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纷至沓来的合作请求,汪保国开启了连轴转的忙碌模式。
一边热情接待着每一位来访的客人,脸上始终挂着真诚的笑容,亲自带着他们参观糖加工坊。
在糖加工坊里,池雨微一遍又一遍介绍着农场的生产规模,从甘蔗的种植面积到每日的红糖产出量,无一遗漏;详细讲解红糖的制作流程,从甘蔗的收割、榨汁,到熬煮、成型,每一个步骤都讲得清清楚楚,认真回答客人提出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关于品质把控,还是供货周期,都尽力给出满意的答复。
另一边,汪保国安排范正负责接听电话,反复叮嘱:“范正啊,每一个电话都可能是重要的合作机会,一定要认真记录每一个合作意向,不管对方提什么要求,都要详细记下来,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机会。”
范正郑重地点点头,守在电话旁,全神贯注地接听每一通电话。
南田农场的红糖总算是打开了市场,可汪保国心里明白,机会的背后也藏着不少难题。
这些难题如同乌云一般,隐隐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在喜悦之余,也多了几分忧虑。
汪保国独自坐在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办公桌上,照亮了那堆积如山、如雪花般纷纷飞来的订单。
他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欣喜笑容,嘴角高高扬起,可眼神中却又隐隐透露出一丝慌乱与措手不及。
毕竟这突如其来的订单量,着实让他有些应接不暇。
回想起当初,仅仅只是想着把自家农场种植的甘蔗加工成红糖,多挣点钱,补贴农场的开支,从未想过销售网络竟会以如此迅猛的速度铺开。
那时的他,站在甘蔗田边,望着那一片片长势良好的甘蔗,心中的期待也不过是能将这些甘蔗顺利变成红糖,卖个好价钱。
可如今,南田农场的红糖已然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供不应求,订单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这巨大的转变让他既惊喜又有些迷茫。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繁荣’,池雨微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率先察觉到潜在的问题。
这是她没想到的,农场的红糖,销售会如此一帆风顺。
原本还暗自思忖今年能把自家农场甘蔗生产的红糖全部卖完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哪里料到,这小小的红糖竟也有这般巨大的 “威力”。
随着订单的不断追加,农场的甘蔗明显不够用了。
现在订单这么多,万一甘蔗用完,订单却没完成,到时候不好交待啊。
这天,池雨微来到汪保国的办公室。
这会儿,汪保国正坐在办公桌前,眉头紧锁,眼睛紧紧盯着账本,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纸上写写画画,全神贯注地埋头算账,桌上堆满了各种账本和文件,杂乱中透着一种忙碌的气息。
“场长,打扰您一下。”
汪保国闻声抬起头,看到是池雨微,脸上立刻露出和蔼的笑容,原本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来:“小微啊,快进来,找我有什么事?”
池雨微走到办公桌前,神色认真:“场长,您也看到了,咱们农场的红糖现在特别受欢迎,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
可光靠农场现有的甘蔗产量,肯定满足不了这么多订单的需求。
我琢磨着,不如考虑收购其他农场的甘蔗,这样一来既能保证红糖的稳定产出,也能借此机会扩大咱们红糖的生产规模,您觉得呢?”
汪保国听后,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惊喜的亮光,情不自禁地拍了拍桌子,兴奋地笑道:“小微啊,你这脑子转得就是快!
我这儿正对着账本算咱们农场的甘蔗产量呢,也发现了根本不够订单量。
你这个主意简直太及时,太好了!”
可话音刚落,汪保国的脸上又浮现出一丝犹豫的神情,眉头再次皱起:“不过,其他农场会愿意把甘蔗卖给我们吗?以前这些甘蔗可都是统一收购的,他们恐怕已经习惯了那种销售模式,而且甘蔗能卖给我们吗?”
在 70 年代,私人不允许买卖,糖加坊作为农场的集体产业,办理手续是开展业务的关键前提。
早在农场筹备成立糖加坊时,池雨微就敏锐意识到手续的重要性,让汪保国跑了好几趟,终于办好了。
现在她们要购买甘蔗,自然没问题。
“咱们的糖加工坊手续没问题,所有该有的证件都齐全,这是咱们合作的底气。” 池雨微不慌不忙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自信与条理:“可以开出稍高一些的价格,比他们自己卖给统一收购站赚得更多,这样肯定能吸引他们。
而且,咱们手上不是还有很多票证吗?
肉票、粮票、布票、煤票......
可以用这些票证吸引他们把甘蔗卖给我们。
这样一来,在价格和票证的双重吸引下,他们没理由拒绝咱们。”
汪保国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右手轻轻敲击着桌面,脑海里不断思索着合作的细节:“行,你说得对,我明天就去找其他农场的负责人谈谈看,争取把这事敲定下来。
我亲自去,好好跟他们谈谈。”
“不过,有一点场长您得格外注意一下,” 池雨微接着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慎重,“一定要严格把控甘蔗的品质,只收购那些品质不错的甘蔗,这样做出来的红糖味道才纯正,口感才好,才能一直保持咱们红糖的口碑和市场竞争力。
品质就是我们的招牌,绝对不能砸了。”
现在她们南田农场红糖才刚刚开始,品质方面更得注意。
“这我明白,” 汪保国连忙点头,眼神中透着坚定,表情变得严肃,坐直身子,双手撑在桌上:“谈的时候我肯定会着重提出来,品质这块绝对不能马虎,这可是咱们农场的生命线。
我会跟他们讲清楚,只有好甘蔗才能做出好红糖,原材料不会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