。俾一笔一画,皆可为法。则刊而传之,令见者闻者,发起信心。
生在现代却想重返古代的做法。古圣先贤早有明训 ( 《中庸》语:生乎今之世返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如果庄居士有志于书写流通佛经,应当扫除文人习气,字字要遵守现在的正规字体。凡是破体、俗体等一概不用。一笔一画都认认真真,为流通法用。那么刊印而流传,令见到听到的人,发起信心。
光虽固陋,当为序赞。此本且请保存家中,以为后世子孙作遗念可也。又凡书经,中缝必须书经名卷数页数,俾阅者一目了然。即纷乱亦不难整理。何可不依此法,以致后遇不通佛法之人,便成颠倒错乱之咎。
我虽然闭塞浅陋,应当为此写一篇序赞。这个经本暂且请保存在家中,给后世子孙作个留念就可以了。另外,凡是写经,中间的书缝里必须写上经名、卷数、页数,使阅读的人一目了然。即使弄乱了也不会难以整理。怎可不依照这个方法,以致于后来遇到不通佛法的人,就会造成颠倒错乱的过咎。
祈将中缝宜书之字,按页补足。则书经功德,方堪圆满矣。光目力不给,兼以略无闲暇,未能逐一齐阅。其中有三四字,随便标出。余未阅者,不能知也。
祈望将中间书缝中应该书写的字,按页数补足。那么写经的功德,方才圆满啊!我的视力不太好,又加上没有空闲,未能逐一的全部阅读。其中有三四个字,是随便标出。其余没有阅读到的,就不能知道了。复刘智空居士书
昨接手书,知久病始愈,不胜欣幸。
昨天接到你的信,知道你久病初愈,非常欣幸。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耳闻者之惊惧,远不如身历者之痛切也。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这些事情,仅仅是耳朵听到所引发的惊惧心,远不如亲身经历的人有痛切的感受。
当发起大菩提心,以教家亲眷属,外及朋友故旧,及有缘者,则其利溥 (p u) 矣。
你应当发起大菩提心,来教导家中的亲人眷属,外面的朋友故旧,以及一切有缘的人,那么这个利益就广大普遍了。
书中言念佛急进,中气虚极,此汝不善用心所致。夫念佛一事,当随各人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何得一向大声念,致令伤气受病耶。
书信中说,念佛急切求进,中气极度虚弱,这是你不善于用心所导致的。念佛这件事,应当随各人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出声、默念,大声、小声都是可以的。怎么能一直大声念,而使自己伤气受病呢?
然汝此大病,虽由伤气而起,实无量劫来业力所现。以汝精进念佛之故,遂转后报为现报,转重报为轻报。即此一病,不知消几何劫数三途恶道之罪。
然而你的大病虽然由伤气而引起,实在是无量劫以来的业力显现的。因为你精进念佛的缘故,将未来受报转化为现在受报,将重报转化为轻报。就这一场病,不知道消了多少劫数三途恶道的罪业呢。
佛力难思,佛恩难报,当生大庆幸,生大惭愧,生大净信。以净土一法,自行化他。俾家中眷属,与一切有缘者,同生西方。则可不负此病,及佛为现身也。
佛的力量不可思议,佛的恩德难以报答,应当在心中生起大庆幸心,大惭愧心,生大净信心。用净土这一法门,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教化他人。使家中眷属,与一切有缘人,同生西方。就可以不辜负生了这场病,以及佛为你的现身说法啊!
普陀可不必来,以来往用费,动须数十。居家念佛,一易进功,二不需费。甚好甚好。
普陀山可以不必来,因为来往的费用,须要几十元。在家念佛,一则容易精进用功,二则不需要费钱。很好很好。复周智茂居士书
周木居士鉴,接手书,知生净信心,欲皈依佛法。然皈依佛法,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力敦伦常,恪尽己分,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
周木居士鉴:接到你的信,知道你生起清净的信心,想要皈依佛法。然而皈依佛法,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努力敦睦伦理纲常,恪守竭尽自己本分,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
并须戒杀护生,吃素,如不能净素,亦当以不贪食为是,更须持六斋,或十斋,否则便与佛相背矣。
并要戒杀护生,吃素,如果不能完全净素,也应当以不贪吃为准则,更须要守持六斋,或者十斋,否则就与佛相违背了。
今为汝取法名为智茂,以心性如木,由烦恼障蔽故,心性不能显现,如木枯槁。既有智慧,则烦恼不生,而心性之木自然茂盛也。
现在为你取法名为智茂,以自心本性如树木,由于烦恼障蔽的缘故,心性不能显现,如同树木枯槁。既有智慧,则烦恼不生,而心性之木自然也就茂盛了。
所言五戒,且自考心,如能受而不犯,则向化三问其佛前受之规矩,彼当教汝,光不备书。
所说的受五戒,暂且自己考问自心,如果能够受戒而不违犯,就向化三居士询问在佛前受五戒的规矩,他会教你,我不详说。
既皈依佛法,当熟读文钞,依之而行,自不致受庸人所误,致求来生福报,及外道炼丹运气,以求成仙等。
既然皈依佛法,应当熟读《文钞》,并依《文钞》而行,自然不至于受庸愚之人所误导,导致求来生福报,以及外道炼丹运气,以求成仙等等。
汝果能领会得文钞义,纵百千外道,亦不能摇动汝心。且勿谓此系光所说,恐不足依据。须知光乃取佛菩萨祖师善知识之意而说,非光自出心裁妄说也。祈慧察,则幸甚。
你果真能够领会到《文钞》的旨义,纵然百千外道,也不能动摇你的心。你不要说《文钞》是我所说的,从而担心不足作为依据。必须知道,我是取佛菩萨、祖师、善知识的意思而说,不是我自出心裁的瞎说。希望你以智慧思察,则非常庆幸。
汝心高如天,志劣如地,口虽云依光所说,实则全依自己偏见。
你的心高如天,志向却卑劣如地,口里虽然说,依我所说,实际上完全是依你自己的偏见。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
净土法门,唯以信为根本,信到极点,五逆十恶都能够往生。信达不到的话,即使通宗通教,而见思惑未曾断尽的人,都没有往生净土的份。
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断惑证真,仗自力以了生死。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不可思议,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无一人不得生者。
你既然不能通宗通教,断惑证真,仗自力以了生死。又不相信佛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不可思议,如果具足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没有一个人不得往生的。
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死之无上直捷圆顿法门,于此法门方向尚未知,便以好高务胜之狂妄心,去研究起信论。
净土法门,是在这一生,了生死的无上直捷圆顿法门,对于这个法门的方向尚且不知,就以好高务胜的狂妄心,去研究《大乘起信论》。
起信论实为学佛之纲要,然于劣根,及初机人,亦难得益。即研得起信论通彻无疑,其用功尚须依念佛求生,方为稳当。况法相禅教之精微奥妙高深而不可企及乎哉。
《大乘起信论》实是学佛的纲要,然而对于劣根之人,以及初学之人,很难得到利益。即使将《大乘起信论》研究的通透彻底,也还是须要依念佛求生净土,方才稳当。何况法相、禅教的精微奥妙高深莫测,是不可能企望到达的啊。
汝心如此其高,乃不知分量之高。其志又谓根性劣弱,何望生西,但能不堕恶道,此堪自慰。不知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此系违背佛教,及与光说,何可云始终奉行教诲,一心持念弥陀乎哉。
你的心如此的高,这是不知分量的高。而志气却又很低下,说自己根性低劣怯弱,如何指望生到西方,只要能不堕到恶道,就感到安慰和满足了,殊不知如果不生西方,将来必定要堕恶道。你这是违背佛的教导,以及我所说的话,怎么可以说:“始终奉行教诲,一心持念弥陀”呢?
今以汝之身,膺人之职业,又非上等资格,其所立之心与志,真令人可叹可笑。汝且息彼做大通家之狂妄心,专心研究净土法门中书,文钞与高邵麟徐女士书中备说。
如今你生而为人,担任着人的职业,又不是上等的天资。你所立的心愿与志向,真是令人可叹可笑。你暂且息下做大通家的狂妄心,专心研究净土法门中的书籍,《文钞》中“与高邵麟、徐福贤女士”的书信中对此有详细说明。
随所开示,依之生信发愿,不以自己根器下劣,高推往生于度外。且常随动随静,将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其居心行事,须要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宗旨合。
随所开示的话,依照去做而生信发愿,不要因为自己的根器下劣,从而觉得往生净土这个目标太过高远,所以就放弃求生净土。而且平常随动随静,将一句阿弥陀佛,当做本命元辰。居心行事,须要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宗旨相符合。
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
倘若还有剩余的力量,诸大乘经,不妨随着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受持读诵,应当以专心受持为本,不要急切贪求洞明彻究其中的义理为事。
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无实益,况决难透彻乎。
果真能够志诚到极点,教理自然会透彻。如果事先就贪求要透彻义理,却不从志诚持诵做起,那么即使透彻了也没有实际利益,更何况这样做是很难透彻的呢。
法相禅教,毕生研究,也难得其旨归。即得,谁能不断惑业,了生脱死。欲断惑业了生死,恐梦也梦不着。
法相禅教,一生来研究,也很难得到其中的宗旨归趣。即使得到,谁能够不断见思惑业,就了生脱死呢?可是想要彻底断除见思惑业,而了脱生死轮回,恐怕连梦也梦不到啊。
汝于光文钞尚未详阅,故其所说,高则冲于霄汉,卑则入乎沧溟。文钞中屡屡说所当看之书,及看经等法则,并法相禅教之难以得益处。
你对于我的《文钞》尚且未能详细阅读,所以你所说的,心高到冲于九霄云汉之上,但志向却卑到入于沧海深溟之下。《文钞》当中多次说到,所应当看的书,以及看经的法则,和法相禅教难以得到实际利益之处。
以净土法门,仗佛慈力,其余法门,皆须己力。一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资格而为官。一为特别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堕地即为一切臣宰所恭敬。
因为净土法门,是仗佛陀的慈力,其余的法门,都必须靠自己之力。一个是通途教理,如同世间的读书人,只能根据他自己的天资和功绩而得到相应阶位的官职。一个是特别教理,如同世间的王子,一出生就受到一切大臣宰相的恭敬。
二种法门,不可并论,而具足惑业之凡夫,可不慎所择哉。流通基金,纵欲增益,何可作募缘办法。有信心有财力者,与之商量,俾其补助,即可矣。
二种法门,不可以相提并论,而具足惑业的凡夫,可以不谨慎地选择吗?流通处的基金,纵然想要增加增多,然而怎么可以采取募缘的方法呢?有信心、有财力的人,与他商量,让他补助,就可以了。
又经典甚多,汝心欲大开门庭,郑州有几个人请。但取普通人能看者,请以备购。有大部普通人不看者,须预订,转为代请,则省资本,亦不至请来售不出,将钱占到不得受用耳。
另外,佛教经典很多,你心里光想着要大开门庭,却不想想郑州请经典的人有多少。只要取普通人能看的经书,请来预备给他人请购。有大部经典,普通人不看的,必须预订,转为代请,这样就节省了资本,也不至于请来了,而流通不出去,将钱占到而不能周转使用啊!
汝自谓来日无多,实力有限,光故作如此说。倘不以为然,仍依自己心相而行,则光亦不强汝。
你自己说,来日无多,精力有限,所以我才会这样说。倘若不以为然,仍然依着自己的心中所着的相行事,那么我也不会勉强你。
能做得一个大通家,亦是佛门之幸。恐汝大通家做不到,净土法门又信不及,则两头落空。
能够做一个大通家,也是佛门之幸。恐怕你大通家做不到,净土法门又信心不够,则两头落空。
今生稍修点功德,来生必定生于富贵家。汝试细思之,富贵人有几个不造业的。
今生稍微修了一点功德,来生必定生于富贵家。你试着仔细想想,富贵人有几个不造业的。
今日之国运危岌,民不聊生,皆是一班无智慧修行人之来生福报所捣乱而成者。
如今国运危急,民不聊生,这样的景象都是一班过去世当中没有智慧的修行人,这一世依仗着所修来的福报瞎捣乱而造成的。
汝打甚么穷妄想,欲不堕恶道。不生西方,则一生不堕者或有之,二生不堕者便少也。
你打什么穷妄想,想要不堕恶道。如果不生西方,那么这一生不堕恶道,或许还有可能,第二生不堕恶道的,就很少了。
佛说经咒甚多,谁能一一遍持。古人择其要者列为日课,早则楞严大悲十小咒心经,念毕,则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
佛所说的经咒很多,谁能够一一全都受持。古人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列为每天的功课,早上就是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念完,就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
晚则弥陀经,大忏悔,蒙山,念佛回向。今丛林皆图省工夫,早则只念楞严咒心经,晚则单日念弥陀经,蒙山,双日念大忏悔,蒙山。
晚上则是《阿弥陀经》,《大忏悔文》,蒙山施食,念佛回向。现在的丛林都想要节省工夫,早上则只念楞严咒、心经,晚上则单日念《阿弥陀经》,蒙山施食,双日念《大忏悔文》,蒙山施食。
汝言禅门日诵经咒甚夥 (hu o) 者,不知乃朝暮课诵外之附录者。
你说《禅门日诵》中的经咒很多,不知道这是朝暮课诵之外附录的。
在家居士,功课亦可照禅门朝暮功课做,亦可随自意立。如早晚专念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早则专念大悲咒念佛,晚则念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有持金刚经者亦可。然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
在家居士,功课也可以照着禅门朝暮功课来做,也可以随自己的心意来立。如早晚专念《阿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者早上则专念大悲咒、念佛,晚上则念《阿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者有诵持《金刚经》的也可以。然而无论诵什么经,持什么咒,都必须要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方才符合修习净业的宗旨。
汝之所说,乃见异思迁,虽是好心,实为心无定主,随境所转。何经何咒,不称赞其功德殊胜。依汝知见,则看此经必废彼经,持此咒则废彼咒,以力不能兼顾,势必如此,是尚得名为明理真修之士乎。
你所说的,是见异思迁,虽然是好心,实际是心无定主,随境所转。什么经,什么咒,不称赞它的功德殊胜呢?依你的知见,那么看这部经,必定废弃那部经,持这个咒,就废弃那个咒,因为力量不能兼顾,形势必定如此,这还可以称为明白道理,真修行的人吗?
再推广言之,汝若遇参禅者赞禅而破斥净土,必至随彼参禅。及他天台,贤首,慈恩,秘密各宗,每遇一知识提倡,必至舍此修彼。
再推广来说,你如果遇到参禅的人称赞禅宗而破斥净土,必定会随他去参禅。以及其它的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密宗等各个宗派,每遇到一位善知识提倡,必定要舍弃自己所修的法门,而修他所提倡的法门。
不知汝是甚么根性,要做法法皆通之大通家,但以业深智浅,大通家做不到,并将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法置之度外。待到临命终时,不向镬汤炉炭里去,定向驴胎马腹里去。
不知道你是什么根性,要做法法都通的大通家,但因为业障深而智慧浅,大通家做不到,并将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净土一法,置之度外。等到临命终时,不向镬汤炉炭里去受苦(地狱道),定向驴胎马腹里去投生(畜牲道)。
即幸而不失人身,以今生尚无正智,颇有修行之痴福,以兹享彼痴福,便造恶业,一气不来,直入三途,欲得知天地父母之名尚不能,况得知净土法门乎。
即使有幸而不失人身,因为今生尚且没有正智,有一点修行的痴福,借着享此痴福,就会造作恶业,一口气不来,直接堕入三途,到那时即使想要得知天地父母的名字,尚且都不能够了,何况得知净土法门呢?
汝看光文钞,作么生解,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
你看我的《文钞》,是怎么理解的,必须知道一句阿弥陀佛,执持到极处,成佛尚且有余,难道说念《阿弥陀经》、念佛,就不能灭定业吗?
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得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
佛法如钱,在于人会不会用,你有钱的话,什么事不可去做呢?你能够专修一法,什么愿求得不到呢?怎么会持这个咒,念这个经,才有功德;又怎么会得到了这些功德,就不能得到其余的功德呢?
善体光言,自可一了百了,否则纵说的多,汝仍是心无定见,有何益乎。
善于体会我的话,自然可以一了百了,否则纵然说的再多,你仍然是心无定见,有什么益处呢?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屡信屡退,屡修屡造之迹。
凡夫在迷惑当中,信心不坚定,所以有多次相信而又多次退心,常常修行而又常常造业的事情。
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使最初从浅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颠倒也。
这也是由于最初教导的人,不得教诲之道所导致的,假使最初从浅近的因果道理等教起,就不至于有这样的迷惑颠倒。
然已往之罪,虽极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
然而以往的罪障,虽然极为深重,但只要能够志心忏悔,改正过去的错误,修习正确的,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作为志向事业,那么罪障如浓雾消散,自性的天空就开朗了。
故经云,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
所以《涅磐经》中说:世间有二种健儿,一者自己不作罪,二者作了以后能忏悔。
悔之一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说之无益。譬如读方而不服药,决无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药,自可病愈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矣。
“悔”这个字,要从心生起,心若不真正的忏悔,说说是没有益处的。譬如读读药方而不服药,绝对没有治愈疾病的希望。倘若能够依着药方来服药,自然可以病好而身安。最怕,是立志不坚定,一暴十寒,那么就徒有虚名,而毫无实益了啊!复某居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