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晨雾还未散尽,李阳的行李箱已经沾满了不同城市的露水。过去两个月,他带着销售、技术、售后组成的十人团队,跨越八个省份,走访了27家重点客户。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客户的抱怨与期待:“操作界面太复杂”“定制化需求响应太慢”“售后服务形同虚设”,这些文字像重锤,敲打着他对市场的认知。
“李总,[汽车制造巨头x]的采购总监张总终于同意见面了。”助理小陈的声音带着兴奋,又夹杂着紧张。这家企业是智能制造领域的标杆客户,其严苛的供应商筛选标准让无数企业望而却步,而他们在三个月前刚终止了与李阳公司的合作谈判。
走进x公司的会议室,金属质感的长桌两侧,对方团队清一色西装革履,投影仪上赫然显示着李阳公司产品的缺陷分析报告。张总指尖划过屏幕上“设备兼容率不足65%”的红色批注:“李总,你们的设备连我们现有生产线都无法对接,拿什么谈合作?”
李阳没有辩解,而是向技术总监点头示意。大屏幕瞬间切换成动态演示:“我们针对贵公司的柔性生产线,开发了智能适配系统。”画面中,机械臂精准抓取不同规格的零件,与x公司的设备实现无缝对接,“现在的兼容率已经达到98%,而且支持实时数据交互。”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张总摩挲着下巴:“理论数据不错,但实际应用......”
“我们带来了样机。”李阳起身推开会议室侧门,两台崭新的智能设备静静伫立。技术团队现场演示,当设备在五分钟内完成不同车型零部件的智能切换时,后排的工程师们发出低声惊叹。
然而,真正的转机来自第二天的深夜。李阳刚回到酒店,就接到张总的电话:“李总,我们刚提出的新能源车型零部件检测需求,你们能做到吗?”电话那头传来车间机器的轰鸣声,“明天上午十点前给我方案,过时不候。”
挂断电话,李阳立刻召集团队。凌晨两点的酒店会议室,白板上画满了技术架构图,技术总监揉着发红的眼睛:“时间太紧了,至少需要两周......”“没有退路。”李阳的声音冷静而坚定,“联系总部,调动所有研发资源,我亲自盯进度。”
接下来的72小时,团队开启了疯狂的攻坚模式。李阳和技术人员寸步不离电脑,饿了就啃两口冷掉的盒饭,困了用冷水浇脸。当晨光再次照亮城市时,一份287页的定制化方案准时发送到张总邮箱,附带完整的模拟测试视频。
三天后,x公司的考察团突然到访。李阳带着他们直奔车间,现场演示新方案的运行效果。看着设备精准完成新能源电池组的复杂检测工序,张总的态度终于松动:“李总,我可以给你们三个月试用期,但如果达不到标准......”
专项小组成立当天,李阳在动员会上将办公室搬到了车间。他和技术人员同吃同住,手机24小时待命。当设备在第89天出现异常波动时,李阳正发着高烧,却坚持和团队通宵排查,最终发现是传感器在极端温度下的精度偏差。
三个月期满的前一天,x公司的验收团队悄然抵达。当检测报告显示设备各项指标超出合同要求时,张总伸出手:“李总,我愿意把明年的千万级订单交给你们。但有个条件——”他指向远处正在调试的设备,“把这种响应速度和服务态度,复制到所有合作项目中。”
这个订单像多米诺骨牌,彻底打破了市场僵局。行业内的高端客户开始主动接洽,李阳的日程表排满了技术交流和合作洽谈。在一次签约仪式上,某跨国企业的亚太区总裁笑着说:“李总,我们看重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你们在凌晨三点还回复邮件的诚意。”
庆功宴上,李阳举起酒杯走向一线技术人员。灯光下,他看着这些曾经疲惫不堪的脸庞如今洋溢着自豪,突然想起走访客户时一位老厂长的话:“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不够真诚的伙伴。”窗外,城市的霓虹倒映在酒杯中,折射出企业重生的光芒。这场破冰之旅,不仅挽回了市场口碑,更让李阳找到了在激烈竞争中突围的真正密钥——用极致的诚意,将客户的质疑转化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