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曹操的心腹谋主,也是三国最佛系的谋士。他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算无遗策。他是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的幕后总导演,也是官渡之战的总设计师,每一步都为曹操指明了方向。他智冠天下,洞悉形势,却以愚立身,以拙处世。
他就是设十二奇策的曹魏陵树亭侯:荀攸。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要想在这乱世之中占据一席之地,不仅要有上阵作战的勇猛将士,更要有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的谋士。因此,在三国争霸中,谋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荀攸,就是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的最重要的谋士。
那么,荀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
荀攸,字公达,汉末颍阴人,三国时曹魏着名的军事家,曹操的重要谋士。
荀攸与荀彧一样,出身颍川荀氏家族。彼时的颍川荀氏,乃是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颍川之地向来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醇厚,众多名门望族汇聚于此,荀氏家族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家族传承着深厚的儒学传统,先辈们大多在朝廷为官,秉持着忠君爱国、匡扶天下的崇高理念。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但实际上,荀攸比荀彧要大6岁。《三国志》注引《魏书》记载:“时建安十九年,攸年五十八。计其年大彧六岁。”但和荀彧不同的是,荀攸自幼父母双亡,跟随祖父荀昙生活,荀昙官至广陵太守,这使荀攸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再加上荀攸聪敏好学、淳朴自守,又饱尝人间冷暖,从小就熟知人情世故。
荀攸七八岁的时候,叔父荀衢喝醉,不小心伤到了荀攸的耳朵。醉酒的荀衢自然是无心之失,荀攸为了不让自己的叔叔自责,没有提及此事,平时进出也尽量躲着叔叔,不让他看到自己耳朵的伤势。后来荀衢得知此事,对荀攸的早慧感到惊讶。 《三国志》注引《魏书》记载:“攸年七八岁,衢曾醉,误伤攸耳;而攸出入游戏,常避护不欲令衢见。衢后闻之,乃惊其夙智如此。”
荀攸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爷爷荀昙去世。荀昙手下有一个叫张权的官吏,主动来为荀昙守墓,荀攸对叔叔荀衢说,这人神态不正常,肯定有问题。荀衢听后,便盘问了张全,结果正如荀攸所料,张权因为杀了人,逃亡在外,想以为荀昙守墓的方式来隐藏自己。《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记载:“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
细腻的心思,缜密的思维,往往能注意到别人没有想到的事,这就是荀攸从小就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从此,荀攸之智,闻名遐迩。
然而,当时的东汉王朝已然陷入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政治腐败不堪,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地方豪强割据势力逐渐兴起,天下大乱的局势初见端倪。荀攸深刻地认识到,在这复杂险恶的世道中,若想有所成就,必须审时度势,谨慎行事。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把持朝政,征召天下名士二十余人,前往洛阳供职,荀攸便是其中的一个。荀攸抵达洛阳后,官拜黄门侍郎。
何进为了扳倒十常侍,引狼入室,召董卓进京。董卓进京后,倒行逆施,暴行累累,先是烧杀抢掠,然后废杀皇帝,残害忠良之士。整个洛阳城乃至天下都陷入了一片黑暗与恐慌之中,董卓的种种恶行激起了天下人的强烈公愤,各路诸侯纷纷起兵讨伐,很多有志之士想要铲除董卓及其党羽,年轻气盛的荀攸也是其中之一。
荀攸与议郎郑泰、长史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密谋,意图刺杀董卓,以铲除国之大患。这一计划可谓是胆大包天且充满了极大的危险性。董卓身边重兵把守,防卫森严至极,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但荀攸等人凭借着对汉室的忠诚和无畏的勇气,精心策划着每一个细节。《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记载:“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肴、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然而事情败落,荀攸等人被抓进监狱。
何颙几人因害怕被董卓报复,纷纷选择自杀,而荀攸却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镇定与坦然。他被捕入狱后,并没有陷入绝望和恐慌之中,而是泰然自若,仿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或许在荀攸心中,为了除去董卓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杀,荀攸得以免罪,逃过一劫。出狱后的荀攸弃官回了家,后来又被官府征召,因成绩优异被升迁为任城相,但荀攸没有赴任。荀攸认为蜀汉地势险固,百姓生活殷实,他想去蜀地重新谋划,从头再来,所以荀攸请求担任蜀郡太守。朝廷虽同意了荀攸的请求,但由于去往蜀地的道路并不通畅,荀攸只好停留在荆州,这一待就是好几年。《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记载:“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迁任城相,不行。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道绝不得至,驻荆州。”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大本营迁往许县。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在荀彧的举荐下,曹操写信给荀攸,告诉荀攸既然你无法拉起大旗干革命,那就来跟我一起干吧!于是荀攸立即动身前往许都。曹操和荀攸见面后,两人相谈甚欢,曹操对荀彧和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何忧哉!”从此,荀攸成了曹操的军师,但凡行军打仗,荀攸必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荀攸随曹操征讨张绣。荀攸看出当时的形势对曹操很不利,他认为张绣和刘表结成了战略联盟,如果贸然攻打张绣,一旦刘表拼死相救,曹操十分的危险。于是荀攸建议曹操先别发兵,静观其变,因为张绣是游击部队,常常向刘表讨要粮草,刘表供应不来,久而久之他们的合作关系必定崩解。
宛城之战让曹操痛失爱子曹昂和大将典韦以及侄子曹安民,曹操是喝凉水吃秤砣,铁了心的要置张绣于死地。曹操没有听从荀攸的劝谏,执意出兵对张绣作战,刘表果然发兵相救,曹操损失惨重。这个时候曹操对荀攸说,都是没有听先生的话才会这样。
于是曹操和荀攸重新制定作战方针,一面佯装败退,诱使张绣追击,另一面暗中安排精锐部队截断张绣的后路。果然,张绣中计,被曹操打得大败。曹操不仅挽回了之前的损失,还趁机扩大了自己在宛城一带的势力范围。《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记载:“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这一战的胜利,让曹操更加信任荀攸,他与荀攸的关系迅速升温,对荀攸是言必从,计必果。军中将士也对这位新来的谋士刮目相看。荀攸开始在曹营中站稳脚跟,逐渐成为曹操身边不可或缺的智囊。
收拾完张绣,曹操接下来就要收拾吕布了。先前曹操和吕布在濮阳大战,曹操烧伤了手掌,夏侯惇也失去了一只眼睛。这次曹操再战吕布,兵力上占有优势,打得吕布节节败退,吕布只好率兵固守下邳。
吕布固守不出,曹军进攻不顺,眼看军队士气低落,曹操也萌生出撤兵的念头。但荀攸和郭嘉不同意,荀攸和郭嘉认为吕布有勇无谋,现在锐气尽失,他的谋士陈宫虽然有智谋,但生性迟缓,此时乘此机会奋进急攻,一定能够击败吕布。《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记载:“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
荀攸又向曹操献出“引沂泗之水,水淹邳城”的奇计,最终攻破邳城,活捉了吕布。
公元200,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率十万大军压境,进逼延津。
在这关键时刻,荀攸充分发挥了他的智谋,多次献上奇谋妙计,成为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够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之一。
战役初期,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曹操本想直接出兵救援,荀攸却提出了一个巧妙绝伦的计策。他建议曹操佯装攻打袁绍的后方延津,吸引袁绍分兵救援,然后再突然回师白马,趁颜良不备,发动突袭。曹操依计而行,袁绍果然中计,派大军前往延津,曹操则迅速率精锐骑兵奔袭白马。颜良仓促应战,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遂解。
随后,曹操押送着白马的百姓和物资沿着黄河向西撤退,袁绍又派文丑和刘备率领骑兵追击。曹操的将士们看到敌军众多,心中不免有些慌乱,而荀攸却镇定自若。他告诉曹操,此时敌军急于抢夺物资,必然阵形混乱,可利用这一点进行反击。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故意丢弃一些辎重物资在道路上,文丑、刘备的军队见到财物,纷纷争抢,阵形大乱。曹操趁机下令反击,再次大败袁军,斩杀文丑,极大地打击了袁绍军队的士气。
颜良和文丑是袁绍的得力大将,两次交战,先后被杀,袁军实力大减、士气大衰。
后来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形成对峙的局势,在这个漫长过程中,双方互有攻守,局势十分胶着。曹操这边粮草渐渐不支,士兵们也疲惫不堪,而袁绍那边虽然也面临一些问题,但凭借着强大的兵力和物资储备,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压力。这时,许攸来投曹操,并告知曹操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的消息。曹操听闻后,想要亲自率军去劫乌巢,但又担心袁绍趁机攻打自己的大本营,一时犹豫不决。
又是荀攸站了出来,他力劝曹操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指出乌巢粮草一旦被焚毁,袁绍大军必将陷入混乱,即便袁绍派兵攻打曹营,只要坚守住,等乌巢得手,便可扭转整个战局。曹操最终下定决心,亲率精锐部队夜袭乌巢,荀攸则留在营中协助曹洪等人坚守大本营,官渡之战迎来了转折点。
在曹操奇袭乌巢的过程中,袁绍果然派张合、高览等将领来攻打曹营,曹洪等人在荀攸的指挥下,沉着应对,成功守住了营寨。而曹操也顺利烧毁了乌巢的粮草,袁绍大军顿时大乱,张合、高览等将领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曹操。张合和高览的投降,彻底瓦解了袁绍的攻势,袁绍大败,带领八百骑兵逃回河北。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也是荀攸出奇制胜的高光时刻。这场战役历时一年多,荀攸的每一步都算无遗策,曹操能从开始的弱势,到最后的逆转,这其中最大的功臣便是荀攸,他在曹魏阵营中的地位愈发尊崇。
官渡之战后,袁绍虽然元气大伤,但依然在冀州等地有着一定的势力。其残余势力妄图凭借着冀州的坚固城池和剩余的兵力进行抵抗,曹操想要彻底统一北方,就必须要拿下冀州。
荀攸在这个过程中继续为曹操出谋划策,他深知冀州的重要性,也明白袁绍残余势力的顽强。在进攻冀州时,他仔细分析了冀州的地理形势、城防布局以及敌军的兵力分布情况,向曹操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
他建议曹操先围困冀州城,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让城内的敌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同时,利用心理战术,散布曹操大军兵力雄厚、势不可挡的消息,瓦解敌军的军心。曹操按照荀攸的计策,对冀州展开了长期的围困,城内的敌军渐渐粮草匮乏,人心惶惶,士气低落。
在攻城的关键时刻,荀攸又观察到冀州城的一处防守薄弱环节,建议曹操集中兵力从这里发起突然攻击。曹操依计行事,大军一举攻破冀州城,袁绍之子袁谭、袁尚等或被杀或逃亡,曹操顺利占据了冀州,从而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
在平定冀州以及后续巩固统治的过程中,荀攸还协助曹操处理了诸多政务,如安抚当地百姓、选拔任用贤能之士等,使得冀州地区能够迅速稳定下来,融入到曹操的统治版图之中,为曹操进一步向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平定北方后,曹操为了慰劳荀攸,立即向汉献帝请求封赏荀攸,曹操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于是,荀攸被封为陵树亭侯。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下令论功行赏。荀攸转为中军师,增加封邑三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七百户。《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记载:“太祖曰:‘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此时荀攸不再经常随军征战,而是为曹操留守后方,掌管刑罚之责。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荀攸担任尚书令。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跟随曹操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荀攸的低调内敛,让曹操十分赞赏,他不止一次地在众人面前称赞荀攸。《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记载:“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曹操征讨孙权,荀攸随军出征,荀攸在路上去世,年仅五十八岁。
曹操每逢提到荀攸时,都泪洒衣襟,可见荀攸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荀攸与钟繇关系特别好,荀攸前后共筹划奇策十二条,只有钟繇知道,荀攸死后,钟繇把它们撰编成册,但还没有完成,钟繇就去世了,这十二奇策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公元244年,正始五年。魏帝曹芳下诏祭祀荀攸于曹操庙庭,追加谥号“敬侯”。
纵观荀攸的一生,他才智过人,谋略超众,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忠厚谦让,不争名利,每次献计献策取得成功后,总是默默地退居幕后,将功劳归于曹操以及在前线奋勇作战的将士们。
他十分和善,从不与人结怨,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即便有时与别人的想法不同,也会以平和的方式进行交流探讨,争取找到最佳的方案。
他内藏聪明,外显浑厚,使得他能够避开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和猜忌,与曹操相处二十多年,深受宠信。
他以躁世中的沉默,守护内心的淡泊,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