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皇宫之内,金殿巍峨,殿中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交错。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手中正展阅着一封来自新罗国的国书。国书之上,新罗国女王言辞恳切,详述新罗国近来饱受倭国袭扰之苦。
倭国浪人武士肆意横行,烧杀抢掠,致使新罗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女王在国书中殷切期望大唐能派遣一名骁勇善战的将领,前往新罗,助其抗击倭国浪人武士,解新罗于倒悬。
李世民阅罢,神色凝重,陷入沉思。
此刻的大唐,虽国力强盛,但四方边境皆需镇守,局势错综复杂。
各处关隘、重镇,皆需得力将领戍边,方能保大唐安稳。
且当下有本事的将领,皆已委以重任,驻守在关键之地,实难抽调。
至于大唐年轻一辈,虽不乏热血之士,然而,他们大多尚未经受过真正的沙场磨砺,尚未展露出足以令人信服的卓越本事。
李世民心中虽存让年轻人前往新罗历练之意,期望他们能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日后为大唐建功立业。
但他亦有所顾虑,深恐这些年轻人因经验不足,在新罗战场之上,不敌倭国浪人武士,一旦战败,不仅新罗局势堪忧,更重要的是,大唐的威严与脸面,亦将在诸国面前丢尽,届时,大唐在周边各国中的威望恐将受损。
李世民微微皱眉,目光在殿中缓缓扫过,似在思索着两全之策,既不损大唐颜面,又能为年轻将领提供历练之机,同时还能解新罗之困,维护大唐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北境都护府的大都护之位更替一事,亦如巨石般沉甸甸地压在李世民心头。
这北境都护府,地处大唐北疆要冲,乃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关键防线,其大都护一职,肩负着保境安民、扞卫大唐尊严的重任,实在容不得丝毫马虎。
尉迟恭任期将满,谁来接替他挑起这副重担,着实让李世民煞费苦心。
此人不仅需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还得有足够的威望与智慧,方能统领北境都护府一众将士,令行禁止。
同时,面对复杂的边境局势,更要能妥善应对,既要威慑住心怀不轨的外敌,又要安抚好境内各方势力,确保边疆稳定。
李世民深知,这一抉择关乎大唐北疆的安危,关乎万千百姓的福祉。
他在御书房内,时而踱步沉思,时而凝视着挂于墙上的北疆地图,心中反复权衡着诸多将领的优劣。
李靖稳重多谋,然年事渐高;李积虽经验丰富,却又另有重任在身……一时间,合适人选难觅,这重重考量,犹如一团迷雾,萦绕在李世民心头,令他久久难以决断。
在李世民的考量之中,除李积之外,李道宗亦是接替尉迟恭出任北境都护府大都护的人选之一。
李道宗此人,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多年来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于行军布阵、统御将士方面皆有独到之处。
他为人沉稳坚毅,行事果敢,若能坐镇北境,以其才能,定能保北疆安宁。
然而,李世民心中却有顾虑。李道宗身为宗室大将,若让其在外领兵,手握重兵,恐会引发朝臣议论。
毕竟,朝堂之上,人心复杂,一些朝臣难免会担忧宗室权力过重,威胁皇权,生出诸多猜忌与揣测。
这种无端的猜忌,极有可能影响朝堂的稳定,进而波及到整个大唐的局势。
李世民深知,身为帝王,每一个决策都需权衡利弊,顾全大局。
他虽信任李道宗的忠诚与能力,但又不得不顾及朝臣们的看法。
在这御书房内,他独自徘徊,心中的纠结如乱麻般难以解开。
一面是北境安危急需良将,一面是朝堂舆论可能引发的动荡,这两难的抉择,着实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提及北境都护府大都护的合适人选,李孝恭亦是不容忽视的一位。
想当年,李孝恭驰骋沙场,谋略过人,为大唐的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其指挥大军,平定江南,势如破竹,尽显大将风范,在军事上的才能,毋庸置疑。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李孝恭,与往昔那个英姿飒爽的将领判若两人。
他仿若沉浸在闲散王爷的安逸生活中,怡然自得。
只见他身形臃肿,那一身肥膘不知增添了多少,走起路来,身上的赘肉都跟着微微颤动。
平日里,他或是与文人墨客吟诗作对,或是在府邸中享受美酒佳肴,似乎早已没了往昔征战沙场的壮志豪情。
李世民知晓李孝恭这般转变,心中不免有些惋惜。
虽说李孝恭能力出众,可如今这副模样,还能否担起北境都护府大都护的重任,实在令人存疑。
北境局势严峻,需的是能在凛冽寒风中,披坚执锐,日夜操劳防务的将领,而非眼前这养尊处优、体态发福的闲散王爷。
李世民暗自思忖,这李孝恭究竟还能否重拾昔日的斗志,若贸然委以重任,又是否会让北境防务陷入困境,着实让他头疼不已。
除却李道宗与李孝恭,李世民的思绪亦落在苏定方与薛万彻身上。
尤其是苏定方,他听闻李靖对其赞誉有加,李靖言苏定方颇具大将风范,假以时日,必能成为支撑大唐江山的柱石之臣。
这番评价,犹如一颗石子投入李世民的心湖,泛起层层涟漪,令他颇为心动。
苏定方此人,确有不错的履历。
早年间,他便投身军旅,在战场上历经磨砺,屡立战功。
其作战勇猛,谋略过人,无论是冲锋陷阵,还是运筹帷幄,皆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然而,尽管苏定方功绩不俗,却终归难以服众。
究其缘由,一来他资历尚浅,在大唐众多老将面前,根基尚欠深厚;二来,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盘根错节,部分将领对其晋升心存芥蒂,认为他资历不足以匹配高位。
李世民深知,欲让苏定方出任北境都护府大都护这等要职,需得众人信服,方能政令畅通,军心稳固。
否则,即便苏定方能力再强,也恐难以施展拳脚,达成北境安定之重任。
这提拔之事,看似简单,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着实令李世民陷入两难之境,他在御书房中,眉头紧锁,反复权衡着其中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