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就到夏收。
今年庄稼长势不太好,因为阴天的时候比较多,粮食灌浆的时候总下雨,这哪儿能长得好?
石头在平丘县买的地,都是种的稻米,虽然两县离得不远,但有一山相隔,那一边就适合种稻米,一年能收两季。
前两天石头就和李老爹去了一趟,那边收完,他们这边的麦子正好收割。
现在石头买地的事,只有李老爹知道。
虽然他俩并不怎么下地干活儿,说白了,他俩庄稼活儿也确实不怎么会。
但到收割时,东家也得露个面吧。
在交际应酬这方面,李老爹比石头强多了。
在这儿,李老爹两顿酒喝下来,就和村长成了称兄道弟的哥们儿。
而租种石头地的几户人家,也对李老爹很亲热,对石头更多的则是有些惧怕。
没办法,长得就吓人,再板着脸可不更让人不敢接近。
不过俩人这么配合也有好处,就是没人敢糊弄,有什么不得已的事儿,也是悄悄找李老爹说。
俩人把驴车搁这儿,让租户们免费用了两天,他俩则是到县城转了转,晚间再回来住。
李老爹看了今年的稻米,不禁摇头。
“比往年差多了,品相不好,这老天爷连着两年让人们收不到庄稼,再来一季,可怎么是好?”
“爹,别发愁了,好歹儿还有收成。没听县城人说吗?再往南边儿大片大片的土地都淹了,又是绝收,估计今年粮食还得贵。”
李老爹咋砸吧砸吧的吸了两口旱烟。
“看来今天粮食还不能卖,多留些吧,若是有便宜卖地的趁机可以再收一些。”
说实话,石头对种地真是没有一点儿兴趣。
但他也知道,机会难得,这些将来都会留给儿子。
也许以后不止大宝一个,还是多攒些家底吧。
“爹,您是不是也打算再买进一些地。”
“这得看机会,有合适的当然要多买下一些。”
“爹,您若打算买还是在平丘县买吧,这要来回也有个照应,再说这边土地都是连成片的,不像咱那儿,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而且这边更适合种粮。”
其实李老爹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因为买了地,石头也打听了不少种地的事。
“爹,我听租户说,这边的地也可以试试种三季稻米,要这么算的话,这边就算贵一些也合算。”
李老爹把烟灰磕掉,这才严肃的说道:“别听他们瞎说,是能种三季,可地还要不要?把地使过了劲儿,肥力跟不上,来年粮食能长得好。”
石头说道:“可他们说往南再走一些都是种三季稻米,可有这座山隔着,咱那边儿也能种,只能收一季,都是种小麦,也就平丘县这儿还能收两季。”
“主要还是肥力跟不上,种两季就到头了,再种些别的还能养养地。什么事都一样,一次使过了劲儿,且缓不过来呢。”
石头对种地确实不太懂,所以还是以李老爹的意见为准。
俩人跟这儿两天,看着租户收割粮食,称完重量才定下租子。
往年一亩地稻米能收四五百斤,最好的时候能有近六百多斤。可今年不行,一直是阴天的时候多,影响了收成。
今年一亩地刚三百斤,这还是在没完全晒干的情况下。
没办法,今年减产,还能有收成,石头就觉得已经不错了。
石头按李老爹的规矩,给租户定的租金比别人稍低一点,只有六成。
石头算了下,不由得泄气,这还没他上趟山挣得多呢。
李老爹不由笑道:“你年轻,自然不惧,可年纪大了呢,难道还能往山上跑?今年年景不好,年景好时,全年算下来也不少收入,要不然谁会大片大片的屯土地?”
也对,今年虽然减产,可粮价高啊,从开春儿粮价虽然降了点儿,可比往年也高出不少。
“爹,咱们走时告诉村长一声,谁家要卖地,帮咱们留意。咱俩从县城过时,也让牙行的人帮着留意一下。”
“行,有合适的,咱们紧紧,能买多少买多少。”
只要朝廷稳定,不遇上天灾,还是太平的时候多,有粮食,有田地在手,那日子就错不了。
俩人走时和村长打过招呼,到县城时也和原先的牙行说了声。
现在再想低价买比原先要难一些,俩人也就是有备无患,有就买,没有就算了。
俩人赶着驴车,先回到小梁村儿。
李老爹拿大蒲扇扇着,说道:“这天闷的难受,怕是又要下雨。”
石头身上也被汗水浸透了,衣服都贴在了身上。
“爹,小麦可还没收呢,实在不行让租户们抓紧吧。我回去和喜鹊说一声,明天过来帮您一把,赶紧把粮食收回来才踏实。”
“行,你喝完水就先赶紧回去吧,明天我让虎子过去,你不在让虎子去和喜鹊作伴儿,反正他小,留家也帮不上什么忙。”
石头点头,端起碗里晾的凉白开,咕咚咕咚喝完,一抹嘴,就准备先回家。
一路往家走,田地里一片鸟鸣声,还有蛙声。
路上蚯蚓也比往日多了不少。
石头就算再不懂,也知道这是要下大雨的征兆。
到了山脚这儿,远远望见他家的大瓦房,不由笑了笑。
两间半砖半土的房,变成了大瓦房,说实话,石头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还是山脚这儿稍微凉快些,还敞亮,不像在村里,感觉都有些憋得慌。
开院门儿,就见喜鹊在菜地里忙碌,大宝坐在一旁铺好的垫子上,薅着小灰的毛。
“喜鹊,这些活儿等我回来干,你把孩子看好就行。瞧瞧,这一手的狗毛,快把手撒开。”
石头掰开儿子的小手,小灰呲溜一下就跑远了。
小灰现在可烦死了,这个小人儿一出现,总是逮着它霍霍。真是的,又不能冲他叫,现在都想扎狗窝里不出来。
“我哪儿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这刚出苗,我得把杂草清一下。”
石头给大宝洗了下手,这才接过喜鹊手中的活儿。
“我不会种庄稼,可弄这点儿菜地还是没问题的,这些你别管。再说天这么闷热,地又这么潮,别把儿子总扔地下。”
“不搁地下搁哪儿,搁床上总往地下爬,摔一下再给磕傻了,在地上顶多是脏点儿,好歹磕不着碰不着啊。”
石头看着大宝,见他瞪着大眼睛冲他呲牙一笑,又指了指外面,意思就是想出去玩儿。
从会爬后,就总是不老实,总想往外去,真是越来越野了。
——————
豆豆:古代大米的亩产量因地域、气候和年份而异,但总体来说相对较低,平均在200至500斤左右。这一数字来源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历史文献的记载,以及后人对古代农业生产情况的研究。
所以本文就取一居中的数字,架空文,别太认真。
?地主一般收取佃户的租子比例在50%到90%之间,具体比例因地区和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
不同地区和时代的租子比例
?明清时期?:许多地方的租子比例大约在50%左右,但也有一些地方高达70%甚至90%。例如,江浙部分地方佃户上交80-90%,但这是有水塘和水田可以做二产丝和水塘养殖的情况下。
?民国时期?:地主的租子比例有所增加,许多地方的地主收取70%甚至90%的租子。
?解放前?:佃户的租子比例也有所不同,有些地方自耕农只需缴纳30-40%,而佃户则高达70%。
所以读者别老说文中收的租子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