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燕国王宫之中,姬喜正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般坐立不安。当他得知秦国大军压境的消息时,整个人都慌了神,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应对。然而,在惶恐之余,得知真相的姬喜心头的怒火也不可遏制地熊熊燃烧起来。于是,他连忙下令让人速速传唤姬丹进宫觐见。
不多时,一脸惊惶的太子丹便来到了王宫大殿之上。还未等他开口说话,姬喜猛地从王座上站起身来,怒目圆睁,指着姬丹便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怒斥:“你可知道你这番胡作非为会给我大燕带来怎样的灭顶之灾吗?!!”
“现在好了,秦王已经暴怒,其麾下的秦军正气势汹汹地朝着我们燕国杀过来了!”
说到此处,姬喜气得浑身发抖,双目几欲喷火,他紧紧咬着牙关,恶狠狠地对姬丹吼道:“你究竟是怎么想的?!!!竟然如此胆大妄为!!!”
面对姬喜的斥责与质问,姬丹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叩头不止。他抬起头来,满脸愧疚之色,但眼神中依然透露出一丝坚定,颤声说道:
“父王息怒,请听儿臣一言。儿臣之所以这么做,实在是出于对燕国未来命运的担忧啊!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一味地隐忍和顺从秦国,那么终有一天,燕国必将亡于秦人之手。所以,儿臣才不得不冒险行事,试图寻找一条能够拯救燕国的出路……”
姬喜听到这话后,气得浑身颤抖不已,他瞪大双眼,愤怒地指着姬丹吼道:
“你这般不计后果、莽撞行事,怎能称得上是良策啊!现今秦军已然大军压境,兵临城下,以我燕国目前的实力,何谈御敌?!!”
就在此时,燕相剧辛,赶忙从旁边走了出来,拱手施礼后开口说道:“大王息怒,依臣下看来,秦军此番派来信使送来的书信当中,秦王对于我国燕国援助赵国的行为感到极为恼怒,并且责令我大燕国即刻停止对赵国提供任何帮助。”
说到此处,剧辛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又继续说道:
“微臣认为,当下我大燕国只需要赶紧修书一封给那秦将,把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细阐明清楚,同时还要郑重地向秦王表明,我家大王已经严厉惩处了太子殿下,而且要让秦王知晓,我燕国一直以来都将秦国视作亲密无间的盟友,而赵国则被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之国,所以燕国绝对不可能再去援助赵国分毫!”
剧辛说完这番话后,满怀期待地看着燕王,只见姬喜听完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似乎颇为认同这个主意,刚刚想要下令让人按照这个计策去执行的时候。
然而,姬丹猛地抬起头来,他义正辞严地大声反驳道:“父王,万万不可啊!那秦王向来野心勃勃,妄图一统天下。如果今天我们选择袖手旁观,坐视不理,等到他日秦国成功剿灭三晋之后,那么我燕国恐怕也难以独存啊!父王!!!”
燕王皱眉怒道:“那依你之见,我燕国现在就要和秦国开战,现在被秦国所灭?将三晋的战火引至我燕国境内!变独存为独灭!。”
太子丹目光坚定:“父王,我们可以一边假意安抚秦国,一边联合他国共同抗秦。只要我们能说服其他诸侯国,齐心协力,未必没有胜算。”
姬喜面沉似水,冷哼一声说道:“你这想法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姬丹急切地辩解道:“父王,儿臣并非无的放矢。如今韩赵魏三国已岌岌可危,楚国虽国力尚存但态度暧昧,齐国闭关自守。各国看似各自为政,实则均惧秦如虎。若我们燕国此时挺身而出,振臂高呼,晓以利害,必能唤起诸侯齐心。”
姬喜却不为所动,冷笑道:“你以为诸侯会轻信于你?空口白话就能联盟?”
姬丹心中不服,正欲开口再次申辩,姬喜却不耐烦地直接挥手打断道:
“够了!不要再胡言乱语!来人啊!速速将太子带回到他自己的房间里去,从即刻起对其施行禁足!若没有寡人的亲命,无论是谁都不准靠近半步!”
太子丹听到这话,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神情慌乱无比。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然后用膝盖跪着艰难地向前移动,一边爬行一边苦苦哀求着:“父王啊!父王……请父王三思啊!”
然而,此时的姬喜根本就不想再听姬丹多说一个字,他转身便急匆匆地朝着书房走去。
进入书房后的姬喜迅速坐到书桌前,铺开一张洁白如雪的信纸,提起毛笔饱蘸浓墨,开始奋笔疾书起来。
不一会儿功夫,一封书信便已写成。燕王仔细检查无误之后,立刻唤来一名亲信侍卫,神色凝重地下达命令:“此信十万火急,必须以最快速度送达秦军将领蒙恬手中,不得有丝毫延误!”那名侍卫双手接过书信,恭敬应诺一声,旋即翻身上马,扬鞭而去。
另一边,蒙恬收到姬喜的书信后不敢耽搁,赶忙将其转呈给秦王嬴政。嬴政展开信纸匆匆浏览一遍,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冷笑:“哼!燕王此举还算明智!”
不过想到燕国目前虽已经有所表示,但毕竟东境还有齐、楚两国为了以防万一,嬴政略微思索片刻后向蒙恬下达指令:“且先按兵不动,密切关注齐、燕国方面的一举一动,时刻威慑齐、楚、燕三国。”
姬丹被禁足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到了赵国。当赵偃听到这个消息时,心中不由得一阵焦急。
他非常清楚姬丹对于赵国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位燕国的太子可是燕国内为数不多的愿意全力协助赵国的人!倘若姬丹就这样一直被禁足下去,甚至遭到更严重的打压,那么原本畅通无阻的铜铁援赵之路必将断绝。到那时,赵国的处境恐怕会变得越来越艰难。
想到这里,赵偃当机立断,立刻传召郭开、庞煖以及韩国和魏国的使臣入宫,共同商讨应对之策。