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石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盯着杯中浮沉的茶水,眼中闪过一丝思索。
他缓缓开口,语气略显沉稳:“要不去寺庙?反正乡试开考前一天,咱们就得提前入住贡院,到时候住哪儿都一样。只要地方清净,能安心备考就行。”
一想到要连考九天,中间就休息两天,得在贡院考棚住九天,孙文石就不禁哆嗦。
“况且,乡试考试共三场九天,每一场结束休息一天,给咱们缓一缓的,住哪里没太大影响。”
而且寺庙的吃食估计也就跟县学差不多,不如省下房钱出去吃点好的,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湖州公所虽说价格不算太贵,一个人住下来花费大约一两银子,但那是要欠人情的。
考不上也就罢了,若是考上了,将来就得回报同乡商人,到时候事情可就没这么简单了。
说实话,能一次考上,机会实在太渺茫了。
街上来往的考生,他也留意过了,不乏须发皆白的老者,甚至有些人看起来已然参加过数次科举。
再加上浙江省这一科乡试的竞争实在激烈,全省至少两三千人赶考,但录取举人的名额却不到百人,这还包含副榜的五到十人。
孙文石摸了摸鼻子,语气颇有些感慨:“虽然每次名义上录取百人,可实际上,这些名额大多被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五府给垄断了,光前四个府就占了近八成名额。”
这些情况,都是孙文石从以前赶考的同窗听来的,虽说残酷,但也是事实。
“湖州府的名额少之又少,连杭州府作为省城,也还是被绍兴、宁波稳稳压了一头。”
语气透着一丝无奈,孙文石非常冷静,心里也想的开。
“这样惨烈的竞争,这次更多的是来历练,还是能省就省吧。”
杨辉觉得孙文石说的有道理,这次来参加,主要还是磨炼一下,有个心理准备,为以后做打算。
“我觉得文石说得很有道理,和他一样的想法,向安,你呢?””
三人中,林向安家境最好,条件最宽裕,若他愿意住得好一些,倒也合情合理。
林向安轻轻敲了敲桌面,他还是希望和两人一起。
思索片刻后,嘴角微微上扬。
“既然咱们是一起来的,那就一起住寺庙吧。”
从祥符寺和昭庆寺,两所寺庙中选一所去借宿。
祥符寺位于钱塘门内,紧邻贡院,是城内大寺,估计不少士子优先会去借宿。
寺庙在城内,每日来往的人多,占地面积也有限,居住环境反而比不上昭庆寺清净。
而昭庆寺位于钱塘门外,位于宝石山东边,南临西湖,交通便利,香火鼎盛,文人多在此雅集,行至贡院也就一炷香的时间。
寺外有“昭庆云集”市集,考生常在此购置笔墨。
作为大型寺庙,肯定有更多的空间和资源来接待借宿的士子。
考虑到夏日天气炎热,又靠近西湖,最终选择去昭庆寺。
几人商议已定,便不再耽搁,付了茶钱后,背着包裹、木箱,起身离开茶楼。
他们沿着街道穿过几条巷子,向钱塘城门的方向走去。
初夏的阳光透过街边高大的梧桐树,洒落在青石板路上,映出斑驳的光影。
街上随处可见提着书箱、身着青衫的士子,或独自一人,或三五结伴,脸上大多带着几分紧张和期待。
“看来今年的考生比往年还多。”
杨辉环顾四周,轻声感慨。
“乡试三年一科,多少人等这一回?”
孙文石耸了耸肩,看着街上那些年纪稍长的考生,嘴角浮现一抹意味深长的笑,“说不定咱们三年后还会遇到他们。”
林向安听后,也笑了笑,没有接话,心想孙文石这心态真不错。
一路交谈着,不多时,昭庆寺的朱漆山门便出现在视野中。
寺门高大庄重,两旁立着一对石狮,门楣上方悬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上书“昭庆禅寺”四个大字,字迹遒劲有力,颇有几分古朴厚重之感。
门口香客不断,几个僧人正在接待来往的信众。
他们刚踏入寺内,便有一位身着灰色僧袍的小和尚迎上前来,双手合十,微微一礼:“几位施主可是来上香的?”
“小师父,我们是外地来赶考的书生,想来借宿一段时间。”
孙文石主动上前,言语恭敬。
随后将写好的拜帖递给小和尚。
拜帖里写明了借宿的理由,赴秋闱温书,并承诺不沾荤酒,不扰法事。
随后将科考证明的文牒,递给小和尚确认。
小和尚习以为常,细细查看后,确认无误后,点点头道。
“几位施主请随我来,寺里常年接待赶考士子,我带你们去见方丈。”
一行人跟随小和尚穿过寺院前殿,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回廊前行。
昭庆寺内钟声悠远,晨风拂过庭院中的古槐树,落叶随风飘落,映衬着一片宁静的禅意。
这会寺内香客不多,偶有几名僧人低声诵经,院落内隐隐弥漫着檀香的味道,让人心生安定。
片刻后,他们来到寺院后方的一座厢房前。
小和尚停下脚步,轻声道:“方丈正在禅房抄经,几位施主请稍等片刻。”
说罢,他轻叩房门,躬身道:“师父,几位外地来赶考的书生,希望能在寺中借宿一段时日。”
房内传来一声平和的回应:“请他们进来吧。”
小和尚推开门,林向安几人随之步入。
屋内陈设极为简朴,一张书案上摆放着一卷展开的经书,几盏青铜烛台点着微弱的烛火,一旁的博古架上整齐摆放着佛经卷轴,屋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檀香交融的气息。
方丈端坐于书案前,年约五旬,身着素色僧袍,双目清澈如镜,面带慈和之色。
他抬眼望向五人,双手合十,微微一笑:“阿弥陀佛,几位施主是来参加乡试的?”
“正是。”
林向安上前一步,双手合十,态度谦恭道,“我等皆为湖州府生员,此次来杭城应考,因贡院附近住宿不便,听闻贵寺接待考生,故特来叨扰。”
孙文石、杨辉、林向安三人亦将证明身份和考试资格的文牒呈上,小和尚接过递给了方丈。
细细翻看,目光扫过几人,这位方丈轻轻颔首:“三年一科,学子寒窗苦读,实属不易。寺院虽简陋,然清净无扰,确是修心养性的好去处。”
确认信息后,方丈点点头,便将证明文牒递给小和尚,让他还给几人。
瞧方丈又注意到了林远、王和信,林向安便主动开口解释。
“大师,这两位是我的舍弟,此次出来一是陪我考试,二是出门长长见识,还望大师多包涵。”
林向安又将两人的路引递给了小和尚,想让方丈查看,但方丈摇摇手,这三位赶考的秀才,有一位还是廪生,既然是同行人,那就能确保身份没问题。
便温和地说道。
“无妨,寺中自有僧舍供人借宿,几位既是学子远道而来,自是欢迎。诸位亦当遵守寺规,晨钟暮鼓不得误,夜间需安静,不可喧哗吵闹。”
五人闻言,皆是正色拱手:“谨遵大师教诲。”
方丈微微点头,转头看向小和尚:“带几位施主去僧舍安顿吧。”
随后跟着小和尚出去了,不过并没有直接去僧舍,而是将几人引去登记。
就是登记籍贯、功名、居住期限,由僧录司批文,获得留僧牒,类似临时身份牌。
当然这是因为昭庆寺是官方认可的丛林大寺,才这样严格。
于是几人预付半月香火钱300文。
这才被小和尚领着五人走向后院,沿途青竹掩映,石径幽深,越往里走,越显得远离喧嚣。
只闻虫鸣鸟啼,偶尔还能听见诵经声飘然而来。
到了后院,一排厢房整齐排列,屋檐下悬着风铃,微风拂过,清脆作响,别有一番禅意。
他们来的早,这边倒没有住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