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那个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世道里,王二率领着一众弟兄,在与洪承畴的一场激战后,狼狈地逃进了一处山谷之中。
山谷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凝重的气息,四周的山峰陡峭险峻,仿佛是大自然为他们铸就的天然屏障。
王二站在一块巨石之上,他身材魁梧,满脸的胡茬子像是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眼神中透着疲惫却又不失坚毅。
他的衣衫破损,沾满了血迹与尘土,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刚刚那场战斗的惨烈。
钟光道和杨凯之快步走到王二身旁,他们的脸上同样带着战争的痕迹,眼神中却有着对首领的敬重与信任。
“大哥,咱们这一遭损失不小啊。”钟光道皱着眉头,声音低沉地说道。他是个心思缜密之人,对于队伍的状况有着清晰的认识。
王二微微叹了口气,“能活着退到这儿,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当下,得先摸清咱们还有多少家底。”
此时,王嘉胤的弟兄们杨六和不粘泥也走了过来。杨六是个急性子,一过来就大声嚷嚷道:“怕个球!大不了再跟官兵干一场,抢他娘的!”他身材壮硕,说话间带着一股浓浓的草莽气息。
不粘泥则较为沉稳,他看了杨六一眼,缓缓说道:“杨六,莫要莽撞。如今得先盘整一番,再做计较。”
众人纷纷点头,开始着手清点粮食、钱财与兵器。
在山谷的一角,堆积着从各地搜刮来以及从战场上缴获的物资。几个弟兄正把一袋袋粮食搬出来,仔细地查看。
“这粮食,看着不少,可咱这么多人,也撑不了多久。”一个弟兄忧心忡忡地说道。
钟光道蹲下身子,抓起一把粮食,在手中搓了搓,“得想法子再弄些粮食来,不然弟兄们都得饿肚子。”
经过一番仔细清点,粮食总计约有五百石。
这些粮食多是粗粮,有小麦、玉米和高粱等,装在一个个大麻袋里,堆积起来犹如一座小山丘。
虽说数量看似可观,但对于王二这支人数众多且每日消耗巨大的队伍而言,五百石粮食也仅能维持数月,且还需精打细算。
另一边,杨凯之正带着人清点钱财。一箱箱的铜板和散碎银子被摆在地上,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光芒。
“这些钱财,置办些军备倒是勉强够用,可若要长期支撑,远远不够。”杨凯之无奈地摇了摇头。
一番核算后,发现现有的银子约有三百两,铜板折算后约值五百两银子。
这些银子和铜板,有些是从官府的税银中劫得,有些则是从富户家中搜刮而来,上面还沾着斑斑锈迹或带着曾经主人的印记。
而在兵器堆放处,各种刀剑、长枪杂乱地摆放着。杨六拿起一把长刀,挥舞了几下,“这兵器,好些都钝了,得找铁匠修一修,不然上了战场可没杀伤力。”
不粘泥查看了一番后,对王二说道:“王二哥,咱们兵器虽多,但精良者甚少,若遇强敌,恐难抵挡。”
王二沉思片刻,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然,“先把能用的整理出来,派几个弟兄出去探探路,看看附近有没有富户或者官府的粮仓。”
钟光道有些担忧地说:“大哥,这出去探路的弟兄可得小心,如今官兵肯定在四处搜寻咱们。”
王二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个自然,让机灵些的兄弟去。咱们在这山谷里也不能干等着,得早做打算。”
这时,一个负责放哨的弟兄匆匆跑来,“大哥,谷口发现了一些踪迹,像是有小股官兵在附近徘徊。”
众人一听,顿时紧张起来。杨六握紧了手中的长刀,“来就来,咱可不怕他们!”
王二却冷静地思考着对策,“先别慌,让弟兄们隐蔽好,不要暴露目标。咱们先看看官兵的动向,再决定如何应对。”
这时,探子来报,谷中竟有一村,仿若遗世独立,几近与世隔绝。众人闻之,皆生好奇,遂决定入谷一探究竟。
待入谷中,眼前景象令众人诧异。村内屋舍错落,田亩井然,鸡犬之声相闻。
谷中景色宛如世外桃源,阡陌纵横,田地里庄稼长势喜人,百姓们各司其职,孩童们在巷弄间嬉笑玩耍,老人们则于屋舍前悠然晒着太阳。
鸡犬相闻,一片祥和之气弥漫在空气中,显然,这里的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村民们见王二等人携刀带枪闯入,大惊失色,纷纷躲入屋内。
王二满心疑惑,目光在人群中梭巡。
他发现,这里的百姓着装甚是奇特,并非他所熟知的大明服饰。
那款式、那材质、那风格,皆与他记忆中的大相径庭。
带着满心的困惑,他快步走向一位正在树下编着竹篮的老汉。
王二恭敬地抱拳行礼,问道:“老丈,我们兄弟众人被官军追杀至此,我观诸位衣着,却不似我朝服饰,不知为何?”
老汉抬起头,目光深邃而悠远,似是陷入了遥远的回忆。
他轻轻放下手中的竹篮,缓缓说道:“客人有所不知,我们乃是宋人。想当年,蒙古铁骑南下,如汹涌潮水,所到之处,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我大宋百姓,为求一线生机,纷纷背井离乡,四处逃难。
我们这一群人,便是在那仓皇逃亡之中,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山谷。山谷四周险峻,易守难攻,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于是,我们便决定在此定居,远离那尘世的兵荒马乱。”
王二与弟兄们听闻此言,皆面面相觑,心中震惊不已。
他们未曾想到,在这与世隔绝的山谷之中,竟藏着这样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
王二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对这些百姓的遭遇深感同情,同时也对这历史的沧桑变迁感慨万千。
老汉微微顿了顿,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急切地问道:“客人啊,如今外面是何朝何代了?现在不是大宋了吗?蒙古人怎么样了?”
军师钟光道是读过史书的人,他回答道:“老丈,自蒙古铁骑南下,大宋虽奋力抵抗,然终难挽颓势。崖山一役,宋军兵败,陆秀夫负幼帝投海,大宋就此覆灭,蒙古人统一中原,建立元朝。
元朝统治近百年,其间民族压迫深重,百姓苦不堪言。幸得我朝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却胸怀壮志。他于乱世之中,崛起于草莽,率一众豪杰,历经无数苦战,驱逐蒙古,恢复中华。
如今这天下,已姓朱,国号大明。太祖皇帝登基后,已过200余年。”
老汉听闻,身子微微一晃,脸上满是悲戚与怅惘。“大宋亡了……”他喃喃自语,眼神中流露出无尽的失落。
许久,他才缓过神来,长叹一声:“想我大宋,也曾辉煌一时,文化昌盛,经济繁荣。却终不敌那蒙古铁骑,落得个国破家亡的局面。”
王二安慰道:“老丈,虽朝代更迭,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您与诸位乡亲在此坚守,传承大宋的文化与精神,亦是一种伟大。”
老汉默默点头,说道:“客人啊,但愿这世间再无战火,百姓皆能安居乐业。我们这谷中之人,也将守着这份宁静,传承着大宋的余韵,直至永远。”
王二等人告别老汉后,漫步在谷中的小道上,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这偶然的发现,让他们对历史、对命运有了更深的认识。
而那谷中百姓的坚韧与执着,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在这乱世中前行的道路。
王二忙令弟兄们收起兵器,和声说道:“乡亲们莫怕,我等皆是被官兵逼迫之人,无奈入此山谷,只为寻一处安身之地,绝无加害之意。”
良久,一位老者颤巍巍走出,目光审视众人后,缓缓道:“诸位若真只求安身,切莫惊扰村民,谷中土地肥沃,粮食蔬果皆可自足。”王二抱拳行礼,连声称谢。
入村之后,王二与兄弟们分散开来,与村民们细细交谈。得知此谷有多处天然泉眼,水质甘冽,且山谷背风,气候温和,利于作物生长。
又有村民告知,谷后有一山洞,深幽隐秘,可作藏兵之所或储存物资之处。
王二心中大喜,当下召集众人商议。
钟光道言:“大哥,此谷实乃天赐之地,我等且先安顿下来,再图长远发展。”
王二环顾四周,目光坚定:“好,就在此扎营,不过,我等需与村民和睦相处,切不可恃强凌弱,坏了规矩。”众人齐声应和。
于是,王二等人开始在谷中规划营地,一部分弟兄协助村民耕种劳作,一部分负责修缮房屋,又安排人手在谷口及周边要道设岗放哨,以防官兵突袭。
山谷之中,渐渐恢复生机,王二他们也在这与世隔绝之地,开启了一段暂避风雨、养精蓄锐的日子,只待时机成熟,再出谷与官兵周旋,在这乱世之中,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篇章。
时光悠悠,月余已过。
在这段时日里,王二的队伍与村民相处渐趋融洽。
村民们见这些糙汉虽出身草莽,却言出必行,不仅未滋扰乡邻,还助力农事,心中的戒备慢慢消散。
孩童们常围绕着士兵们,好奇地听他们讲述谷外的世界与那些热血战斗的故事,眼神里满是向往与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