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侄二人携手回到了天星院,之所以叫元春过来说话,也是王熙凤觉得这个院子里都是她自己的人,说起话来也更随意些。
两人刚迈进东厢房,元春就垮下了脸,撇着嘴说道:“姑姑,您是不是早就知道了?”
王熙凤稍稍一愣,立刻反应过来她是问什么。
她觉得这事儿也没必要骗她,便点了点头,“是,在你和大嫂一起来扬州的时候我就听说了。”
“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元春问道。
“告你做什么?
告你一件你我都无力改变的事情,然后让你早早的就开始为此事忧虑,为此事不快活?”
王熙凤反问道。
元春噎了一下,又犟道:“您怎知我不快活,我快活得很呢!”
王熙凤眼前又浮现出前世那个回来省亲时拉着贾母和王氏哭得不能自已的贵妃娘娘。
她心道,我可太知道你会不快活了。
不过她自是不可能这样和元春说的。
王熙凤叹了口气道:“世人都道那里是人间顶级富贵的地方,只不过冷暖自知罢了。”
这下轮到元春愣住了,她没想到这个家里最理解她的人不是亲娘而是这个姑姑。
元春红着眼说道:“可是,为了贾家,不是也只能牺牲我了吗?”
王熙凤心下一软,拉着她的手道:“元丫头,我知道你最是懂事。
但是你也别这抱着这样的心思进宫。
人的命从来都是自己挣出来的。
虽然我刚才说皇家的生活冷暖自知,但焉知你就会过得不如意呢?”
王熙凤说得没错,既然今生她替贾敏重活一次,她努力改变着林家众人的命运,那怎知元春不能改变她自己的命运?
元春看着目光灼灼的姑姑,一时间似乎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自己为什么要抱着一种自怨自艾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呢?
既然采选已成定局,只要心态积极,未必是一盘死局啊。
王熙凤看见元春的眼神也逐渐从迷茫变得清明,知道自己的话她是听进去了。
她趁热打铁道:“姑姑知道你在想什么。
无非就是这辈子当不了正头奶奶了。
但是你换个想法,如果你在哪位皇子跟前得了宠,日子不见得比嫁到哪个府里当奶奶过得差。”
王熙凤说的也算是亲身经历了,她前世倒是被贾琏明媒正娶到贾家当了正妻呢,最后又落得个怎样的下场?
只要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好了,妻有妻的过法,妾有妾的活路。
更何况这皇子身边的妾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妾,日后她们见了都要行礼尊一声“娘娘”的。
如果事情真得按照前世那样发展,元春跟了四皇子之后可是会当贵妃的。
如果元春能够好生经营,给四皇子生下一儿半女的,不仅可保她一生平安,甚至在贾家的事情上也是个助力。
“姑姑,您真得这样认为?”元春问道。
“自然是真的,我哄你做什么?
人只要有一颗不认命的心,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哪里过不上好日子呢。”王熙凤说得自己都有些激动。
她如今虽说过得还算不错,但是林如海已经半明半暗地和太子绑到一起了。
若是将来真得四皇子继承大统,那林如海的前程怕是也就到头了。
到时候指不定元春就是所有人最后的依仗呢。
就算是为了这个,她都要让元春进宫以后好好争口气。
元春将头靠在王熙凤肩上,“姑姑,可是我害怕。”
“怕什么?”王熙凤问道。
“怕……怕不知道会遇见怎样的人和事,怕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和处理……”元春的声音越来越低。
她说的这些,王熙凤也很能理解,毕竟元春只是个十四岁的姑娘,家里也是娇生惯养的。
突然进了宫,但凡有个行差就错的,小了受罚,大了保不齐要掉脑袋的。
但是她不能给元春说这些,她要给她打气、鼓劲,要让她勇敢地去面对她所要面对的,要让她担负起家族的责任。
王熙凤拍了拍元春的手,“你说的这些姑姑也不是不理解,但是你也不是孩子了,有些事我想你也该知道一些。”
元春抬头看着王熙凤,“我该知道什么?”
王熙凤收敛了笑容,“元丫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王熙凤想了想,把前世种种半真半假地讲给元春听,当然,她临时瞎编了些名字。
故事里那位甄家大姑娘因为与皇上离心,自戕身亡,成为了压垮家族的最后一根稻草。
皇上本就对甄家不满,本还顾念着与甄妃的几分情谊,没有动甄家。
结果甄妃一死,没过多久,皇上就数罪并罚,将甄家抄家没产,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结局了。
元春听得瞪圆了眼睛,“姑姑,我不信,这甄家也有那么多男儿呢,就无一个有出息的?
竟要全靠一个女儿保全家族不成?”
王熙凤叹道,“是有儿子,奈何儿子都不成气候,败家尚且不够呢,如何谈得上保全家族。”
她淡淡地看了一眼元春,“你看看咱们家,哪个人能把贾府撑起来?”
元春脱口而出,“自然是我哥哥,他是新科进士,如今已在翰林院任职了。
我娘说他前途大好呢。”
王熙凤说道:“珠儿争气,你难道不能也争口气?
若是你在宫里也争得一席之地,你哥哥说不定还要靠你来助力呢。”
元春笑道:“姑姑,你晕了不成,我这次采选是给皇子们选人,可不是给皇上选人呢。”
王熙凤说道:“皇子也是皇家的人嘛。
你是我贾家的女儿,是荣国公的长孙女。
我贾家当年就是靠着在马背上挣来军功起的家,你身上流着我贾家的血,你也会给自己挣得一片天地的。”
元春让王熙凤说的也有些热血沸腾。
这次进宫采选,母亲只是叮嘱她要如何注重德言容功,如何表现得更加得体大方,更像一个国公府的嫡小姐。
却从未同她讲过她也可以去争、去斗,去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
元春虽然并没有完全认同姑姑说的话,但是她此时的心情却比之前要轻松多了。
也许,参加采选也不见得一定就是什么万劫不复的事情呢。
如姑姑所说,自己可是荣国公的孙女呢,贾家的女儿,岂能如此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