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巧之办学的初衷,便是想给村中女孩多寻一条出路,但只让女孩入学,却将男孩排除在外,恐怕会引得村民公愤,激进些的村民说不定会趁着月黑风高之时砸她家窗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便想出一个捆绑入学的招儿。
村民不就是想让男孩入学,继而走向仕途吗?可以,家中的女孩也得跟着上,一比一搭配着来。
这就跟市场上,紧俏货和指定货进行捆绑销售是一个道理。
杨里正面色犯了难,“男孩上学可以科举考试做官,光宗耀祖,女孩上学有什么用,反正总归还是婆家人,上学了还得耽误家里干活呢。”
村里家家都不养闲人,在没有牛马的地方,人就是牛马,多生才能多福,而女孩更是牛马中的牛马,小时候在娘家干活,大了在婆家干,让女孩安安静静坐在窗明几净的课堂读书,这不是开玩笑嘛。
常巧之笑了,“夫子是我请来,课堂上的一应笔墨纸砚,亦都是我提供的,所以由我来定规则,没毛病吧?”
杨里正一时语塞,青山村是个好地方啊,可不知哪块风水出了问题,竟然冒出这么一个混不吝,跟混世魔王似的,但偏偏又拿她没办法。
“不……不好吧,那家里一摊子杂事谁干?”
常巧之无所谓道:“谁干都可以啊,男孩子玩尿活泥巴的时间,完全可以帮着家里洗菜、烧火嘛,干嘛一定要让女孩来做呢。”
杨里正本想说男孩子是干大事的,可转念一想,恐怕村里所有男人加起来,都顶不了二丫立下的功劳,要不然人家怎么会是县主呢。
都说女子不如男,但这句话放在青川村格外地没说服力。
他小心翼翼道:“县主虽然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村里的情况你也知道,闺女不干活,家里不就乱套了嘛。”
常巧之深知女孩的路途会艰难些,不能一味地死磕,于是放缓了语调道:“里正说的也是实情,即如此以后男女都只上半天学,认得几个字不做个睁眼瞎就行了。”
众村民都点头附和,“是这个理,咱们又不科举做官,就认得几个字,能出去闯荡就行。”
很多村民年轻时也有一颗闯荡天下的心,奈何隔了几座大山,就连说话都听不懂,再加上又不认字,真是寸步难行,若是能识字,哪怕就是会写自己的名字也是好事啊。
杨里正松了口气,许是被大魔王折磨了许多次,这次常巧这竟给了他几分面子,让他不由心生感激,“半日也好,不知什么时候开学啊,需要村里准备啥?”
“等我与夫子商议后再说吧,暂时不急。”
杨里正唯唯诺诺应下,对众人喝道:“都听到了吧,赶紧散了,人夫子远道而来,总得歇上几日。”
众村民赶紧让出一条路,常巧之带着沈夫子来到老宅,见家人早已立在院外相迎,常良才待夫子进了门,又赶紧点了一串鞭炮。
沈夫子颇为感动,“实在太多礼了,真是深感惶恐。”
都说礼多人不怪,油多不坏菜,但如此热烈的欢迎仪式也让沈夫人压力山大,都说望子成龙,他们该不会以为孩子交到夫子手里,就一定能成材吧?这可不一定啊。
常巧之心里不是滋味,“爹,我回来怎么就不点鞭炮欢迎呢?”
“嘿嘿,自家人嘛不讲究这些,”常良才伸手相请,“夫子快请进屋,饭菜已经备下了。”
满满当当的菜摆了一桌子,许是因为怕菜凉了不好吃,还用陶碗倒扣着。
陈氏和三丫忙忙揭开碗,常巧之请沈夫子坐了首席,常良才本要陪坐的,突然发现这么多人中,就只有自己是男人,忙推辞道:“你们先吃着,我去厨房看着火。”
陈氏还待拉住他,可常良才早已跟条泥鳅似滑走。
风水轮流转啊,以前都是男人坐在桌上吆五喝六的,但现在女人在席间吃吃喝喝,男人却蹲在厨房。
常巧之生怕沈夫子不自在,道:“没事的,我们先吃着,一会儿还得赶早回去收拾被褥呢。”
大伙正准备举箸开吃呢,却不想此时院门被人拍响,陈氏做为女主人赶紧起身去看,却是相邻的几家相约着,每家送了一盘好菜招待贵客。
这也是时下远亲不如亲邻的真实写照,陈氏再三谢过,将那几盘菜摆放在桌上。
大家吃吃喝喝,待用完饭后,三丫主动去厨房给大伙倒茶。
常巧之接过茶道:“新宅太冷清了,你们愿不愿意跟我搬过去住。”
几位妹妹立时兴奋地答应了,陈氏笑着摇摇头,“你们姐妹在一处热闹玩耍也好,不过我还得在这边看着鸡呢,就不过去了。”
三丫小心问沈夫子,“夫子可喜欢狗?若是怕有人夜闯门户,我明天就去村里抱条狗来养。”
沈夫子岂会不知这是三丫有意拉近关系,笑道:“我很喜欢狗呢,以前也养过一条花色的。”
三丫见沈夫子这么好说话,一时之间心情雀跃,话也多了起来,主动介绍着村里的情况,沈夫子也时不时地附和着。
这个时代都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平民百姓对夫子非常尊崇。
别的大姓村落,都会举全族之力兴办族学,并且会特地划拨出一定额度的学田,专供族学所用,这是一项利在千秋、泽被后世的伟业。
但青川村这个杂姓村实力不够,自打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这就没出过一个官身,村里人走出去都不觉矮了半个头。
现在好不容易来了一位夫子,虽然是女的,但这也算是开了个好头,至少让村民看到了希望,故而所有人都希望她能留下。
稍晚,姐妹几人便扛着被褥、草席来到新宅子住下。
次日一早,三丫果真去村里找狗,大伙听说是夫子喜欢的,直接让她挑了两条胖花狗抱走,这狗得从小养着才会亲人。
之后常巧之和夫子商量着定下书单和一些课堂需要的东西,又一一走访了全村,确定了大致的入学人数后,委托杨四狗去广城采买。
如此忙碌了些许时日,待一切准备妥当后,常巧之通知杨里正可以开学了。
杨里正兴奋拿出破锣,边走边敲,大声喊道:“乡亲们,今天赶紧给孩子们收拾利索,明天就可以正式上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