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完公粮,接下来就是分粮了,这也是所有人最盼望的一天。
一大早管月和温绣就拉着钟情去晒谷场排队,她们到晒谷场的时候这里已经有不少人在了。
钟情有些咂舌,“来这么早干嘛啊?”
“不知道,不过既然大家都早来,那肯定是有好处的吧?”管月也不太清楚。
温绣道:“分粮的时候你可以选择粗粮还是细粮,细粮比粗粮贵,那份量肯定也少,大队上的人肯定都要粗粮,不过也有人家想要分点细粮留着过年的时候包饺子吃。”
这个年代社员的粮食是按照人七劳三的原则来分配的,每个人都可以分七成的基本口粮,按照工分分配的粮食只占三成,而且不同的人能分到的粮也不一样,壮劳力吃一等粮,妇女和老年劳动力吃二等粮,小孩则是吃三等粮,有些大家庭不分家,家里有十几口人,这么加起来能得到的粮食和工分钱可不是个小数目。
钟情现在明白这年头为什么乡下都不流行分家了,因为人口少的家庭可能真的养不起孩子,比如宋红卫家,他们家就宋红卫一个人赚工分,他吃的是一等粮,冯茹和他们的女儿宋慧慧吃的是二等粮和三等粮,一个壮劳力一年大概能赚三千工分左右,但宋红卫一个人拿的工分就有三千五百多,这说明他很多时候拿的都是十二个工分,比如挖水库挖水渠,干这些活儿给的工分比下地要多一点儿,但他们家的工分也就这么多了。
今年年成还行,一个工分值两分钱,他下地干了一年的活儿也就能分个七十来块钱,剩下的就是粮食,好在宋红卫平时还能打点木工来换钱或者换粮食,而且这时候社员是按照人七劳三的原则分粮食的,不然他们家的粮食恐怕还真不够吃。
像人口多的家庭比较典型的就是大队长宋大山的二叔宋成海家,宋成海生了三个女儿和四个儿子,还另外抱了一个弃婴回来养,因为老大老二老三都是女儿,宋成海担心以后没人给他们养老所以就从外面抱来一个男孩儿来养着,又因为那孩子是抱来的,宋成海还是有点不放心,就把大女儿放在家里招上门女婿了。老二老三都嫁出去了,但老二的男人跑了之后宋成海心疼女儿就把女儿接回来住了,也相当于一个人口,谁成想之后他媳妇儿又一个接着一个地怀上了,男孩那是一个接着一个地生,一连生了四个!
其实那个年代也有这样的说法,生不出儿子就先抱养一个男孩儿,抱来了之后就能生儿子了,没想到这一点在宋成海家还真灵验了!宋成海夫妇觉得这是那个抱养的男孩儿带来的福气,所以也把这个男孩儿当成亲生儿子来养着。
这就相当于宋成海两口子有八个孩子,除了嫁出去的三女儿,其余七个孩子都在宋家住着,七个人除了二女儿的孩子还在夫家之外,其余六个人给宋成海两口子生了十三个儿子和六个孙女儿,宋成海的大女儿年龄比宋大山还要大一些,她现在都已经是好几个孩子的奶奶了。
这一大家子的名字念出来的时候都是一大长串的,之后计算起工分,分钱分粮食的时候更是让人眼红得不行。
“妈呀,这么多粮食......”管月看着宋成海家的儿子孙子加起来十几个人一起搬走一袋又一袋的粮食,眼睛都快瞪出来了。
“钱也分了好几百呢!”
“啧啧,还是得多生儿子,看看,人家根本就不缺粮食!”旁边的婶子一脸的羡慕嫉妒恨。
也有人还是比较理智,“人家分得钱和粮食多,那他们人也多啊,每个人分下去应该也没这么夸张。”
“是没这么夸张,但肯定是要比咱们这些人家的日子好过一些的。”
......
很快就轮到了钟情她们三个,知青也是有口粮的,但肯定是不能和社员们相比的。
钟情问大队长,“我能不能多要点儿细粮?”
反正她有钱的名声已经传出去了,她又何必委屈自己吃那么多粗粮呢?
宋大山眉头一皱,他知道钟情不缺钱,但粮食是需要粮票才能买的,尤其是细粮,大部分人家都没有很多,就算是私底下拿钱换,也换不到多少,钟情现在可能还有粮票,但过几年呢?照他看,粮票还是要留着慢慢用,像钟情这样一点儿也不节省专门吃细粮,那有多少粮票也是不够她霍霍的。
“最多只能给你一半儿细粮,不然你粮食太少了,连这个冬天都捱不过去,粮票你还是留着到真过不下去的时候再用,省着点儿。”
钟情无奈,不过她也知道大队长是真心为她着想,毕竟他又不知道她空间里有吃不完的粮食,“好,谢谢大山叔。”
吃多了大米和白面,偶尔吃吃红薯、高粱、玉米这些东西也是可以的,在现代粗粮还是挺健康的呢,如果真吃不惯,那就丢进空间里吧,反正别人又不知道她每天吃的是啥,钟情只能这么安慰自己。
“村口那里有石磨,你要是吃不惯,你就把粮食磨得细一些。”宋大山又道,他本来想着让他家志海帮钟情给磨了,但想到他儿子对钟情的心思就琢磨着还是算了,听他媳妇儿说大队上都有人在传钟情和他儿子的事儿了,还是得避嫌。
现在发下去的粮食都是没有加工过的,干玉米粒儿、带壳儿的高粱、切成片的红薯干儿,这些都是要自己去石磨那里加工之后才能吃的,至于花生米儿早就交给大队,由大队来集体榨油,然后再分配给每家了,有的人家把豆子也榨成油,有的则是用来做豆腐或者其他吃食。其实花生米也可以留着自己吃,但这东西太金贵,数量又少,没人愿意拿回家来吃,绝大多数都是拿去榨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