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周身是宝的济世良药
作为一味常见且应用广泛的中药材,在传统医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全草皆可入药,各个部位虽无严格的药用区分,但在用法用量和具体用途上却展现出多样的可能性。
一、益母草的基本信息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新鲜或干燥全草,多生长于田野、荒地等向阳之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全开时采割,鲜用或晒干切段备用。其味辛、苦,性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
二、各部位用途及用法用量
全草煎汤:这是益母草最常见的用法。取干燥益母草10 - 30克(鲜品30 - 60克),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20 - 30分钟。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疾病。比如,月经周期紊乱、经血量少且伴有血块的女性,可在月经前一周开始,每日一剂,有助于活血调经,促进经血顺畅排出。
全草熬膏:将益母草洗净切碎,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 - 1.25(80 - 85c)的清膏,每100克清膏加红糖200克,加热溶化,混匀,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即得益母草膏。每次服用10 - 20克,用开水冲服,可用于产后恶露不绝、子宫复旧不全等,能促进子宫收缩,排出瘀血。
全草泡酒:把益母草100克洗净晾干后,放入500毫升的白酒中,密封浸泡1 - 2周。每日饮用10 - 15毫升,可温通血脉,对寒凝血瘀导致的痛经、闭经有一定缓解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气血不畅引起的肢体麻木。
鲜草捣敷:取新鲜益母草适量,洗净后直接捣烂成泥状。将其外敷于跌打损伤、疮疡肿毒处,可起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每天更换1 - 2次,能有效减轻局部肿痛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鲜草榨汁:把新鲜益母草洗净,放入榨汁机中榨汁,取汁10 - 20毫升,可直接饮用。鲜草汁清热作用更为显着,对于体内热毒较盛,出现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全草熏洗:用益母草30 - 60克,加水煎煮30分钟。趁热将药汤倒入盆中,先利用蒸汽熏蒸,待温度适宜后再进行清洗。可用于治疗外阴瘙痒、湿疹等皮肤疾病,每周熏洗2 - 3次,每次20 - 30分钟,能起到清热燥湿、止痒的作用。
全草泡脚:取益母草50克,加水煮成泡脚汤。每晚睡前泡脚15 - 20分钟,通过足部穴位吸收,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缓解因气血不畅导致的下肢浮肿、乏力等症状,同时对女性宫寒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全草制成药枕:将干燥的益母草切碎,装入枕头套内,制成药枕。睡觉时枕用,其挥发成分可通过呼吸作用缓慢进入人体,起到宁心安神、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于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全草研末吞服:把益母草研成细粉,每次服用1 - 3克,用温水送服。可用于月经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的辅助治疗,能化瘀止血,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后果。
鲜草凉拌食用:在春季,益母草幼嫩时可采摘作为野菜食用。取适量鲜草洗净,用开水焯烫后,加入蒜末、生抽、醋、香油等调料凉拌。既能品尝到独特的风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清热解毒、调理身体的作用,但脾胃虚寒者不宜过多食用。
益母草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其各个部位通过不同的用法用量,在妇科疾病、跌打损伤、皮肤疾病、日常保健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务必遵循医嘱,合理应用,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益母草:女性健康的天然守护者
益母草,作为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在维护女性健康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它不仅在历代医籍中频繁出现,更是现代研究关注的焦点。
一、益母草的形态与特征
益母草为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高度通常在30 - 120厘米之间,茎直立,呈四棱形,有倒向糙伏毛。叶片变化较大,基生叶具长柄,叶片轮廓为圆心形,掌状3裂,裂片再分裂;茎中部叶轮廓为菱形,较小,通常分裂成3个或多个长圆状线形的裂片,无柄;茎上部叶明显变小,呈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或具疏齿。轮伞花序腋生,多花密集,花萼钟形,花冠唇形,淡紫红色,上唇直伸,内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黑褐色。益母草花期在6 - 9月,果期在9 - 10月,多生长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向阳处,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
二、药用部分
益母草的药用部位为干燥地上部分。在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全开时采割,除去杂质,迅速洗净,润透,切段,干燥后备用。
三、功效与作用
调经活血:益母草对女性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有着显着的调理作用。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子宫平滑肌收缩,使经血运行顺畅,从而缓解经期不适症状。
产后恢复:在产后,益母草可帮助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促进恶露排出,加速子宫复旧,有助于产妇身体恢复。
利水消肿:益母草具有一定的利水作用,可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对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有改善效果。
清热解毒:其性微寒,能清除体内热毒,对于疮疡肿毒、皮肤瘙痒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四、使用方法
(一)内服
煎汤:取益母草10 - 30克,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后,大火煮沸,再小火煎煮20 - 30分钟,去渣取汁,温服。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例如,对于月经量少、有血块、经行不畅伴有痛经的女性,在月经前一周开始,每日一剂,连服一周,可起到活血调经的作用。
制成丸剂:将益母草制成益母丸,每次服用9克,一日2 - 3次。益母丸方便携带和服用,对于气血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等有较好疗效。
熬膏:益母草熬制成膏剂,如益母草膏,每次服用10 - 20克,用开水冲服。益母草养血膏具有调经、化瘀生新的功效,常用于产后或流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引起的恶露不尽、腹痛等。
与其他药材配伍煎汤:益母草与当归、川芎各10克配伍,加水煎煮。当归补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三者合用,增强了活血调经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月经后期、量少、有血块等症状 。
泡酒:将益母草100克浸入500毫升白酒中,密封浸泡1 - 2周后即可饮用。每次饮用10 - 15毫升,每日2次。益母草酒可温通血脉,对于女性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闭经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外用
敷贴:将新鲜益母草洗净,捣烂如泥,直接敷于患处,如疮疡肿毒、跌打损伤处,可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每天更换1 - 2次。
熏洗:取益母草30 - 60克,加水煎煮30分钟,趁热先熏后洗,可用于治疗外阴瘙痒、湿疹等。熏洗时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每日1 - 2次,每次20 - 30分钟 。
制成洗剂:将益母草提取有效成分制成洗剂,用于冲洗阴道,可辅助治疗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炎症,按照说明书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
制成面膜:将益母草研磨成细粉,与适量蜂蜜、蛋清等混合制成面膜,涂抹于面部,15 - 20分钟后洗净。可起到清热解毒、美白养颜的作用,每周使用2 - 3次。
坐浴:用益母草50克,加水煎煮后,倒入坐浴盆中,坐浴15 - 20分钟,可改善女性下焦湿热引起的不适,如白带增多、异味等,每周坐浴2 - 3次 。
五、配伍与禁忌
(一)配伍
与当归配伍:益母草活血调经,当归补血活血,二者配伍,补血活血之力增强,可用于治疗血虚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
与川芎配伍:川芎行气活血,与益母草合用,增强了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多种病症。
与桃仁配伍:桃仁活血化瘀,与益母草协同作用,可用于治疗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尽等 。
(二)禁忌
孕妇禁用:益母草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可导致子宫收缩,孕妇使用可能引起流产或早产。
气血虚弱者慎用:益母草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气血虚弱者使用可能会加重气血亏虚的症状。
过敏体质者慎用:部分人可能对益母草过敏,使用后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应谨慎使用 。
六、炮制方法
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
切制:润透后,切段,干燥。
炒制:取益母草段,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焦,取出晾凉。炒制后的益母草活血作用稍缓,常用于产后瘀血腹痛 。
七、剂量和使用
内服剂量:一般干品用量为10 - 30克,鲜品用量为30 - 60克。但具体用量需根据病情、患者体质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
外用剂量:外用时,根据不同的使用方法,如敷贴、熏洗等,用量可适当增加。但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八、用途科学依据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益母草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亚麻酸、苯甲酸等。益母草碱能够兴奋子宫平滑肌,使子宫收缩频率、幅度和张力增加,这与传统医学中益母草用于产后促进子宫收缩、排出恶露的功效相契合。同时,益母草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伤,这可能是其具有一定美容养颜功效的科学基础。此外,研究还发现益母草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菌作用,对于妇科炎症的辅助治疗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
益母草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在女性健康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调经活血、产后恢复,还是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都有着丰富的应用和科学依据。但在使用时,一定要遵循医嘱,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