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质杵着下巴:“对,利益真的可以蒙蔽人心。”
见识更广了,也就能看的更透彻。
这时,赢阴嫚凑了过来:“张君,能不能介绍一下大秦。”
张彦点头:“没问题。”
【华夏统于秦,那秦是始于何地?】
“哦,介绍朕的大秦了吗?虽然朕知道,但是朕依旧想看看。”
【秦朝,也可以说秦国的出身并不显赫,相对于其他春秋战国的霸主诸侯国,秦国就有点惨了。】
【晋国出自周朝的宗室。】
重耳有些破防:“仙人,我们是唐国。”
【齐国出自姜太公。】
【就算是被人鄙夷的楚国,也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王,问鼎中原的诸侯国。】
“仙人!我们是明国!”楚国国君不服气了,楚这个国号,哪有明这个国号更有牌面啊。
【但是秦国的先祖仅仅是给周天子养马的。】
【但就是这名不起眼的养马人,他的后代却在几百年后,一统华夏,为华夏开启了新的篇章。】
天幕中出现了秦国最开始的地图。
【秦邑,秦国的开始,在这个远离中原的地区建立了。】
【秦国祖上是商朝的重臣,但随着武王灭商,秦国的祖先站错了队伍,失去了中原的封地。】
【至此,秦国先祖被贬到西部边疆,在渭水旁给周王室养马。】
【之后,因为养马有功,周孝王把一小块土地分封给了秦国的先祖。】
(三千年前的黄土高原可不是印象中的黄土高原。)
【但秦邑所在的地方土地狭小,而且周围还有蛮夷西戎虎视眈眈,所以生存环境不算太好。】
【这也导致秦国沾染了西戎的习俗,并且有时也和西戎有通婚,所以中原诸侯国把秦国归类为西戎。】
【虽然秦邑没有中原富饶,但秦国人依旧很珍惜。】
【而且因为秦国处在边疆,四周都是戎狄,这也让秦国有了扩张的理由,作为周朝的诸侯国,秦国征讨西戎,根本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遵守礼仪。】
【再加上西戎生产力低下,组织松散,这也加快了秦国扩张和增加人口的速度。】
【数代国君亲自带兵征讨西戎,甚至还有战死沙场的国君。】
【同时为了分割打击西戎,秦国把国都迁到了西犬丘。】
【近百年的发展,秦国已经成了西部边陲最强大的势力。】
【但是这不足以让秦国问鼎中原。】
【但很快,秦国的机会来了,这个机会就是西周出现了继承问题,西戎攻破镐京,周天子被杀。】
【因为西戎威胁和镐京的残破,这里已经不适合当国都了。】
【而此时的秦襄公因为护送周平王有功,被封为伯爵,至此,秦国在礼法上,已经和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了。】
【不止如此,秦国最大的收获就是周平王赏赐的岐山一代的土地。】
【虽然此地已经被西戎控制了,但这也让秦国有理由东进。】
【而这片土地便是赫赫有名的关中平原,日后很长时间,也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就算是在后世,关中平原也是华夏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
此时,西周和西周之前的朝代沸腾了,大一统啊,别管他们能不能像后世那样大一统,但这终归是个念想。
重耳懵了:“得关中者得天下?怎么会这样?”
【随着关中平原为秦国打开大门,秦国开始东征,西戎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
【经过百年的努力,在秦穆公时期,关中尽归秦国。】
【此时的中原诸侯国终于开始重视秦国。】
【而秦穆公也积极参与中原事务,终于,世人认可了秦国是中原诸侯的一员,甚至得到了孔子的赞赏。】
【虽然中原诸侯国依旧像看暴发户一样看秦国,但也接纳了秦国。】
【但是此时关中,还不是后世印象中沃野千里的关中。】
【之后便是秦国对关中的开发。】
【关中是一片盆地,被高山包围,有函谷关,武关,大散关等重要天险关隘,关中平原中,有渭河,洛河,泾河多条河流。】
【虽然看起来很适合农业,但关中有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土地盐碱化。】
【虽然高山挡住了兵灾,但海洋的季风也进不来降水偏少,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夏天。】
【不止如此,关中也缺少小河,积水无法分散,再加上黄河影响,关中的土地盐碱化很严重。】
【为了解决土地盐碱化的问题,秦国没少费心思,其中最重要的工程便是郑国渠。】
此时的秦国国君眼前一亮:“好东西啊。”
【秦王嬴政上台后,秦国国力已经到达了巅峰,可以随时东出,鲸吞中原。】
【为了限制秦国,消耗秦国的国力,韩国派出了一名叫郑国的工匠,帮助秦国修水渠。】
帝制时代之前的君主一头问号,不理解这是什么操作。
【水渠开工一段时间后,秦国知道了韩国的心思,本来想杀郑国,但郑国告诉秦王,这条水渠只能给韩国续命,但却可以让秦国受益无穷。】
【于是,秦国开始支持郑国,这条郑国渠修建完成。】
【这条郑国渠也改善了关中盐碱化的问题。】
【从此,关中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选之地。】
【虽然秦国独霸关中,但是关中相对于黄河下游的平原,依旧狭小。】
【但秦国还有另一处天选之地。】
【那是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秦国的运气来了。】
【南方的四川盆地发生了内斗,四川的巴国邀请秦国一起攻打古蜀国,但秦国却直接占领了整个四川盆地。】
【但中原各国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但在战国后期,李冰建造的都江堰,让这片在中原诸侯国眼中的不毛之地又成了天府之国。】
【至此,拥有关中和四川的秦国,彻底拥有了一统华夏的基本。】
【秦国因为这两片盆地,粮食产量飙升。】
【长平之战时,赵国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粮草不足。】
【同时,秦国还可以顺江南下,威胁楚国,并且拿下了秦国的核心地区。】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因为东方还有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齐国。】
【五国伐齐让齐国元气大伤。】
【但五国伐齐能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齐国缺少天险,但秦国不同。】
【秦国关隘众多,凭借这些关隘,秦国退可守,进可攻。】
【对于秦国来说,只需要守住黄河,固守秦岭就好。】
【在击败魏国,拿下河西之地后,并且拿下了临汾之地,黄河,已经没有秦国的对手了。】
【在和楚国的战争中,秦国彻底控制了秦岭,楚国的国力受损,秦国也算是解决了楚国的威胁。】
【在秦国东方,函谷关便是门户,秦有函谷关,进可取中原,退可守关中。】
【诸侯联军五次伐秦,但函谷关仅仅失守一次。】
【原本的秦国只是边陲之地,但从占领关中后。开始腾飞。】
【并不处在四战之地,再加上关隘,秦国几乎处于不败之地。】
【随着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到了嬴政,才一统华夏。】
赢阴嫚很满意这条视频:“张君,多谢。”
“不客气。”
张彦也仅仅是陈述事实而已。
这时,朱媺娖又过来了:“张公子,后世为什么有很多人讨厌佛教?”
对于朱媺娖的这句话,张彦就不认同了:“坤兴公主,后世不是讨厌佛教,而是讨厌那些骗人的假和尚。”
“其实吧,也和抗倭战争有关。”
朱媺娖不解:“怎么了?”
“没什么,道教十观九空,在那个时期,很多道士入杀道,只有庇护华夏。”
“但同时佛教在干嘛?”
李丽质愣住了:“那佛教该不该存在?”
“应该存在,佛教又不是邪教。”
“行吧,我不和我阿耶说了。”
张彦无奈:“行吧,你开心就好。”
实际上,张彦是个无教派人士,在张彦心中,信仰所谓的神佛,不如信仰教员,周公,邓工,钱公,袁工他们这一类人物。
(这里不一一列举了,作者挑衅一下,那些所谓的信徒不服气了来反驳一下,某些所谓的教派组织确实过分了,求捶,反手给你一个教员画像,不服憋着。)
(注:对于那些真正的教派信徒,作者是尊重的。)
另一边,贞观时空的军队开始登陆倭国了,面对七世纪最强土匪头子的土匪军,倭国没有丝毫抵抗之力。
这也是张彦最关注的时空,没办法,需要恰饭,贞观时空的商队是张彦麾下最大的商队。
没办法,谁让张彦的未婚妻是李丽质呢,李丽质也有不少商队,张彦则是心安理得的吃软饭。
朱媺娖对贞观时空的行动不感兴趣:“张公子,看看我兄长那个时空的倭国。”
“行吧,你自己看。”
不过这却得到了李丽质的反对:“你就不能看点正常的?”
朱媺娖不解:“挺正常的啊,比恐怖片来的实在。”
张彦也有些看不懂朱媺娖了,仿佛越刺激,朱媺娖就越喜欢。
在场的几人打了个哆嗦:“你自己去看吧。”
“对了,张彦,我看网上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是违反了清室优待条约,真的是这样吗?”
“没违反。当时的条约也有对清室的要求,第一条就是溥仪离开皇宫。”
“不止如此,还有其他要求,首先是皇室必须拥护共和,宗室不能违反民国法律,不允许用清朝的年号,清朝各部门不允许向百姓发布命令,也没权力处置任何人,清朝宗室必须使用民国的发饰和衣物。”
“这几条规定是民国和清朝达成的契约。”
李丽质愣住了:“那网络上怎么都觉得溥仪可怜?”
“就是看书看不全,出来胡说而已。”
“条约里的要求,除了第一条是冯玉祥帮溥仪完成的,其余的清朝遗老违反了个遍。”
“都说了拥护共和,结果张勋进京时,那群人立刻就拥护张勋复辟。”
“复辟以后继续用宣统年号,还给百姓发传单,并且清朝灭亡到张勋复辟之间的这几年,他们还在留着辫子,也拒绝换衣服。”
“当时的民国政府说好听点就是大度,难听点就是执行力太差。”
李丽质眨了眨眼:“要是换成清朝人的祖宗呢?”
“早就被杀光了呗。”
“所以从张勋复辟就能看出,很多人依旧贼心不死,对于当时已经共和的华夏来说,这就是危害。”
“说白了当时民国也是乱糟糟的,而且在袁世凯称帝时,溥仪依旧在皇宫中称帝。”
“所以说清朝皇帝本来就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所以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去那就是一个善良的举动。”
“对比中外其他的亡国之君,溥仪能活着,就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
“而且溥仪在回忆录中也说了,宫中的太监很多次在宫中偷东西卖,为了销赃几次放火,差点要了溥仪的命。”
“而且离开皇宫后,人家溥仪都认为解脱,至少是摆脱了那些人,不用管了,也不怕被谋害了。”
李丽质眨了眨眼:“所以他才有机会给倭寇当傀儡了呗。”
“额,差不多吧。”
李丽质不解:“看不懂,傀儡有那么好当的吗?”
“说白了就是天真,还真以为倭寇真心帮他的呢。”
“实际上倭寇就是想要个理由,入侵华夏而已。”
“虽然当时华夏弱于倭寇,但是华夏凭借体量,就根本不是倭寇能轻易占领的。”
“倭寇就是赌徒性质,当时比倭寇更强的英法美苏都不敢直接占领,而是扶持买办。”
“所以说倭寇从全面入侵华夏开始时就注定了失败。”
李丽质挠了挠头:“倭寇中就没人能看不出来吗?”
“当然有啊,每个国家都有能人,一开始扶持溥仪就是这种策略,分裂蚕食。”
“只不过最后,倭寇军国主义横行,但凡不强硬的都是政治错误,整个国家陷入病态,也注定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