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人看上去很面熟,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
“的确,此人浑身上下散发着强大的气场,甚至比当今皇上还要有王者风范!”
“哎呀!他简直就像太庙里那幅祖宗画像上的人!”
“听你这么一说,还真挺像的!”
人们小声议论着,脸上尽是惊异。
慢慢地,
似乎所有人都认定了一件事。
那位老者,竟与太庙中的祖宗朱元璋几乎一模一样。
就在这时,
“咱明白你们心中的想法,是不是觉得咱和太祖画像如出一辙?”
朱元璋高声道:
“老实告诉你们,咱就是洪武年的朱元璋!”
此话一出,现场顿时骚动起来。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他,有些人更是扇了自己两巴掌,接着狠狠掐了自己一下。
疼!
疼得厉害!
这不是做梦,这是现实!
“先祖所言不假,朕亲见他降临大明!”
一旁的朱由检坚定地说:“还有成祖和懿文太子,他们都在这里。”
朱标和朱棣适时地走上前来,
广场上的人们再次震惊不已。
虽然朱棣的样子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在历史中,他去世时已接近六十岁,而此时的他只不过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但朱标和太庙中的画像完全一致,这一点无可置疑!
到底发生了什么?
每个人心中都生出了相同的疑问。
朱元璋也不是第一次穿越到后世了,自然了解这些忠诚之士心中的困惑,指着旁边的张北玄说道:
“咱知道这很难接受,但这全是真的。”
“你们看到这位小兄弟了吗?他在洪武年间被称为小神仙,能穿越过去未来,咱就是在他的帮助下来到这里的。”
众人目光齐刷刷地转向张北玄。
张北玄神态从容,气质超凡脱俗,一身别样的穿着,很是引人注目!
显然,他身上的那衣服,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这一瞬间,
几乎所有人都深信不疑。
同时,
他们跪倒在地,痛哭失声。
“先祖,救救大明吧!”
“大明已经危在旦夕,先祖!”
“苍天有眼,让先祖与太宗两位皇帝重临,我大明终于有希望了。”
这些百姓们,十几年来积压在心中的委屈和压力,在这一刻彻底释放出来。
朱元璋如同黑暗中的一缕光明,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仅因为他的名字叫朱元璋!
朱元璋心中也充满了感慨,轻声说道:
“大家都起来吧。”
“咱知道你们都是忠心耿耿之人,待日后咱帮由检振兴大明,必定让你们后代子孙享受荣华富贵。”
广场上的人无不感动落泪!
朱元璋并非没有章法之人。
他清楚,这些人不惜生命追随,只是因为他们内心坚持信念。
但信念不能填饱肚子!
因此,朱元璋还要保障他们的安全以及后人子孙的地位。
这样,他们在无所畏惧的同时,才能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这套方法在朱元璋大明初期时,就已经运用娴熟了。
这次来到崇祯朝代,对他来说不过是重操旧业而已。
很快。
朱元璋安排朱标、朱棣和朱由检收编这些忠臣义士,将他们登记在册,并选出强壮的组成一支五千人的军队!
这些人,由朱棣亲自统领,朱元璋指挥调度。
另外五千人,虽然没有多少战场经验,但同样也被编排。
比如,其中有些人是朝廷官员,还有一些是京师的小吏,这些都是负责管理的。
而朱标最擅长任用这类人才,便开始简单的测试,挑选出最有能力和干练的官吏,组建了一个以年轻人才为主的文官团队!
这般局势下。
新一代的文臣武将,在短短数小时内,就在崇祯朝中崭露头角!
望着这群才华横溢且忠诚不渝的新面孔,朱由检感动得几乎泪流满面。
这些人是他经过重重考验筛选出的心腹班底,他们不畏生死,只求忠心效国。
做了这么多年帝王,朱由检从未见过如此完美的官员阵容,
不禁让他心生感叹,祖辈的能力确实远超自己。
当检查完毕这些忠诚之士后,他的目光在人群中不断搜寻,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所要寻找之人。
“你说你,在找什么呢?”朱元璋背手走来,漫不经心地问。
朱由检苦笑作答:“太祖爷,我正在寻找一位重要臣子,这位贤臣不仅能力出众,但不知何故未能到场,恐怕遇上了什么事耽搁了吧。”
朱棣饶有兴致地问道:“哦?谁让你这么惦记?”
朱由检颇为自豪地说:“他叫魏藻德,担任内阁首辅一职,此人不但仪表堂堂,其文笔更是气象万千、才思非凡,平日里深受朕倚重。”
“如果有他在,太祖你们也能少操很多心。”
提到魏藻德这个名字时,身旁的张北玄,噗嗤一下笑出了声。
朱元璋立刻察觉到不对劲,转头问:
“张北玄,咋回事?难道这个魏藻德有问题?”
张北玄点了点头回答说:“有一点小问题,但不算严重。”
听闻此言,朱棣更加兴奋起来。
他最爱听关于后代的故事了,于是催促道:“张北玄啊,别再藏着掖着啦,快讲给我们听听看。”
朱由检瞪圆了眼睛,心头有些许忐忑。
魏藻德是他亲手提拔起来的人才!
他有问题?
张北玄缓缓说道:“魏藻德聪明好学,在文章和历史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早早便通过各类考试获得进阶资格。”
“这时候的大明,已面临种种困境,几近覆亡之境,朝廷内外,皆感前途渺茫之际,唯独崇祯皇帝依旧相信可以复兴大明。”
“三十五岁那年,魏藻德应试及第,最终获得功名。”
“然而事实上,他并非凭借真才实学才高中的,而是精准揣摩崇祯皇帝的心意,于文词间,溜须拍马!一番赞美!”
“他的甜言蜜语,直击崇祯皇帝心扉,殿试时,更是一番阿谀奉承,见人说人话,崇祯皇帝一高兴,他就拔得头筹成为新科状元。”
“随后魏藻德身披状元,荣耀踏入仕途,被授翰林院编撰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