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天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消毒水的气味刺激着他的鼻腔,刺眼的白光从天花板上倾泻而下。他抬起手腕,发现腕表上的日期显示着2023年7月15日。
\"你终于醒了。\"护士推门进来,\"你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时突然晕倒,已经昏迷三天了。\"
李昊天猛地坐起身,心脏剧烈跳动。三天的昏迷?不,那分明是三年的穿越。他颤抖着伸手去摸床头柜上的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时间与腕表一致。
护士递来一份病历本,\"要不要看看?\"
李昊天接过病历本,手指微微发抖。病历本的封面上印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字样,这让他想起1937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冬天。他翻开病历本,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从夹页中滑落。
那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位穿着旗袍的年轻女子,站在一群难民中间。她清秀的脸庞上带着坚毅的神情,手中握着一支钢笔,正在一个小女孩的笔记本上写着什么。李昊天的瞳孔猛然收缩——那是苏婉清。
\"这是......\"他声音沙哑。
\"哦,这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送来的照片。\"护士解释道,\"听说这是当年一位女教师的照片,在南京沦陷期间保护了数百名难民。纪念馆知道你晕倒前一直在看这张照片,就送来了复印件。\"
李昊天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上苏婉清的面容,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记得那个飘着细雪的清晨,苏婉清站在废墟中,一字一句地教孩子们识字。炮火声由远及近,她却始终保持着那份从容。
\"我可以去纪念馆看看吗?\"李昊天问道。
\"医生说过你现在需要休息......\"
\"我必须去。\"他掀开被子下床,双腿却因虚弱而踉跄了一下。
护士连忙扶住他,\"好吧,我找轮椅推你过去。\"
十分钟后,李昊天坐在轮椅上,被推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内庄严肃穆,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落下来,在展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的轮椅停在一面巨大的照片墙前。墙上挂满了1937年南京城的老照片,每一张都记录着那段惨痛的历史。在正中央,赫然是那张苏婉清的照片,只是照片下方多了一行说明文字:
\"苏婉清(1915-1938),南京女子师范学院教师。南京沦陷期间,她与抗日志士张铁山等人合作,在城内建立地下避难所,救助了数百名难民。1938年1月,她在保护难民撤离时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李昊天的手指紧紧抓住轮椅扶手。他记得那个寒冷的冬夜,日军包围了避难所。苏婉清带着孩子们从地下通道撤离,却在最后一刻选择返回去救一个掉队的小女孩。她的身影消失在炮火中,再也没有回来。
轮椅继续向前移动,停在另一面展墙前。墙上是一幅巨大的油画,画中是一位身披军装的中年男子,手持冲锋枪站在废墟之上。李昊天呼吸一滞——那是张铁山。
\"张铁山(1907-1938),原国民革命军军官。南京保卫战中,他率领残部在城内坚持游击战,配合地下工作者救助难民。1938年2月,在突袭日军指挥部时壮烈牺牲。\"
李昊天闭上眼睛,仿佛又看到了那个雨夜。张铁山带领着最后十几名战士,冲向日军的指挥所。他说:\"昊天,你带着老百姓走。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战了。\"弹雨倾泻而下,张铁山的身影在火光中轰然倒地。
\"先生,您还好吗?\"护士关切地问道。
李昊天深吸一口气,\"带我去看看实物展区。\"
轮椅缓缓驶入一个玻璃展柜前。展柜里陈列着一支破旧的钢笔,笔帽上刻着\"苏\"字;旁边是一件染血的军装,胸前的勋章依然闪耀;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南京记忆\"。
\"这些都是苏婉清和张铁山的遗物。\"讲解员走过来,\"这支钢笔是苏老师在难民营教孩子们写字用的;这件军装是张铁山烈士牺牲时所穿;这本笔记本记录了他们在南京沦陷期间的点点滴滴。\"
李昊天颤抖着伸出手,隔着玻璃抚摸那些熟悉的物件。他记得苏婉清总是随身带着那支钢笔,在难民营的每个角落教孩子们识字;记得张铁山那件军装上的每一道褶皱,那是他无数次冲锋陷阵的见证。
\"这本笔记本......\"李昊天突然注意到展柜下方的一行小字:\"捐赠者:李昊天\"。
\"这是三年前一位老先生捐赠的。\"讲解员说,\"他说这是他在南京沦陷期间记录的真实经历。可惜老先生已经去世了,我们只知道他姓李。\"
李昊天的心跳漏了一拍。三年前?那时他分明还在1937年的南京。难道这个时空存在两个自己?还是说,那场穿越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轮椅继续向前,停在一面巨大的电子屏幕前。屏幕上正在播放一段纪录片,讲述着苏婉清和张铁山的故事。画面中,当年的难民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对着镜头讲述着那段难忘的岁月。
\"苏老师教我们识字,教我们唱歌......\"一位老奶奶抹着眼泪说,\"她总说,只要我们还活着,就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
\"张连长是个英雄。\"另一位老人声音哽咽,\"他带着我们躲过了一次次搜捕,直到最后......\"
李昊天感觉眼眶发热。他想起那个寒冷的冬夜,苏婉清在煤油灯下教孩子们识字;想起张铁山带着难民们在巷战中辗转周旋;想起那些在战火中依然坚守希望的人们。
轮椅最后停在一面巨大的铜像前。铜像上,苏婉清和张铁山并肩而立,一个手持书本,一个手持枪械。铜像下方刻着一行字:\"为了和平,永不忘却。\"
\"这座铜像是去年落成的。\"讲解员说,\"现在每年都有很多年轻人来这里瞻仰,学习他们的精神。\"
李昊天凝视着铜像,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苏婉清清秀的面容上带着坚毅,张铁山刚毅的眼神中透着温柔。他们并肩而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先生,您需要回医院了。\"护士提醒道。
李昊天点点头,最后看了一眼铜像。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铜像上,为两位英雄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他知道,那段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那些牺牲永远不会被辜负。
轮椅缓缓驶出纪念馆,李昊天回头望去。阳光下的纪念馆巍峨庄严,像一座永不倒塌的丰碑。他知道,在这座丰碑下,永远铭刻着那些为了和平而奋斗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