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添妆
家具物什让老太爷抢了先,宋老爷便拿银子给女儿买田产。
这些东西可都是女儿将来在婆家的底气。就是要让魏家看看他们宋家是有底气的。
宋夫人拿出一个小盒子。“你父亲气不过,他原想准备替你准备家具的,没想到让你祖父抢了先。
便另辟蹊径,给你置了些田,都是些好地,连带着佃户。你只管每年让李嬷嬷去拢个总账就好。”
宋依依已经不是惊讶,而是捧着盒子不知如何是好了。
“母亲,女儿不要。”
太多了。她一直知道家人疼她宠她,可是……嫁妆准备的太多了。
“你父亲的心意。当初你祖父说银子有价,书本无价。
你父亲也觉得有道理。魏家那样的……只有将来子嗣上进才有机会平步青云。有藏书千本,别人提起来就是个有底蕴的家族。
没想到在旁人看来娶了个‘聚宝盆’,在魏家看来这些宝贝却只能烧火。
谢家不同。那些孤本册子还是你的,你若愿意都抬进谢家也可。
这些都是我们想给你的,谢家是高门,高门有高门的烦心事,你多带着嫁妆底气才足。
母亲知道峥儿不在意这些。
你将来的婆母谢夫人也是个洒脱之人。
可越是这样,才越要给谢家争光。这些东西本也是早早就给你备下的,现在不过是全了我们当父母的一片心意。宋夫人说完,一旁大少夫人和二少夫人点点头。
“依依不会是担心嫁妆太多,家里会有压力吧。放心吧,我和雪茹都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
我们两个嫁进来后,吃的用的都是家中的银子。
父亲母亲每月还会给我和你二嫂嫂体己银子。我的嫁妆非但分文未动,每月还能添上一笔,将来茵姐儿嫁人时便全是她的陪嫁。
宋家待我们好,我和雪茹都明白,我们的娘家也都感激着。
我娘家父母哥嫂也送来了礼物,都是来替你添妆的。”“我家里也送了礼物,全是指名给依依的。”二少夫人也跟着含笑道。
说来说去只是让宋依依安心的接受这些。
别人家姑娘出嫁,都只会嫌嫁妆给的少,哪有会嫌娘家嫁妆给的多的,也就宋家的傻姑娘会有这样的烦恼。
姑娘出嫁,嫁妆多少有的会看男方给了多少聘礼。
有的是按着男方给的聘礼数额置办嫁妆。
有的心疼女儿会多给一些。
不过宋家不讲究这些。谢家给的聘礼全部是依依的,谢家聘礼送来就都直接搬进了依依的小院。
谢家聘礼给的也是极大方。
有金有银布帛首饰成衣,美酒美玉古琴,茶叶粮食……简直应有尽有。
其中那架古琴,出自前朝名师之手。
聘礼送来的时候宋依依已经跟着谢峥出门了。她是回来后才看到的,宋依依小心翼翼的摸着那架琴,心里骂谢峥简直就是个讨债鬼,败家子。
她都没敢去算这聘礼到底花了多少银子。
她只是随口一说自幼学琴。
谢峥当时也没说什么,甚至连想听她抚琴的意思都没有。
转手就给她弄来了一张价值万金的古琴。
她若去问,这厮一定笑呵呵的告诉她,东西送她,不算败家,肥水不落外人田嘛。
宋依依失神了片刻,很快便被宋夫人随后的话拉回了神智。
“田家的,段家的,李家的,张家的……”说了好长一溜姓氏,宋依依开始还能把姓氏对上人名,可很快她就发现她根本不知道宋夫人说的是哪家夫人了。
一张长长的单子,上面都是诸家夫人送来的礼物。
都是给宋依依添妆的。
仅这些礼物,就比别人家嫁姑娘还要丰盛了。
宋依依:……
她有种不太好的预感,明日,她恐怕会成为全诏煌城最亮的崽。
相比还算安静的宋家,谢家热闹极了,流水席面早就摆起来了。
百姓们只需要门口恭喜一声就可入席。谢家管事的一脸喜色的在外迎客,便是打扮寒酸的普通百姓,也都笑脸相迎。
自家公子娶妻,这是何等的喜事!
管事的忙的脚不着地。
谢宴今天也在,和好兄弟段海潮站在门边迎客。
侯府世子和丞相公子迎客,这规矩高的有点吓人了。
有的小官带着自家儿子前来,对着谢宴和段海潮拱手。
自家儿子瑟缩着上前打招呼……
总之那种差距简直让小员官有点头皮发麻。
和人家儿子一比,自家这上不得台面的儿子哟。新郎哥哥迎客,那新郎官呢?
新郎官还在他的小家里。
谢峥只打算在谢家住三天,三天回门后便带着宋依依回自己的小家。
那小院趁着他去北境重新布置了。
移栽的葡萄郁郁葱葱,挖的小池塘也放了鱼,种了荷花。
园子里重新布置了亭台假山,一切都是按照宋依依的喜好布置。
他们的新房也布置好了。
一水的新家具新物什。他还特意让人给屋里打了两了大柜子,柜里都是新裁的衣裳,妆台上摆着妆盒,里面都是新首饰。
这些都是谢峥让母亲准备的。
谢夫人一边骂儿子败家,一边乐呵呵的选料子裁新衣。
过了把养女儿的瘾。
凤楚和闻奚跟在谢峥身侧。闻奚是谢峥顶头上司闻尚书之子。
和谢峥关系不错,以前经常一起跑马打猎,算是狐朋狗友中难得的真朋友。
闻奚逛了谢峥的新家,发出一句感慨。“谢二,你得多喜欢那位宋小姐啊,一切都按她的喜好布置。连书房都特意给她留了半面墙的书架。书房重要,你竟然允许她进?
我家的书房,不得父亲同意,便是我也不能踏进一步。”闻公子还未入仕,还是个二世祖,整日的招猫逗狗。
谢峥奚落他:“你进书房做什么?闻尚书的书房里又没春*宫图。”
“谢二,你这张狗嘴里真是吐不出象牙。难怪我父亲提起你就唉声叹气。
说你就是个二世祖的料,放着好好的清福不享,偏偏要劳心劳力的做那吃力不讨好的微末小官。”这当然不是真的,其实闻尚书对谢峥十分推崇,经常拎出谢峥来和自家不上进的儿子比,为此闻公子吃了不少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