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明月回到宫里。
看着满满几个笔记本的笔记,信心爆炸,觉得自己在治国方面,实在是强的可怕。
虽有些怀念在北境的日子,有些想听兄弹唱几首‘流行音乐’。
但在国言国,还是压住这些个人情感,把国事处理好。
有几条武明月琢磨透的政令,她有些迫不及待要施行下去。
却谨记着兄之教诲。
万事万物非一成不变,适合于昨日的政令,未必适合今日;适合南方的政令,又未必适合北方。
且影响到政令效果好坏的因素很多,错综复杂,乃至于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吏的失误,都有可能让本可成功的政令功败垂成。
再加上政令产生效果的周期不一样,有些见效快,不能长久;有些见效慢,却利在千秋。
还有其他等等等等的各种因素,都需要综合考量在内。
这一切就表明什么呢?
任何政令都有可能失败,产生负面效果。
但又不可能在当前并不稳定的大武朝时局下,什么都不做,寻求无为而治。
武明月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治国时的最大问题,就是一直以来在武道方面,进境神速养成的自信与思维习惯。
急于求成,不懂折中,偏要勉强,以及亲力亲为,过于勤勉,不懂用人。
这就导致看到朝政问题,就急于自己去想尽办法解决,将心里想法都暴露给朝臣,上上下下的官员都太过于知道自己在乎什么,想要干什么,于是他们总能想到各种办法,阳奉阴违维护己方利益。
朝臣太懂自己想法,就会让自己威望不够,一不小心暴露一些比较不明智不成熟的想法时,会遭朝臣笑柄,久而久之,自己便成了朝臣眼中的蠢货,那就不只是威望不够,而是帝威扫地了。
这种后果是很可怕的,既然朝臣中有人觉得自己是蠢货,那么他们就会不服,不敬,失去畏惧之心,哪怕自己武道水平再高,一个不够聪明,暴露了软肋的绝顶高手,总是能针对性找到办法对付......
如此种种。
武明月想透彻以后。
回宫第一件事,就是找个信得过的‘背锅侠’。
人选她在路上已经想好了,具体实施步骤也有了明确方案。
一切的一切。
武明月告诉自己,谨记兄之所言,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
来到神龙都忠直街,有位已经致仕的老臣,便居于此处一座幽静小院。
曾经这位老臣是父皇执政时期的内阁首辅,也曾在父皇都未登基之前,当过王府西席,是武明月识文断字,诗词歌赋的老师,名东方望。
东方望本有唯一妻子伉俪情深,也育有子女。
却是在数年前的一场大变中,全家就他活了下来,为此意志消沉,颓靡不振。
若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东方望基本上板上钉钉会成为父皇托孤老臣的。
武明月来到仅东方望与一位老奴共居的宅院,见到东方望。
气色与状态比之于年初,似乎都好了不少,心情开朗竟然有了笑容。
“陛下来啦。”
武明月执师礼,略略疑惑。
“老师,知我要来?”
东方望轻笑。
“今日司天监老监正来过一趟,心血来潮给老臣算了一卦,说我家里今天应该还有一位客人要来。”
“除了陛下与老监正外,老臣家里又哪里还有来往的客人啊?”
“故此,便觉得是陛下会来,没想到陛下还真来了,老监正关键时候算卦不准,普通算一卦,倒是极准......”
武明月将手中提着的礼物放下,点头也是一笑。
与东方望交谈一阵,方才说明来意。
“老师,学生在朝中遇到难处......”
一番坦诚之言。
武明月看着东方望,若老师拒绝,她便找下一位‘背锅侠’。
虽则信任度和能力,都比不上老师;但‘背锅侠’扮演的是恶人角色,老师若不愿,她便不勉强,以利诱或威逼,对老师是无效的,她也不会这么做。
“陛下对那位‘秦兄’,想法如何?”
东方望不表态,反而问起无关之事。
武明月微微怔了一下,实话实说。
“秦兄乃九洲无二的王佐之才,治世能臣,我十分敬重且信任于他......”
东方望笑笑,也没有继续往下问。
转而说道。
“老臣致仕多年,与现今朝中大臣早无来往,更无交情,恐怕就是想给陛下当个‘背锅侠’,那些大臣们也会反对老臣再次入阁。”
“陛下若是强硬态度,恐怕又生嫌隙,致使朝中局势混乱不堪,对陛下大有不利。”
武明月闻言,喜上眉梢。
老师此言,已经是同意了,他因巨大悲伤而退隐多年,其实骨子里忠君为民的秉性又何曾改变?否则的话,怎么还关心着时局大事。
“这点老师不用担心,兄......秦兄曾与学生言,人性有折中之道。”
“譬如你想在屋子里开一扇窗户,直接说要开窗户,大概屋内很多人都会反对,但你先说要掀了屋顶,那些人阻拦的时候,再说开窗户,那么多半很多人都会同意。”
“为此,学生已经有了主意,只是要征求老师意见,若老师愿意为苍生万民而背负可能会存在很久的骂名,学生的主意才能有发挥之处。”
东方望听着武明月所说‘开窗户之论’,一时怔在那里,越琢磨越觉得实在是太有道理,不由抚须大笑。
爽朗之感让武明月听着都觉得高兴,老师大概已经从悲伤之中彻底走出来了。
“陛下那位秦兄,当真是个妙人,这比喻绝了!老臣十分佩服!”
东方望愣是笑了好一会儿,才气喘吁吁停了下来。
忽地下跪。
“陛下,若不嫌东方望鄙薄无能,老朽不堪,愿为陛下做‘背锅侠’!”
武明月赶紧扶起东方望,自己反手一拜。
“今日无君臣,只有师徒,该是明月向老师三拜,一为苍生百姓,二为父皇遗愿,三为老师之高义,学生之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