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沈建珍是怎么认路的,她总算是顺利的找到了那栋楼。
楼采光不太好,黑乎乎的。
沈建珍冒冒失失的要上楼,张红英拉住她:“等等。”
“做什么?”沈建珍不解。
沈建珍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真小孩不懂,张红英还是懂得基本礼节的:“我们来找他帮忙,是不是应该带点礼物?”
沈建珍点头:“是要带点的。要不我们去买点水果?”
现在的街头,物资已经很丰富了。
张红英走到水果摊前,苹果看起来很好。价格也很好。三块多一斤……沈建珍眼尖,看到商场里有很好的柿饼。
“那个那个,我们去买那个。”
一问价格,25一斤。。
沈建珍讪讪的把手背到身后。
一斤柿饼,够她在学校吃一个月食堂了。
张红英看了好笑,甭管她将来多牛,现在就是个穷光蛋。
张红英问沈建珍:“你很喜欢柿饼?”
沈建珍眼睛不错眼珠的看着柿饼,偷偷咽了口口水,又摇摇头:“我太公在世的时候,我干姑奶奶过年给他买过一包柿饼。我吃了一个。还挺好吃的,特别甜。
但是要说特别喜欢也算不上。”
你要是不咽口水我就信了……张红英腹诽,然后让柜员称两斤柿饼。
在柜员包装之前,拿了个柿饼,一下子塞沈建珍嘴里了。
沈建珍赶紧把柿饼拿出来,用手捏着,小口小口啃起来。
这柿饼是真甜,都说甜的跟蜜一样——不过张红英也没吃过蜜。
沈建珍吃完,才拍拍手,接过张红英手里的大包小包。
买了柿饼之后,也买了些糕点。
张红英重新来过想开了,再加上手头有钱,花起来也不心疼。
沈建珍看了感叹:“一下子把一个月工资花掉了。”
张红英安慰她:“我们今天去人家家里,不好给你买东西。等定好房子租下来,我也给你买两斤柿饼!
这边看起来是大商场,所以东西很贵。我们自己吃,可以去市场买,那边便宜。”
沈建珍却有点不好意思了:“我们只是小姐妹,又不是亲姐妹,你不用给我买东西的。
我跟着你吃吃喝喝已经很开心了。”
张红英也不多说什么。说一百句甜言蜜语,不如给她塞一块柿饼。
两个人提着东西在楼底下傻乎乎的等着。
张红英是不认识人。沈建珍是五年半前才见过人家一次……
两个人目不转睛的盯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如果不是两个小姑娘,估计要引来盘查了。
张红英对沈新宝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样的人能这么念旧呢?绝大部分知青走了,就再也不想提起在村里的那段岁月。但是在鸭湾村的知青,好像有好几个跟村里兴办的厂子有关系。
村里的砖窑,是他们在的时候搞的。村里的服装厂,糖精厂,也是那个时候搞的。
糖精厂拆掉的时候,张红英已经快十岁了。那个烟囱高耸入云,是红砖砌的。然后轰然倒塌。
今天张红英坐的头班车,就算是买了点礼物,路上找路又花了点时间,现在也不过十一点多。
很多人回来做饭,吃饭,来来回回的目光都要看她们一眼,张红英被盯的有点脸红了。
突然,沈建珍拉拉她:“来了来了。”
张红英忙问:“哪个?”
“喏,那个个子最高的。”
张红英顺着沈建珍的示意看过去,一个看上去四五十岁的中年男人,个子很高,很瘦,背有点驼了。
沈建珍这个时候倒有点紧张了。看起来她也不像自己一直表现出来的那么大胆。
倒是沈新宝,应该习惯了神出鬼没,提着行李来苏州找他的人。
看到两个小姑娘在楼栋门口等着,还没打招呼,沈新宝就过来问:“是不是鸭湾村来的?”
沈建珍回过神来:“伯伯,我是沈大林的女儿,沈建珍。她……”
张红英拦过话头:“伯伯好,我是窑上村的,叫张红英,跟沈建珍是小学同学。
一直听说沈伯伯热心助人,插队回城后,还不忘乡下百姓的情谊,经常给我们乡下人提供帮助。
这次我来苏州办事,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能找谁帮忙。
你是我唯一听说过的一个苏州人,所以我就厚着脸皮求沈建珍陪我来苏州,想请你帮帮忙。”
沈新宝也没说什么,招呼张红英先进家。
苏州话跟鸭湾村的话,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没错,是鸭湾村,而不是青镇。青镇至少有三种方言,互相之间能沟通, 但是有些时候要靠猜测。
沈新宝家的房子,比张红英想象中的还要小。
两个小小的房间,放下床,衣柜,就没什么空间了。餐厅只能放一张折叠桌,几张叠起来的小凳子。
张红英把带来的东西靠着墙放下,没多久,沈新宝的妻子也回来了。看见家里多了两个陌生人,也丝毫不意外——自己男人什么样子,结婚这么多年早就明白了。
不仅不意外,还招呼两人坐下,要下去再买点菜回来。
这热心劲把张红英都弄不好意思了。
前世她这年纪的时候,去亲戚家做客,那是不知道要客气的。但是现在已经深谙人情世故,连亲弟弟都不欢迎她上门的,这么贸然过来,她也清楚给人家添了多少麻烦!
这对夫妻真是好人哪!
其实城里人说起来体面,双职工,养一个孩子。但是——上有老下有小,住的这么挤,还不如乡下人一个堂屋宽敞。张红英小时候,全家挤一个屋子。但是那个屋子够搭三张床。后来盖的楼房,每个房间都有三四十平方。
总之,不知道鸭湾村的人给他们添了多少麻烦?
沈新宝最后买了一块肉回来,好像是肉皮、肉、肉冻都冻在一起了,又切片。沈新宝说这个叫xiao肉,很好吃的,一个劲劝沈建珍和张红英尝尝。
边吃,还边问鸭湾村的事。
张红英终于理解他是真的对鸭湾村有感情了。
沈新宝是恢复高考以后高龄考回苏州的。
十四五年过去,他对鸭湾村的人都还记忆犹新。一会打听这个怎么样,一会打听那个怎么样。
张红英完全不知道那些人是什么人,还是沈建珍提醒她:小菊的亚爸,红方的阿爸,春华的叔叔,天明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